摘要:市值超4000亿元的“果链”龙头立讯精密直接封死涨停,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产业链个股紧随其后,单日涨幅均突破5%.
9月22日,A股消费电子板块迎来一场久违的“狂飙”。
市值超4000亿元的“果链”龙头立讯精密直接封死涨停,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产业链个股紧随其后,单日涨幅均突破5%.
这波行情的“引擎”,源于人工智能巨头OpenAI的一则跨界消息。
当ChatGPT仍以每月数亿活跃用户的体量重塑AI软件生态时,OpenAI已悄然将触角伸至消费电子硬件领域.
据媒体报道,其已与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计划联合开发一款口袋大小的便携AI设备,同时还在与歌尔股份探讨合作可能。
这场横跨软件与硬件的跨界豪赌,究竟能打破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惰性,还是会沦为又一次“探路者翻车”?沉寂许久的消费电子市场,真的要迎来新风口了吗?
01
Open AI的硬件布局让早有预谋立讯精密的涨停板,与其说是资本市场的突发反应,不如说是对Open AI硬件野心的集中认可。
毕竟,这家靠Chat GPT颠覆AI软件市场的巨头,布局硬件从来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一场筹备已久的“攻坚战”。
早在今年5月,Open AI就砸下65亿美元(约合461.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前苹果首席设计官JonyIve创立的ioProducts公司——
要知道,JonyIve可是iPhone、iPad等划时代产品的核心设计者,这笔收购相当于直接把苹果的“设计灵魂”挖到了自己阵营。
紧接着,OpenAI又把目标对准了苹果的硬件工程师团队:
截至2025年,其已从苹果挖走逾20名核心技术人员,人数较去年翻倍,其中不乏Siri视觉交互元老CyrusDanielIrani、前AppleWatch硬件负责人ErikdeJong这样的“大佬级”人物。
为了吸引这些人才,OpenAI开出的“转会包”堪称行业顶级。
入职即授予超100万美元股票,还承诺“小团队、快决策”的工作模式。
这对早已不满苹果内部繁琐流程、“挤牙膏”式渐进创新,且受公司股价低迷影响收入的工程师来说,吸引力不言而喻。
苹果显然也察觉到了危机,甚至临时取消了供应链与制造团队原定8月的中国出差计划,就怕关键人员长时间离开总部,给OpenAI“挖墙脚”的机会。
02
人才到位后,OpenAI又迅速锁定了供应链——
作为苹果的核心代工厂,立讯精密不仅代工过iPhone、AirPods等爆款产品,近年来还在AI眼镜等前沿设备领域布局。
其ABG研发总监许国军曾直言:
AI大模型会像电力一样成为基础设施”,与OpenAI的理念不谋而合。
而歌尔股份则是AirPods、AppleWatch的主要组装商,在声学模组等硬件组件上有深厚积累。
有了苹果“老兵”把控设计,再加上果链企业的制造能力,OpenAI的硬件蓝图逐渐清晰:
首款产品定位口袋大小的便携设备,搭载上下文感知系统,深度整合ChatGPT大模型,目标是实现“突破屏幕限制”的自然人机交互,甚至挑战智能手机的“超级终端”地位。
不过,这款设备目前仍处于原型研发阶段。
据知情人士透露,OpenAI此前还考虑过无屏智能音箱、AI眼镜、可穿戴别针等多种形态,最终首批产品预计要到2026年底或2027年初才会正式发布。
但即便如此,资本市场已经用脚投票——
立讯精密的涨停,就是对这场“软件巨头+硬件代工厂”合作模式的初步认可。
03
回顾近两年的AI硬件尝试,Humane的AIPin、RabbitR1均是“高开低走”,最终沦为行业“探路者”。
可以说,这些前车之鉴,恰恰暴露了OpenAI跨界路上的三重难关。
第一关,是硬件创新与软件逻辑的“次元壁”。
OpenAI擅长的大模型技术,与硬件所需的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低功耗技术完全是两套能力体系。
其AIPin集结了大批苹果老兵,主打“无屏投影交互+GPT整合”,上市前靠“高概念”吸足眼球,售价699美元还需每月支付24美元订阅费。
但2024年3月发货后,不仅出货量仅1万台(不及预期的1/10),5-8月的退货量还达到1000台,甚至超过同期销量。
核心问题就在于:
硬件需要解决实际体验痛点,比如AIPin在强光下投影失效、续航崩盘,这些都不是靠大模型就能解决的。
而OpenAI计划中的便携设备,同样要面对光波导显示、低功耗芯片等硬件难题,若无法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很可能重蹈AIPin的覆辙。
第二关,是用户需求的“伪命题”陷阱。
IDC副总裁FranciscoJeronimo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消费者不需要新设备,他们需要智能手机。
这句话戳中了AI硬件的核心矛盾——
无论是AIPin还是RabbitR1,最终都因“功能没超过手机”被市场抛弃。AIPin舍弃屏幕后,用户发现90%的功能不如手机顺手。
RabbitR1虽能语音打车、识别食物,但这些在手机上早已实现,且体验更成熟。
OpenAI设想的“口袋AI设备”,若不能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比手机更便捷的交互(比如语音识别准确率远超Siri)、更场景化的功能(而非手机App的简化版)、更低的使用门槛(避免高额订阅费争议),最终可能只是“极客玩具”,无法打动大众消费者。
04
第三关,是生态壁垒的“护城河”难题。
消费电子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生态体系的较量。
苹果的真正优势不是iPhone硬件,而是iOS系统与硬件的无缝协同——
通过AirDrop、Handoff等功能,实现手机、平板、电脑的跨设备联动;谷歌也有Android生态支撑。
但OpenAI只有ChatGPT的流量基础,缺乏办公、娱乐场景的深度整合。
比如Meta的Ray-Ban智能眼镜,虽销量突破200万台,但因缺乏杀手级应用,用户活跃度持续低迷。
对OpenAI来说,即便硬件产品成功,若不能构建“硬件+AI服务”的生态,最终也会沦为孤立设备,难以与苹果、谷歌抗衡。
更不用说,其合作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仍是苹果的核心供应商,未来量产时很可能面临“产能优先级”问题——
立讯要优先保障苹果订单,OpenAI或许要接受更高的代工成本和排期妥协,这对“挑战苹果”的目标来说,无疑是先天短板。
它至少能打破行业的创新惰性,倒逼苹果、三星等巨头加速折叠屏、端侧AI等技术落地,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
但对投资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
硬件不是模型训练,2026-2027年的发布窗口期内,OpenAI既要突破技术难关,又要与苹果的生态壁垒赛跑,这场豪赌的风险,或许远高于回报。
来源:冠绝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