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豫西熊耳山的风,吹过百年土窑的残垣,仍在诉说那个从蒿莱间站起的身影。他是赊肉济贫的乡野侠士,是揭竿而起的绿林首领,更是辛亥烽火中跃马横刀的革命健儿。赵长荣的一生,如崤函古道上的车辙,深深碾过清末民初的乱世泥沼——有父死家破的锥心之痛,有聚义花山的慷慨激昂,有投
文/赵海涛
题记
豫西熊耳山的风,吹过百年土窑的残垣,仍在诉说那个从蒿莱间站起的身影。他是赊肉济贫的乡野侠士,是揭竿而起的绿林首领,更是辛亥烽火中跃马横刀的革命健儿。赵长荣的一生,如崤函古道上的车辙,深深碾过清末民初的乱世泥沼——有父死家破的锥心之痛,有聚义花山的慷慨激昂,有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亦有功败垂成的悲壮落幕。史料中的寥寥数笔,民间里的代代传唱,残碑断碣上的斑驳字迹,共同拼凑出这位布衣英雄的轮廓。他不是史书上光芒万丈的王侯将相,却是黄土高坡上长出来的硬骨头,用生命在河洛大地写下“侠义”与“家国”两个大字。
一 崤函布衣起蒿莱
光绪九年(1883年),豫西宜阳县张坞乡凹里村,在熊耳山脉北麓的怀抱中,静谧而古朴。这里地处秦楚孔道,悠悠岁月里,马蹄声、商旅的吆喝声曾无数次在这条古老通道上回响,见证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
村西那座土窑,在寒风中显得有些破败,窑内昏暗,仅有几束微光艰难地从缝隙中挤入。就在这土窑里,赵长荣呱呱坠地,乳名赵忠。父亲赵永俊是个朴实憨厚的庄稼汉,家中虽仅有几亩薄田,却也靠着勤劳的双手勉强维持生计。可贫寒的家境,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这个家庭。
幼年的赵长荣,眼神中透着一股灵动与坚毅。在私塾的那四年时光,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先生讲授的经史子集,他都铭记于心,虽只是粗通文墨,却在心底种下了侠义的种子。
十五岁,本该是青春肆意的年纪,可赵长荣却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在田间劳作。春日里,暖阳洒在田野,他弯着腰,熟练地播撒着种子,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泥土;夏日,烈日炎炎,他与父亲一同在田间除草,锄头扬起,杂草倒下,炽热的阳光烤得他皮肤黝黑发亮;秋日,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他挥舞着镰刀,收割着一年的希望;冬日,寒风凛冽,他又与乡邻结伴,踏入花山砍柴。那花山,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可他从不畏惧,每次都满载而归,柴火不仅能让家中温暖过冬,还能换些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时光匆匆,赵长荣迎来了弱冠之年。他在凹里集上开了一家肉铺,从此,集市上便多了他忙碌而热情的身影。他为人仗义豪爽,每日清晨,总是早早地来到肉铺,精心挑选最新鲜的猪肉,熟练地分割、摆放。遇到贫苦的乡邻,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赊肉给他们,还笑着说:“先拿去吃,等手头宽裕了再给也不迟。”久而久之,他的名声在乡里传开,大家都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赞不绝口,他也渐渐成为了一方侠士。
然而,命运的暴风雨总是在不经意间袭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那个平常却又无比残酷的日子,父亲被仇家残害的噩耗如晴天霹雳,击中了赵长荣。那一刻,他呆立原地,脑海中一片空白,随后,愤怒、悲痛如汹涌的潮水,将他彻底淹没。
“为什么?为什么要对我父亲下手!”赵长荣仰天怒吼,声音在寂静的家中回荡,满是绝望与不甘。
看着父亲冰冷的尸体,他暗暗发誓:“此仇不报,我赵长荣誓不为人!”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赵长荣变卖了家中所有能变卖的东西,散尽家财。他站在村口,望着熟悉的村落,心中五味杂陈。
“乡亲们,我赵长荣今日要为父报仇,此去生死未卜,但我绝不退缩。”他对前来送行的乡亲们说道。
随后,他振臂一呼,凭借着平日里积攒的威望与人缘,很快就聚集了数百人。他们一同踏入花山,那花山,山峦起伏,树木繁茂,是天然的屏障与庇护所。从此,赵长荣带领着众人在此安营扎寨。
据《宜阳县志》载:“长荣性豪爽,善骑射,尝于花山设卡,劫富济贫,三县震动。”他深知,那些为富不仁的豪强,平日里压榨百姓,鱼肉乡里,是时候让他们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了。每次行动前,他都会精心谋划,观察豪强的行踪,制定周密的计划。行动时,他身先士卒,骑着一匹矫健的黑马,手持利刃,如一阵旋风般冲入敌人阵营。月光下,他的身影敏捷而勇猛,利刃闪烁着寒光,敌人在他的攻击下纷纷溃败。而劫得的财物,他分文不取,全部分发给贫苦的百姓。
“这是大家应得的,以后有我赵长荣在,绝不会让大家再受欺负!”他对百姓们说道。
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纷纷传颂他的事迹。他的势力也如燎原之火,迅速扩展至宜阳、嵩县、洛宁交界。仅仅三年时间,就聚集了千人之众,远近的人们皆称他为“赵司令”。
