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宁:浙西南千年畲寨,邀你奔赴一场云端茶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6:18 2

摘要:浙南敕木山的晨雾还未散尽,畲族姑娘的茶歌已随山风漫过茶园。指尖翻飞间,鲜嫩的茶芽落入竹篓,竹制茶盘上的惠明茶正散发着清香,直播间里的弹幕与古刹铜铃的轻响交织 —— 这是景宁畲族自治县茶文旅的日常切片,没有刻意雕琢的 “网红感”,却让 “茶” 与 “旅” 在文化

浙南敕木山的晨雾还未散尽,畲族姑娘的茶歌已随山风漫过茶园。指尖翻飞间,鲜嫩的茶芽落入竹篓,竹制茶盘上的惠明茶正散发着清香,直播间里的弹幕与古刹铜铃的轻响交织 —— 这是景宁畲族自治县茶文旅的日常切片,没有刻意雕琢的 “网红感”,却让 “茶” 与 “旅” 在文化、生态与科技的交织中,生长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为金奖惠明茶的发源地、畲族文化的聚集地,景宁避开了 “茶园观光 + 茶叶销售” 的浅层模式,以 “沉浸式体验” 为核心,将千年禅茶底蕴、畲族非遗与现代文旅逻辑深度融合,为山区县茶文旅发展提供了可触摸、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浙江历来是产茶大省。2006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茶博览》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世界茶乡看浙江》,其中提到,“浙江茶叶出口十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 左右,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70%,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绿茶之乡。”近年来,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引领下,茶产业越来越成为浙江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惠明寺云雾缭绕

场景再造:从 “看茶园” 到 “入茶境” 的体验升级

茶文旅的核心,从来不是“有茶园”,而是“让游客成为茶场景的一部分”。景宁的突破,在于跳出单一景观思维,用“空间设计 + 互动体验”重构茶旅场景,让每一处角落都成为 “可参与的茶故事”。

在敕木山村周湖茶园,茶农蓝小芳的 “线上炒茶 + 线下品鉴” 模式,打破了茶旅的时空边界。她身挎竹篓采摘头茬茶青后,转身便在茶园旁支起铁锅,手机镜头对准翻炒的茶叶,竹制茶盘里的惠明茶香气透过屏幕飘向全国 —— “今年春茶预售额多了 1 万多元,网友不仅买茶,还问什么时候能来亲手炒茶”。这种 “田间直播 + 在地体验” 的组合,恰好契合了茶文旅文档中 “需求导向 创新产品”的理念: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可以通过线下参与采茶、制茶,线上追踪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形成 “体验 — 认同 — 消费” 的闭环。

更具突破性的是惠明禅茶文化产业园的打造。林清玄曾说过,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此处,“惠明禅茶工坊”应该就是畲乡景宁的小千世界了。

这座总投资 15.6 亿元的综合体,没有走 “大而全” 的景区路线,而是聚焦 “茶的深度体验”:徐甜甜团队设计的光学品鉴空间,用智能温控还原不同海拔的茶香层次;游客佩戴 AR 眼镜,指尖触碰茶树便能看到品种溯源与冲泡技巧;VR 设备则让人“穿越”回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见证惠明茶与茅台同获金奖的瞬间。这种设计暗合茶文旅文档中 “强化现代科技赋能” 的观点 —— 科技不是炫技,而是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感知茶的历史与特质。正如来自杭州的游客唐瑾所说:“以前知道惠明茶有名,现在能‘摸’到它的历史、‘闻’到不同海拔的香气,这种体验走不了神。”

茶园美如画

景宁的场景再造,还藏在民俗活动的细节里。鹤溪街道的 “茶旅融合”推介会上,身着畲族凤凰装的姑娘们用畲语吟唱茶歌,带领游客双手合十参与 “祭茶喊山”——“开山咯!茶发芽咯!” 清脆的喊声穿过茶园,将畲族与茶共生的千年习俗,从 “静态展示” 变成 “动态参与”。这种 “民俗 + 茶旅”的设计,正是茶文旅文档强调的 “活态化展现茶文化”——游客不是看一场表演,而是成为民俗的一部分,这种情感共鸣远比单纯的观光更持久。

