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时分,小区里,张大爷一边剥着刚从市场买回来的荸荠,一边感叹着:“这才是正宗的野味,洗洗就能吃,脆甜又爽口!”孙女在旁边摇头劝他:“爷爷,这些水生的蔬菜生吃真的安全吗?”张大爷不以为然:“我们吃了几十年也没啥!”但谁也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体检里,张大爷却查出了
傍晚时分,小区里,张大爷一边剥着刚从市场买回来的荸荠,一边感叹着:“这才是正宗的野味,洗洗就能吃,脆甜又爽口!”孙女在旁边摇头劝他:“爷爷,这些水生的蔬菜生吃真的安全吗?”张大爷不以为然:“我们吃了几十年也没啥!”但谁也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体检里,张大爷却查出了肠炎,医生一再追问他的饮食习惯。直到这时,家人们才开始认真思考:那些我们每天爱吃、甚至吃上瘾的“美味”里,究竟藏着什么隐患?
你也许以为寄生虫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的普通食物,只要处理不当,真的有可能让寄生虫钻进你的身体!为什么现实中“生吃刚从水田、水塘捞出来的蔬菜、虾蟹和螺肉”的现象屡见不鲜,却总有人中招?你能想象,一只荸荠表面可能附着成千上万的寄生虫卵,虾蟹肌肉里藏着能钻进你肺部的囊蚴,甚至一份看似高档的生鱼片也可能成为肝吸虫的温床吗?哪些食物最容易成为传染源,哪一种风险最大?医生提醒:“第3种,很多人压根想不到!”
接下来,让我们细数“4种最常见的寄生虫高危食物”,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河边、湖泊里盛产的菱角、荸荠,的确是很多人心头好,鲜嫩爽脆、生吃尤其解暑。但你或许不知道:“野生的菱角、荸荠,极易被动物粪便污染,其表面经常附着着布氏姜片吸虫的囊蚴。”研究显示,1只荸荠表面最多可携带多达3万只虫卵。布氏姜片吸虫的生活史极为复杂,虫卵从粪便排入水中,孵化后钻进螺类,再转移到水生植物表面,静静等待着“下一个宿主”——也就是你。
如果只简单用清水冲洗或者喜欢“啃皮生吃”,很容易把寄生虫囊蚴一同送入口中。轻则无明显症状,重则引发肠炎、消化不良、腹泻、营养不良。孩子感染后甚至有可能导致贫血、消瘦和发育迟缓。而且,潜伏期长达1-3个月,症状容易被忽略,等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明显,往往病情已较重。
权威专家建议,菱角、荸荠必须反复刷洗,沸水煮10分钟以上才能完全杀死寄生虫,单靠盐水、酒精、醋腌制都不管用。尤其老人和孩子,最好别生吃为妙。
江鲜爱好者离不开一盘“醉虾醉蟹”,酒香中略带活蹦乱跳的刺激感。但医学上反复强调,像肺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的囊蚴,早已“潜伏”在虾蟹的肌肉和体腔里。
它们不仅耐酒精、耐低温,甚至连胃酸都难以将其溶解。食用这类未煮熟的虾蟹,很容易导致肺吸虫病:患者早期表现为咳嗽、带血痰、胸闷气短,被误以为感冒。如果继续发展,吸虫可以穿透肠道进血液,扩散到肺部、脑部和脊髓,引发脑炎、脊髓炎甚至瘫痪。在某些水域,淡水虾蟹的寄生虫检出率可高达
30%~40%!
提醒:只有彻底高温煮熟,才能杀灭寄生虫囊蚴,简单的“酒泡、姜丝”处理方法根本不靠谱!尤其是自家捞、街头摊贩烹制不充分的,更要特别小心。
生鱼片作为“高级”饮食的象征,近年来风靡各大城市。但事实是,尤其是淡水鱼(如草鱼、鲫鱼等)做的生鱼片,存在着非常高的肝吸虫感染率。肝吸虫成虫可在人体肝胆系统寄生20~30年,早期仅为间歇性右上腹不适、轻度腹泻,重则胆管炎、胆结石甚至肝硬化、肝癌。国内福建、广西等地区,相关医院每年接诊的肝吸虫病人中,绝大多数都有生食淡水鱼的饮食史。
此外,部分海鱼生食则可能携带异尖线虫,患者食后可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虫体可穿透胃肠壁,导致腹膜炎等严重后果。
医生反复提醒:淡水鱼片严禁直接生食,哪怕是自家打捞自家做,也要保证彻底煮熟。选择正规渠道的海鱼并高温处理,也远比冒险生吃来得安全。
夜市小摊上火遍南方的烧螺、凉拌螺肉,其实藏着更可怕的风险!福寿螺原本是外来物种,其体内经常寄生着许多广州管圆线虫,有研究显示,一只福寿螺可携带高达3000~6000条线虫。否则熟处理不彻底,虫体可能穿过肠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脊髓炎、严重瘫痪甚至死亡。2006年,北京等地曾因凉拌螺肉短时间内导致近200人发病,很大一部分就是源自福寿螺食用不当。
预防福寿螺带来的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条——高温彻底煮熟(沸水15分钟以上),口感虽逊健康最重!此外,如果发现螺肉未全熟或颜色异常,一定坚决不要食用。福寿螺和普通田螺易混淆,选购时尤需警惕。
许多人还抱有侥幸心理:“几十年没事,今年应该也安全!”其实三大误区是导致寄生虫难被根绝的主因:
以为“自家田里或乡下野生的天生干净”,事实上海水、淡水环境经常被粪便污染,寄生虫卵极易传播。
迷信“酒、醋能杀虫”,但科学实验证明酒精、盐、醋浸泡对寄生虫囊蚴根本不起作用。
忽视“潜伏期”,多数寄生虫感染初期无症状,等到腹痛、发烧甚至肝功能异常才发现,黄金治疗时间早已错过。
想彻底远离食源性寄生虫,关键有以下4点:
绝不生吃、半生吃上述四类高危食品。彻底煮熟是唯一可靠的杀虫方式。
购买时选择正规超市和专业渠道,摒弃野生、来源不明食品。
水生植物、海鲜、螺贝类要反复用流动清水刷洗、去皮后再长时间高温煮沸。
生熟分开处理,家庭厨房切忌交叉污染。保持手部卫生,蔬菜水果也应充分清洗。
用美味换健康,代价太大。医生提醒:“有些寄生虫感染后,治疗周期长,甚至对肝、肺、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损伤。”所以,再美味的野荸荠、醉虾、螺肉、鱼片,也无法替代健康。远离寄生虫,不仅仅是成人的责任,更是老人和孩子健康的底线。
健康其实就藏在最细小的生活细节里——今天开始,远离“生鲜诱惑”,让饮食更安心。如果已经出现不适症状(如反复腹泻、上腹痛、食欲减退等),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科学检查与针对性治疗才是正道。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手册》 3.《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年报》 5.《淡水虾蟹和寄生虫感染风险评估》
来源:鲁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