乡间民谣云:“花山有虎赵德祖,劫官粮,济穷户,豪强见之皆胆怵。”在百姓心中,他是英雄,是黑暗中的曙光,是他们的保护神,而他也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二 辛亥风云起河洛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如一道划破暗夜的惊雷,瞬间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烽火。这股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也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河洛大地。
此时,河南民党领袖刘粹轩、杨勉斋等人,胸怀壮志,积极联络豫西绿林,试图策应革命,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添上一把熊熊烈火。远在宜阳的赵长荣,听闻这一消息,内心激动不已,那沉睡已久的侠义热血再次沸腾。他深知,这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自己不能置身事外。
“弟兄们!如今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是我们为国家、为百姓出一份力的时候了!”赵长荣站在山寨前,目光坚定地望着众人,大声说道。
“愿听司令号令!”数百名兄弟齐声响应,声音在山谷间回荡,震耳欲聋。
于是,赵长荣率领着千余人的队伍,从韩城集结出发。队伍浩浩荡荡,扬起一路尘土。他们翻山越岭,经洛宁、卢氏,向着潼关疾驰而去。一路上,山路崎岖难行,两旁是高耸的山峦和茂密的树林,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鸣。但赵长荣和他的兄弟们没有丝毫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投奔秦陇复汉军东征军大都督张钫,投身革命。
当他们抵达潼关时,张钫时任陕西东路节度使。他见到赵长荣的部队,军容整齐,军纪严明,不禁暗暗称赞。“你部纪律严明,难得可贵,今后就委你为第三标标统,驻防函谷关。”张钫对赵长荣说道。
“多谢都督信任,长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赵长荣单膝跪地,郑重地回应。
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寒风凛冽,赵长荣接到命令,率部攻打洛宁县城。洛宁县城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清军龟缩城内,负隅顽抗。赵长荣骑着一匹矫健的黑马,在城外来回巡视,观察着地形和敌军的布防。
“这城易守难攻,清军又紧闭城门,我们不能强攻,得想个计策。”赵长荣心中暗自思量。
围城的日子里,寒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士兵们却毫无怨言,日夜坚守阵地。到了第三天夜里,城内百姓早已对清军的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悄悄打开了南门。
“弟兄们,进城!”赵长荣一声令下,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入城中。他们迅速冲向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囚徒,又四处搜寻,终于擒获了县令石某。整个过程中,赵长荣的部队秋毫无犯,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围观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心中满是对义军的感激与敬佩。
随后,开明士绅张辉汉等在王范街召开万人大会,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会上,众人一致推举赵长荣为洛宁县临时军政长。
“承蒙各位信任,长荣定当不负重托。除暴安良,革新政治,乃吾辈之责也!”赵长荣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说道。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商户们也纷纷响应,主动捐粮捐款,支持革命军。洛宁县城一片欢腾,仿佛迎来了新生。
此役过后,赵长荣并未停下脚步,他率领着部队转战宜阳、新安。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赵长荣总是冲锋在前,他挥舞着大刀,寒光闪烁,敌人纷纷倒下。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他的部队屡立战功,威名远扬。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为表彰赵长荣的军事贡献,授予他四等文虎勋章及陆军上校衔。文虎勋章为北洋政府颁授武官之荣誉,分九等,四等属中上级。当勋章授予的那一刻,赵长荣的心中感慨万千,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他和他的兄弟们为革命所付出努力的肯定。
