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成都高新中学,以下简称“市教科院附中”)获得2026年第23届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承办权的消息,在关注学科竞赛的教师与家长群体中广泛传播。
近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成都高新中学,以下简称“市教科院附中”)获得2026年第23届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承办权的消息,在关注学科竞赛的教师与家长群体中广泛传播。
该项赛事作为全国联赛的重要预演,奖项含金量极高,以往承办学校包括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中学等国内传统名校。成立仅6年的市教科院附中,何以吸引此类高水平赛事“落户”成都?获得大奖的“学霸”们具备哪些特质?拔尖创新人才究竟应如何培养?……带着一系列问题,川网传媒“四川教育新观察”与拥有近20年学科竞赛指导经验的市教科院附中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总负责人刘应成展开了对话。
中学数学本就很烧脑了,为便于这届家长理解接下来要讲的数学竞赛,先来看个段子。
如果这个趣味片段让科任老师都直呼真实和有代入感,在学科竞赛圈内,还流行这样一个观点:小明数学考149分,是因为能力上限至此;小贝数学考150分,则是因为满分只有150。表面一分之差,在教练眼中,却标志着常规学霸与竞赛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即便满分提高到500,真正的竞赛生依然有望获得满分。
刘应成老师自2006年起深入参与数学竞赛教学,先后在成都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带领学生取得突破性成绩。他指出,数学竞赛包含两个板块:其一为联赛一试,内容与高考大纲一致,因此学习竞赛一试对高考有积极推动作用;其二为联赛二试,涵盖代数、几何、数论与组合四大领域,知识超出初高中范围,难度显著,是获得一等奖、进入省队的关键。
在刘应成老师看来,数学高考中存在大量“送分题”,而竞赛生因接受过系统训练,应对高考难题游刃有余。他同时强调,“常规学业优秀,并不代表能驾驭竞赛”,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出色,但在竞赛中可能仅获低分,尽管如此,他们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名学生,小学六年级时经家长推荐被他发掘,初一即获得全国高中组数学竞赛金牌,初二再获东南赛金牌,初三便进入省队,获得清华北大“一本约”录取资格。尽管可提前进入大学,在刘应成老师的建议下,该生选择继续完成高中学业,最终以超高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刘应成老师指出,优秀竞赛生除了学术能力,还需心智成熟、综合素养全面。真正“厉害”的学生,往往具备高度专注力和极强的抗挫折能力,“无论被打倒多少次,都能重新站起来”。
刘应成老师表示,竞赛生的成长路径有迹可循。建议从小学三年级起逐步开展数学思维拓展,“但需以兴趣为导向,与艺术、体育类课程一样控制学习时间”。经过三年培养,可观察孩子是否喜爱数学思维训练、是否从中获得成就感与快乐。
若孩子在六年级展现出过人天赋,可寻求更专业的教练指导,理想情况下教练应具备竞赛获奖和顶尖高校深造背景。六年级至初二阶段,不应急于追求竞赛奖项,而应继续保持兴趣培养;待初二结束后,再决定是否走竞赛之路,并据此投入更多时间。确定方向后,学生也需保持常规学业水平,利用选修课、晚自习、周末及寒暑假等时间进行竞赛学习。
在市教科院附中,数学思维进阶课程在初一、初二以选修形式开展,学生可自由参与或退出,灵活性高。初二结束后,学校会与表现优异的学生深入沟通,制定学习规划。每年五月确定区内指标到校名额后,学校竞赛教练团队将为已获得名额、无需参加中考的学生开展集中授课,充分利用5-6月时间提前学习高中竞赛内容,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据统计,市教科院附中目前已培养出14名省队队员,86人获一等奖,302人获二等奖。去年,两名学生因数学竞赛成绩优异被“清北”锁定。
在四川乃至全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版图中,成都七中、绵阳中学、锦江嘉祥、成都外国语学校、天府七中等校表现突出。市教科院附中虽建校仅六年,但凭借“贯通融合,强基领航”的办学理念,已在学科竞赛和高考中实现连续突破,被评选为“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特色学校”。
学校近期引进多位资深竞赛教练,包括“金牌教练”刘应成老师,并成功获得2026年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承办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刘应成老师认为,承办权落地得益于学校扎实的竞赛基础、区位优势、硬件条件,以及校长潘君对竞赛的深刻理解与支持、高新区提供的资源保障。
承办赛事不仅提升学校声誉,还为本校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校内选拔即可直接进入决赛,与全国高手同台竞技。未来,学校还将积极申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更多大型赛事,不断强化学科特色。
刘应成老师借鉴新加坡华侨中学和国内顶尖高中的经验,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式学习甚至自主设计课堂。与此同时,学校竞赛教练团队已超过30人,计划继续引进成熟教练、名校毕业生和有兴趣有管理经验的教师,进一步优化梯队建设。
通过完善课程、强大师资、提供更多比赛机会与自主学习空间,市教科院附中正全力将学科竞赛打造为学校的鲜明品牌。(图据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
来源:四川教育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