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后的“连夜检查”不过是临时抱佛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7:48 3

摘要:浙江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9月22日凌晨发布情况通报,9月21日晚,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栏目报道海宁市流通领域有关经营主体经销的床上用品“四件套”存在虚标支数的情况。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连夜对涉事经营主体开展现场检查,针对涉嫌的违法行为开展立案

浙江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9月22日凌晨发布情况通报,9月21日晚,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栏目报道海宁市流通领域有关经营主体经销的床上用品“四件套”存在虚标支数的情况。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连夜对涉事经营主体开展现场检查,针对涉嫌的违法行为开展立案调查。

(9月22日央视财经)

浙江海宁市场监管部门在央视曝光床上用品“四件套”虚标支数问题后,连夜开展涉事主体检查、立案调查,这样的“快速响应”本应值得肯定,但“曝光后才行动”的被动姿态,却让这份效率打了折扣。当直播间里“100支长绒棉”“A类母婴级”的虚假宣传已误导诸多消费者,为何日常监管未能及时发现?“连夜检查”的行动力,为何非要等“央视曝光”这一“外力推动”?

被动执法的背后,是日常监管的“缺位”与“滞后”。从消费者举报到媒体调查,再到央视曝光,涉事商家在直播间以“破价福利”为噱头,用虚标支数、伪造“A类母婴标准”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并非一日之寒。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婴幼儿纺织产品需标注“婴幼儿用品”且符合A类要求,而这些直播间公然违背规定,却能长期“安然无恙”,暴露出当地监管部门对网络直播售假的监管存在“盲区”:要么是对新兴电商业态的监管力度不足,未能跟上直播带货的快速发展;要么是日常巡查流于形式,对“低价高端”背后的猫腻缺乏敏感度,未能主动深入直播间、供应链等环节排查问题。等到媒体曝光引发舆论关注,才“连夜行动”,这样的监管更像是“事后补救”,而非“事前预防”,既让消费者此前的损失无法挽回,也削弱了监管的公信力。

更值得反思的是,“曝光依赖症”折射出部分监管部门责任意识的淡薄。市场监管的核心职责,是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而非“舆论倒逼一次,才行动一次”。海宁此次的“连夜检查”,虽展现了问题曝光后的执行力,却也暴露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仿佛只有媒体聚焦、公众关注,监管才能“被激活”。这种心态下,监管工作往往停留在“应对舆情”层面,而非主动梳理行业乱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此前,类似“曝光后突击检查”的案例屡见不鲜: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后才开展专项整治,虚假广告被点名后才介入调查,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对监管责任的懈怠。毕竟,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不能只靠媒体的“火眼金睛”,更需要监管部门日常的“时时在线”。

破解“曝光依赖”,关键要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一方面,监管部门需提升对新兴业态的监管能力,针对直播带货的特点,建立“线上巡查+线下溯源”的全链条监管模式:通过技术手段监测直播间宣传话术,对“高支数”“母婴级”等关键宣传词进行重点筛查;联动电商平台,要求商家提前报备产品资质,从源头杜绝虚假宣传。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意识,将监管重心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定期开展行业排查,畅通消费者举报渠道,让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和解决。

“连夜检查”的效率固然重要,但更可贵的是日常监管的“未雨绸缪”。若监管部门能主动向前一步,把功夫下在平时,让“虚假宣传”无处遁形,何需等媒体曝光后再“连夜行动”?唯有摒弃“曝光依赖”,主动扛起监管责任,才能真正筑牢市场秩序的防线,让消费者不必再依赖“媒体曝光”来维护自身权益。央视曝光后的“连夜检查”不过是临时抱佛脚,不能每一次“连夜检查”都靠“央视曝光”!

来源:评底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