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从响应革命的毅然决然,到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赵长荣和他的部队,在辛亥风云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那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 解甲归田志未休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风云变幻,革命力量遭受无情的排挤与打压,曾经的热血与激情,在这冰冷的政治漩涡中渐渐被消磨。民国四年(1915年),张钫被免去陕南镇守使职,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许多人心中的希望。赵长荣,这位在革命战场上奋勇厮杀的勇士,多年的奔波与征战早已让他身心俱疲,加之积劳成疾,无奈之下,只能解甲归里。
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凹里村,熟悉的乡音、质朴的乡亲,让赵长荣心中五味杂陈。往昔的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从最初的聚义反抗,到投身革命,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热血。如今,一切归于平静,他在村里置办田产,过上了看似普通的农家生活。闲暇时,他与乡邻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着生活的琐碎。然而,在他内心深处,那团革命的火焰从未熄灭。“天下未定,吾当待机而动。”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这样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民国七年(1918年),陕西大地上又起风云。张钫组织靖国军,通电讨逆,那熟悉的革命号角再次吹响。赵长荣听闻此讯,激动得彻夜难眠。他深知,这是一次为正义而战的机会,也是他再次投身革命的时刻。“弟兄们,张钫将军又举起了义旗,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赵长荣站在自家院子里,对着昔日的兄弟们大声呼喊。众人纷纷响应,眼神中充满了斗志。
于是,赵长荣散尽家财,四处奔走,招兵买马。短短时间内,便聚集了五百余人。他们收拾行囊,准备奔赴陕西,助张钫一臂之力。出发那天,阳光洒满大地,赵长荣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望着眼前的乡亲们,心中满是不舍,但更多的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他对乡亲们许下承诺,随后,一扬马鞭,带领着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然而,他们的行动早已被刘镇华得知。此时的刘镇华已投靠北洋军阀,为了讨好主子,他密令憨玉琨部截杀赵长荣。农历七月初七,当赵长荣一行行至宜阳三乡镇时,四周突然涌出大批伏兵。刹那间,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赵长荣心中一惊,但他迅速镇定下来,指挥着兄弟们奋起反抗。“弟兄们,不要怕,跟他们拼了!”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冲向敌人。
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赵长荣和他的兄弟们陷入了绝境。尽管他们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赵长荣身中数弹,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但他依然顽强地战斗着。最终,他倒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年仅三十五岁。
张钫闻讯后,怒发冲冠。“一定要追杀凶手,为长荣报仇!”他立即派卫队四处追杀憨玉琨部。憨玉琨为了平息事端,假意以礼安葬赵长荣。他将赵长荣的遗体运回凹里村,厚葬于村东祖茔,并立碑曰:“民国烈士赵公长荣之墓”。
出殡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这位英雄的离去而悲痛。送葬者千余人,自发地跟在灵柩后面,哭声震野。沿途百姓纷纷设香案祭奠,他们怀着崇敬与悲痛之情,送别这位曾经为他们带来希望的英雄。赵长荣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四 丰碑犹记英雄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正值国难当头,日寇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但在豫西宜阳县的凹里村,一处庄严肃穆的立碑仪式,正悄然进行着,人们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纪念一位早已离世却英名长存的英雄——赵长荣。