文化活化:畲韵禅茶的 “可触摸传承”

茶文旅的灵魂是文化,但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景宁的智慧,在于让畲族文化与禅茶底蕴 “融入” 茶旅的每一个环节,让游客在采茶、品茶、听歌中,自然而然地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1929 年,德国学者哈·史图博和他的中国学生李化民曾徒步深入敕木山村进行了为期 7 天的畲民调查,并写成《浙江景宁畲民调查记》一书。如今,村内 80 余幢畲族传统风格的建筑保存完好,当年史图博撰写《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时的住所,也成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敕木山村还保留有丰富的畲族民俗、歌舞、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村里的畲民能歌善舞,蓝圆聪就是其中之一。“我父母以前是在畲族婚礼上唱敬酒歌的,我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畲歌。”7 岁跟着父母学唱畲歌的他,如今已在全市原生态畲歌大赛中斩获金奖,还把歌声带到了上海、杭州。

惠明茶王

采茶时节,他会带着队员们在茶园里搭起简易舞台,茶歌伴着炒茶的 “沙沙” 声响起,游客们不自觉地跟着哼唱,甚至拿起手机记录 ——“以前畲歌是‘家里唱’,现在在茶园唱,游客爱听,我们也更有干劲”。这种 “畲歌伴采茶” 的场景,完美诠释了茶文旅文档中 “深化茶文化研究,厚植融合底蕴” 的要义:文化活化不是刻意 “表演”,而是让非遗回归生活场景,游客在体验中理解畲族 “以茶为媒、以歌传情” 的生活方式,文化便有了传承的生命力。

惠明寺则为景宁茶文旅注入了禅意的底色。这座始建于唐咸通二年的古刹,历经重建后仍保留着青藤爬满的院墙与鎏金的 “惠明寺” 门楣。推开老门,青石板上的光影与空气中的茶香交织,禅修中心的“茶修七式”体验让游客慢下来:温杯、投茶、注水,每一个动作都伴着僧人轻柔的讲解,茶汤入口时,山间的静谧与禅意一同化开。这种体验跳出了 “打卡古寺”的浅层模式,呼应了茶文旅文档中 “将茶文化融入旅游全要素” 的观点——禅茶不是 “喝茶 + 念经”,而是通过仪式感让游客感受 “茶禅一味”的生活哲学,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正是景宁茶文旅区别于其他茶区的核心竞争力。

惠明茶(布艺)

值得关注的是,景宁的文化活化始终避免 “符号化”。畲族凤凰装不是仅供拍照的道具,而是祭茶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服饰;禅茶体验不是“商业噱头”,而是惠明寺千年茶禅文化的延续。正如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说: “我们不是把畲族文化、禅茶文化‘贴’在茶旅上,而是让它们成为茶旅的‘骨血’—— 没有畲歌,茶园少了灵气;没有禅意,茶香少了韵味。”

白茶祖

一片叶子的 “融合哲学”

站在敕木山的茶园里,看云雾漫过茶垄,听畲歌与铜铃交织,便不难理解景宁茶文旅的成功逻辑:它不是 “茶产业 + 旅游业” 的简单相加,而是文化、生态、科技的 “化学反应”—— 用文化赋予茶旅灵魂,用生态筑牢茶旅根基,用科技提升茶旅体验。

对于更多山区县而言,景宁的价值不在于 “复制产业园” 或 “模仿民俗活动”,而在于它证明了:茶文旅的核心,是找到属于自己的 “融合密码”。景宁的密码,是禅茶的千年底蕴,是畲族的鲜活非遗,是生态与科技的共生。当这些元素与茶旅深度融合,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 “景宁味道”—— 这味道里,有茶香,有歌韵,有禅意,更有山区人民用智慧绘就的共富图景。(来源:潮新闻)

来源:数字生活in丽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