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
家长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
我们要怎么办?
守护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些知识需要了解
↓↓↓
1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2
校园欺凌的表现
言语欺凌:通过骚扰、辱骂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如当面或背后羞辱、讥讽、嘲笑、诅咒、起外号等。
社交欺凌: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
网络欺凌: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等,以恐吓、激怒或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
财物欺凌: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3
易被误指为校园欺凌的行为
打闹嬉戏(玩笑):指学生之间平等的、善意的、角色可以互换的,以追求精神愉悦为目的的玩耍和游戏活动。与校园欺凌的区别主要是看主观上是否存在蓄意或恶意伤害他人的动机。
恶作剧:指学生之间不以欺负或者侮辱人格为目的的捉弄耍笑、使人难堪的行为。与校园欺凌的区别主要是看结果上是否会造成被捉弄者的心理伤害。
打架斗殴(约架):指学生之间以解决利益纠纷或者争输赢为目的的暴力冲突。与校园欺凌的区别主要是看主体上双方力量是否均等,主观上是否故意欺负或者侮辱对方,结果上是否造成参与者的身体或心理伤害。
4
常见角色
欺凌者:发起欺凌行为的主导方,具有攻击性。
被欺凌者: 处于被动、被欺负的地位,受到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学生。
围观者:观看欺凌过程的学生,包括协助者、附和者、旁观者、阻止者四类。围观者的不同角色常伴随着环境、氛围、外部干预力量等的变化而变化。
(1)协助者:参与部分欺凌的过程,具体行为包括拍摄、传播、放哨等。
(2)附和者:不直接参与欺凌行为,而是在一旁嬉笑起哄或说一些煽动性的话等。
(3)旁观者:置身事外,不采取任何行动。多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4)阻止者:也被称为保护者。其态度偏向被欺凌者,会采取措施阻止欺凌事件、向老师报告、安慰支持被欺凌者。
5
判定要素
主体要素:发生在学生之间。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强弱对比和固定的欺凌角色关系,具有“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恃强凌弱”的特点。
主观要素:欺凌者主观上具有蓄意或者恶意造成他人伤害的想法。在欺凌前就已经确定了要针对的主体,具备明确的攻击目的和实施动机。
行为要素: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了欺压、侮辱等具体的欺凌行为。
结果要素:被欺凌者感到身体疼痛或心理压抑痛苦,或者遭受财产损失等。
6
欺凌高发时段和高发区域
欺凌事件多发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午休时间、没有老师看管的活动课时间、上下学途中等。校园欺凌多发的地点为:学校厕所、操场、学生宿舍、学校门口及周边、楼道、教室等。
7
欺凌的危害
欺凌和暴力,是不少学生的噩梦,会对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而实施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也破坏了正常的学校秩序。
8
校园欺凌的预防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从每个学生、每个家庭的长远利益出发,迫切需要我们每位学生和家长朋友都应该提高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防止、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9
拒绝成为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
让我们一起努力,
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度过平安、愉快而有意义的童年!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