那是一个微风轻拂的日子,天空湛蓝如洗,几朵白云悠然飘荡,似在为这场仪式增添几分宁静与庄重。亲友程鹏仁、徐兆祥等,怀着对赵长荣的深切情谊与敬仰,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只为能为他立下一座丰碑,让后人铭记他的功绩。他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劝说,讲述着赵长荣的英勇事迹,众人纷纷解囊相助。“赵司令当年为我们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如今为他立碑,是我们应尽的心意。”程鹏仁满脸真挚,对前来捐款的乡邻说道。
河洛名儒许鼎臣,怀着对英雄的敬重,欣然提笔为赵长荣撰写碑文。许鼎臣身为孟津宿儒,曾任职河南通志局编纂,学富五车,声名远扬,平日里求他撰文者众多,却鲜有人能得偿所愿。但此次,听闻是为赵长荣立碑,他毫不推辞。他坐在书房,铺开宣纸,研好浓墨,思绪飘回到赵长荣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公起于陇亩,仗义执言,辛亥举义,厥功甚伟。虽遭奸人所害,然英名长存,足为后世楷模。”许鼎臣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挥毫泼墨,笔锋苍劲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赵长荣的赞誉与钦佩。
碑阴刻着赵长荣的生平事迹,从他贫寒的出身,到为父报仇聚众起义,再到投身辛亥革命,每一段经历都被详细记录。这些文字,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重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立碑当日,凹里村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神情肃穆,眼中满是怀念。“赵司令是我们的大恩人,若没有他,当年我们这些穷苦百姓,还不知道要受多少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满是感慨地说道。
可惜,世事无常。在那动荡的文革期间,这座承载着英雄荣耀与百姓思念的丰碑,也未能幸免于难,被无情地毁坏,只留下残碑断碣,在岁月的风雨中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那一块块破碎的石碑,仿佛是历史的伤口,刺痛着人们的心。但即便如此,赵长荣的故事,依旧在凹里村代代相传。
村里老人们回忆,早前凹里村赵氏宗祠,赵长荣的画像曾被供奉在显眼之处。画像中的他,目光坚定,英气逼人,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祠堂里,香烟袅袅,前来祭拜的后人络绎不绝,他们献上鲜花,奉上祭品,表达着对先辈的敬仰与追思。几经风雨,世事变迁,赵氏祠堂经多次返修重修,已不复当年的模样。
赵长荣的故居位于村西,曾经这里有五孔窑洞,是他生活的地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窑洞轰然坍塌,只留下一片废墟和依稀可辨的地基。家谱上记载:村人赵西平回忆起幼时听祖辈讲述的故事,眼中闪烁着光芒:“小时候,听爷爷说,赵司令故居门前曾立着旗杆,上面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字。那时候,整个村子都因为赵司令而充满了正气,大家都觉得有他在,什么都不怕。”那旗杆虽已消失不见,但“替天行道”这四个字,却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凹里村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但赵长荣的英雄事迹,永远不会被遗忘。他的精神,如同丰碑,屹立在凹里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正义、为了理想,勇敢前行。
五 千秋功过任评说
时光悠悠流转,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却始终无法磨灭人们对赵长荣的记忆。他的一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微末中崛起,在乱世里纵横捭阖,虽历经沧桑,却在豫西大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事迹在民间口口相传,犹如一首激昂的战歌,经久不息。
在洛宁的大街小巷,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缓缓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当提及赵长荣时,他们浑浊的眼眸中会瞬间泛起光芒,那是对英雄的敬仰与追思。“赵司令,真英豪,开城门,放牢囚,贪官污吏齐发抖。”一首民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质朴的歌词,却生动地描绘出赵长荣的英勇形象。他的义举,不仅解救了无数深陷苦难的百姓,更如同一把利刃,刺向了黑暗腐朽的统治,让那些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闻风丧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是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是正义的化身。
