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肺癌大会(WCLC)的现场,一位中国面孔从Paul Van Schil 教授手中,接下了代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席的深蓝色旗帜——
2025年9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肺癌大会(WCLC)的现场,一位中国面孔从Paul Van Schil 教授手中,接下了代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席的深蓝色旗帜——
Paul Van Schil 教授与周彩存教授交接 IASLC 领导旗帜
旗帜挥动的这一刻,凝聚了中国癌症医生50年以来所有的付出和汗水,也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中国,已经站上了肿瘤医学的学术之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周彩存教授成为新一届 IASLC 主席,任期由2025年开始,持续两年。
在全球肺癌诊疗的版图中,中国医生的名字首次有了光彩熠熠的一页。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是全球最顶尖的「肺癌与其他胸部肿瘤」研究学术组织。自1974年成立以来,在超过50年的历史中,无数肺癌的重要临床进展均出自这里,由它主办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已经成为了全球所有临床医生的学术巅峰殿堂。而周彩存教授,是IASLC成立50年来,首位中国大陆的主席。
在IASLC主席的就职演讲中,周彩存带来了一场出乎意料的讲话。在其他成员都在强调「大」的背景下——全球大临床、全球大医疗等等,周彩存的演讲主题却是「小」:如何以患者为中心。
他提到,在每一位确诊的患者之后,代表的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以及一个渴望治愈的灵魂。作为医生,我们需要永远都以患者的需求和真实感受出发,绝对无法与一个患者无法获得最佳治疗的世界达成一致。
这样的发言,没有宏大的计划,也没有长远的发展,似乎有些格局不足,但却是周彩存教授的真实写照。
从医几十载,这位肺癌大咖见过了无数「大风浪」,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却始终有着鲜明的标签:说话永远和和气气,儒雅温和,带着南方人特有的语调。
但他的从医经历,却非常硬核:
多年以前,在国际肺癌临床史上有一场著名的“赛跑”,日本的医生跑了三年,欧洲的医生跑了四年,而周彩存领跑的中国医生,仅仅11个月就冲刺到了终点,为所有患者们设下路标。其研究研究结果写入了美国和欧洲的晚期肺癌治疗指南。
这是首个由中国研究者主持,且在中国人群中开展,最终临床结果被写入美国和欧洲肺癌诊疗指南的临床研究。
作为国内第一批专攻肺癌的医生,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钻研肺癌治疗,让中国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到3年多,改写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肺癌治疗标准。他牵头国内一批优秀的研究人员,致力于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让患者最终受益”。
近年来,周彩存教授亲身参与了创新疗法的更新迭代。在他看来,近二十年肺癌治疗最根本性的两个突破,一个是靶向治疗,一个是免疫治疗。而他恰恰是这两类重磅治疗的深度参与者。
癌症治疗发展30年,循证医学的起步直接开启了全新的治疗时代。周彩存教授的故事也由此开启。
循证医学替代了经验医学,让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里程碑药物不断迭新,建立了全新的肺癌治疗体系。30年来,循证医学带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靶向治疗的突破。
在2000年以前,全球肿瘤学界对肺癌的治疗手段局限在手术、化疗、放疗三大传统疗法。在那个依赖临床经验的年代,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往往难以突破半年。而今随着EGFR、ALK等驱动基因的破译,特定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五年生存率突破60%,真正叩开了“临床治愈"的大门。
对于自己踏上临床的契机,周彩存教授可以说记忆犹新:
当年,国内肺癌治疗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时代,而刊载于《柳叶刀》杂志上关于靶向治疗的临床概念,大大震撼了当时只了解传统治疗方式的周彩存。
2000年,一个国际性的癌症大会上,肺癌新药易瑞沙精彩亮相。虽然当时人们并未明确它的靶点及靶向治疗作用,但这个新药独特的作用机制仍给了解到它的周彩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003年,关注靶向治疗的周彩存教授放弃了海外优渥条件,带着几箱外文文献,以及一台二手PCR仪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开启了改写中国肺癌诊疗史的征程。
回国以后,周彩存教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开启了他的靶向治疗之旅: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亚洲人种肺癌突变率不足10%,但这个结论与他临床观察到的现象严重不符。“为什么那么多不吸烟的女性患者对靶向药反应特别好?”这个疑问如同扎在心底的刺,促使他带着团队踏上长达五年的"基因狩猎"之旅:
2008年,周彩存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OPTIMAL研究,证实EGFR-TKI(厄洛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从化疗的4.6个月提升至13.1个月,总生存期(OS)从11.1个月延长至30.4个月。
当时,这类临床在国内尚属首次,参与人众多,步骤繁琐复杂,没有经验遵循,再加上参与临床的专家大多是前辈与大咖,调动巨大的资源做好这个临床,是个巨大的挑战。
幸运的是,周彩存教授得到了很多支持。很多我们熟悉的大咖们,都给予了全力的支持:
“做,再困难也必须做,现在这个时代,不这么做怎么行!”吴一龙教授在临床研究的启动会上给了全力的支持,而其他教授同样如此,北京的王洁、张树才、刘晓晴;天津的王长利,上海的陆舜,广州的张力、尤长宣, 江苏的冯继峰,黑龙江的陈公琰……一位位我们当下熟知的肺癌顶尖大咖,在当年默契的达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接力跑”。
终于,这群无与伦比的中国医生们,仅仅11个月,就跑到了临床研究的重点。在国际上,其他开展类似临床研究,已经提前起跑的日本和欧洲,都远远落在了后面,先后花费了三年以及四年的时间。
和竞技场也有相似之处,科学界同样只认第一,第二名的成果很难被人记住。如果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就很难得到国际医学的认可。
“临床研究就是赛跑,协作就是取胜的胜负手。这是一个协作的年代,很难再有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成功,这也是中国肺癌界医生的胸怀和团结。”周彩存教授这样说。
这篇临床最终刊登于2011年8月的《Lancet Oncology》上,轰动一时。当年的影响因子达到22.6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医生发布的,肺癌临床研究论文中影响因子最高,且高被引的论文之一。
同时,也因为这项研究,后续连续几年的国际顶尖学术年会中,周彩存教授均作作为临床牵头人向全球进行临床报告,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如今,临床研究是周彩存教授最重要的两项工作之一,他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临床研究负责人之一,包括肺癌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药物治疗等,周彩存教授都是最重要的研究牵头人。
以EGFR为开端,人们真正抓住了癌症基因突变这一“阿喀琉斯之踵”,肺癌靶向治疗的大幕自此开启。
EGFR抑制剂的关键药物和临床数据
随后,不计其数的肺癌靶向治疗临床试验开启:ALK、HER2、KRAS、CMET、ROS1、RET、BRAF等等一系列肺癌靶点暴露出来,成为我们精准狙击的目标。
如今,当患者确认非小细胞肺癌后,超过50%的患者都能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可用药的突变,大幅缓解病情。其中,EGFR及ALK突变药物如今已发展到第三代,用药后缓解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比比皆是。
在周彩存教授以及千千万万癌症临床研究者的努力下,以肺癌为代表的靶向治疗正在朝着我们充满想象,更加光明的未来航去。
我们也会寄予更多希望在肺癌的靶向治疗之上,为患者们带来更好的治疗。
从皖北一隅走到国际舞台,周彩存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抗癌之路。在东方医院顶楼的实验室里,新一代"抗癌剑客"正在成长,窗外,朝阳正刺破云层,江风裹挟着希望的味道扑面而来——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医生的传奇,永远在路上。
来源:咚咚肿瘤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