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了八百遍作业要按时写,你怎么就是不听?”“跟你说过别总玩手机,耳朵长哪儿去了?”在无数家庭的生活日常里,这样的对话如同循环播放的背景音,父母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听得充耳不闻。为何苦心说教总沦为无效沟通?近日,记者走进《王金海智慧父母实践班》,直击课程现场,揭
“说了八百遍作业要按时写,你怎么就是不听?”“跟你说过别总玩手机,耳朵长哪儿去了?”在无数家庭的生活日常里,这样的对话如同循环播放的背景音,父母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听得充耳不闻。为何苦心说教总沦为无效沟通?近日,记者走进《王金海智慧父母实践班》,直击课程现场,揭秘那些让亲子对话从“对抗”转向“合作”的“沟通公式”。
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家长抱怨“知道道理容易,行为改变太难了”。杭州扶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王金海智慧父母实践班》,正是一套帮助家长们实现“行为改变”的家庭教育指导课,通过2天1晚现场学习和30天践行打卡陪伴,带领家长们学到亲子沟通技巧和婚姻经营智慧。
“命令式沟通”的困局:你说的是理,他听的是情绪
在实践班的情绪体验课上,记者看到了令人深思的一幕:家长们轮流扮演“孩子”,听着其他家长用“快点!”“必须!”“不准!”等命令式语气说话,扮演孩子的家长几乎都下意识地别过脸、皱起眉,甚至有人当场反驳“凭什么听你的”。
“这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现场导师解释道,“当父母用命令语气说话时,孩子的大脑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注意力全在‘反抗’上,根本听不进任何道理。”
上海的张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因儿子沉迷游戏,每天雷打不动地说“再玩就把手机砸了”,结果儿子从偷偷玩变成公开对抗,甚至说“你砸啊,反正我也不想学了”。“我以为是孩子叛逆,上了课才明白,是我的沟通方式把他推到了对立面。”
课程中一组数据令人警醒:实践班调研显示,85%的家长日常沟通中“命令式语句”占比超过60%,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出现“拖延”“叛逆”的比例,是“对话式沟通”家庭的3倍。正如王金海老师在视频课中强调的:“教育的悲剧,往往始于‘我说了你就得听’的傲慢。”
“赋能沟通”的魔法:把“对抗”变成“合作”
实践班用具体可复制的“公式”,打破了“说教无效”的困局。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方法并非高深理论,而是简单易懂的沟通范式,却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公式一:观察+感受+需求,替代指责与评判
“你又在玩手机,天天就知道玩!”这是广州的李女士以前的口头禅。课程中,导师教她换成“我看到你这一小时一直在刷短视频(观察),妈妈有点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力(感受),我们能不能约定每天玩20分钟(需求)?”
“第一次说的时候很别扭,但儿子居然愣了一下,说‘那我再玩5分钟就关’。”李女士惊喜地发现,没有指责的表达,孩子反而更愿意配合。这种沟通的关键,是用“描述事实”替代“贴标签”,用“表达感受”替代“发泄情绪”。
公式二:选项式提问,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周末先写作业还是先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是课程强调的“自主感培养”。北京的王妈妈分享:“以前我直接安排‘周六写作业,周日去姥姥家’,孩子每次都磨磨蹭蹭。现在用选项式提问,他会认真思考后说‘我想周六上午玩,下午写作业’,而且说到做到。”
记者在情景模拟现场看到,当家长问“你想先背单词还是先做数学题”时,即使是扮演“叛逆孩子”的学员,也会自然地进入选择状态。
公式三:赋能,让孩子主动解决问题
针对“孩子考试失利”“做事拖延”等高频问题,课程教家长们用“四步法”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
“我没像以前那样说‘早告诉你要好好复习’,而是说‘我看到你这次数学比上次低了10分(观察),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提问)?’她说是应用题没读懂,我们就一起分析了3道同类题(支持)。下次小测她进步了5分,我们特意买了她爱吃的蛋糕庆祝(庆祝)。现在她遇到问题会主动说‘爸爸,我们用四步法分析一下吧’。”
从“知道”到“做到”:双师课堂如何让沟通公式落地
“道理我懂,但一着急就忘得一干二净。”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实践班的“双师课堂”模式,正是为解决“知行鸿沟”设计的。
深圳的刘女士在演练中发现,自己说“你应该这样做”时,语气不自觉地抬高了八度。“导师让我换成‘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并保持微笑,效果完全不同。”这种细节打磨,让抽象的公式变成了可操作的行为。
真实改变:那些被“沟通公式”重塑的亲子关系
记者采访了多位往期学员,他们的故事印证了沟通公式的力量。比如,武汉的张先生曾因儿子“起床难”每天爆发冲突,用“选项式提问”后,儿子居然自己制定了“起床计划”:“现在不用催,闹钟一响就自己爬起来。”
正如王金海老师在课程结尾所说:“沟通,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为了让孩子‘愿意和你说话’。当对话充满尊重与理解,教育的种子就已经埋下。”
这些发生在家长们身上的变化,看似只是沟通方式的转变,实则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通过理解与引导,让他长成最好的自己。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是把“你必须”换成“你觉得”,把“我告诉你”换成“我相信你”。
来源:扶鹰教育王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