赵长荣投身革命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他顺应历史的潮流,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清的旗帜,虽最终未能完成革命的全部大业,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张钫,这位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在《风雨漫漫四十年》中,饱含深情地评价道:“德祖虽绿林出身,然忠肝义胆,辛亥之役,屡建奇功。其遇害也,吾痛失臂膀。”回忆起与赵长荣共同战斗的日子,张钫的心中满是感慨与惋惜。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一同冲锋陷阵,为了革命的理想而拼搏。赵长荣的果敢、忠诚与无畏,都深深印刻在张钫的脑海中,成为他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当代学者王广庆在《豫西辛亥革命史》中,则从历史的角度,对赵长荣的牺牲做出了深刻的剖析:“赵长荣之死,标志着豫西革命力量遭受重创,北洋军阀得以暂时稳固统治。”这简短的话语,却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沉痛反思。赵长荣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陨落,更是豫西革命进程中的重大挫折。他的牺牲,让革命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革命的胜利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岁月如流,曾经的辉煌与壮烈渐渐远去,斯人已逝,但赵长荣留下的精神印记却从未消散。他的故居遗址,早已在时光的流转中没了踪影,如今已被错落的新屋与院落替代,唯有村中老人们的口述,还在代代相传着那片土地上曾有的故事。没有残碑断碣在荒草中沉默,却有家家户户闲聊时的提及,字句间虽无凿刻的痕迹,却满含着对他的敬仰与缅怀。这些口耳相传的记忆,是历史的另一种见证,它们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赵长荣波澜壮阔的一生,让那份崇敬在时光里愈发清晰。
村中街巷穿行,微风轻轻拂过,仿佛能看到当年赵长荣在这里生活、奋斗的身影。他那坚定的眼神,豪迈的笑声,似乎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正如许鼎臣碑文所言:“青山有幸埋忠骨,绿水长流照丹心。”赵长荣虽出身草莽,却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侠义精神。他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豫西人民,为了家乡的繁荣,为了国家的昌盛,不懈努力,奋勇向前。在人们的心中,他永远是那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豫西大地的骄傲。
尾 声
夕阳掠过凹里村东南的那片祖茔,赵氏先祖的墓碑在暮色中沉默如铁。这位三十五岁便倒在血泊中的英雄,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被铭记百年。可洛宁老人口中传唱的民谣,赵氏后人口口相授的传奇,残碑上“替天行道”的依稀刻痕,早已将他的故事酿成了河洛大地的精神原浆。
赵长荣的一生,是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碰撞的缩影:从为父报仇的血性少年,到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再到投身革命的标统军官,每一次转身都踩着乱世的裂痕,每一次抉择都映照着底层百姓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他没有留下惊天伟业,却用草莽之躯对抗过腐朽的秩序;他未能亲眼见得山河重整,却以生命为炬,照亮过黑暗中摸索的路。
如今,熊耳山的风依旧吹过凹里村,吹散了硝烟,吹绿了田畴。赵长荣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的恩怨与功业,化作豫西人血脉里的一种精神——那是对弱者的体恤,对强权的不屈,对家国的赤诚。这种精神,正如崤函古道上从未干涸的溪流,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提醒着每一个后来者:英雄从不止于史册的浓墨重彩,那些在平凡中坚守道义、在乱世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的骨头,同样能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主要参考资料:《宜阳县志》《洛宁县志》《张钫回忆录》《龙嘴山馆文集》《凹里村家谱》及凹里村老人口述资料。
作者简介:
赵海涛 司卫平文学艺术工作室文创成员,洛阳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教师。对史志充满热爱,在持续探究与学习中汲取养分。
来源:一轮明月皎洁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