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原来在杭州创业,在文旅圈也做出了些成绩。2023年,被龙泉的美丽乡村吸引,成为宝溪乡高山村的共富合伙人,带来团队在这里打造了一个高端民宿综合体,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新龙泉人了。”在宝溪乡高山村的卿·山不负民宿,主理人张艳珍笑着告诉记者,龙泉让她实现了一直想做“
“我原来在杭州创业,在文旅圈也做出了些成绩。2023年,被龙泉的美丽乡村吸引,成为宝溪乡高山村的共富合伙人,带来团队在这里打造了一个高端民宿综合体,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新龙泉人了。”在宝溪乡高山村的卿·山不负民宿,主理人张艳珍笑着告诉记者,龙泉让她实现了一直想做“既可以看风景、又可以感受人间温情”民宿的梦想,真是来对了。
像张艳珍这样跨越地域的美好相遇,是一群人与一座城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在全国县域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山城龙泉却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人口逆袭”,曾经青年不断“出走”的小城,如今正成为吸引“龙青回归”和“龙漂涌入”的青春热土。而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刻转型,是龙泉率先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生动答卷。
从“政策引才”到“城市焕新”的系统工程
20年前,龙泉市与全国多数县域一样,面临青年人口持续外流的巨大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龙泉人口外流率达12.8%;到2010年,人口外流率攀升至19.0%,这意味着每10个户籍人口中,就有近2人长期外出,许多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寻找机会。
而现在,这一现象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尤其是近两年,青年回流态势稳步增强。2024年,龙泉市户籍人口28.4万人,常住人口25.2万人,人口外流率已下降至11.3%,这8个百分点的降幅背后,是人口回流的重要体现。
另一组数据同样引人关注:2022—2024年,龙泉引进创业团队1400余支,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中国八大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艺术类高校毕业生,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50%,“青年人才净流入”成为新趋势。
数据变化背后,是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在2021年12月召开的龙泉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龙泉率全省之先提出 “打造青春品质城市”战略构想,构建了“党委统领、政府主管、团市委(青创办)主抓、各方协同”的顶层推进机制,整座城市建设也围绕“青春化”来进行。
随后,“青创十二条”“1+N人才科技新政”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接连出台,打开了青年人才来龙泉施展才华的大门。这些政策,涵盖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青年公寓、购房补贴、人才津贴、子女教育保障、科研启动资金、创业扶持等“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2022年,一下涌进高校毕业生6386人,引进青年创业团队158支,两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曾就职于全球第四大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美国斯特兰蒂斯公司的李蒙,是龙泉去年引进的高端人才。他告诉记者,决定回国发展时,向他抛出橄榄枝的城市很多。但最终,他被龙泉引才的诚意和力度感动,成为龙泉重点企业新劲空调的一名高管,全力助推龙泉发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新赛道。“龙泉最吸引我的,是这里的人才政策和城市氛围。”李蒙的心声,也是很多来龙创业者的共同心声。
青年来了之后,如何让他们喜欢上、不想走?龙泉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上颇下功夫,精心打造了“城市书房、健身房”“城市篮球场、足球场”、口袋公园、滨江休闲绿道等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间,以及万达广场、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等年轻人喜欢的新兴消费场所。
每周的双休日,望瓯文创集市的灯火次第亮起,人潮逐渐涌入,咖啡香、笑语声交织,整个街区跃动着青春的活力。这处由闲置老厂房改造的新空间,如今蜕变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化新地标,吸引了数十家青年工作室、设计师品牌、Livehouse和跨界餐饮入驻,迅速成为龙泉最炙手可热的潮流聚集地。
三江口区块作为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龙泉近两年新提升改造出来的,随着老街旧貌换新颜,水塔咖啡、西餐厅、糖水铺、酒吧、文创店……一家家个性迥异却气质统一的小店在老街自然生长,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和风貌,成为青年人游玩消费的打卡地。
不仅如此,龙泉市还创新推出青年友好卡、友好门店、清泉夜校、亲青恋、青创沙龙等特色服务,进一步丰富青年生活,服务青年生活,推动青年创新创业与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融合、相促进。“龙泉创业氛围、政府服务、生活环境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实现毕业就创业的梦想。”来自宁波的丽职院龙泉分院艺术设计(工艺美术)毕业生杨鑫说。
为进一步优化青年创业生态,今年9月,龙泉市新出台支持青年创业创新的十八条政策,不仅对原来“青创十二条”政策进行迭代升级,而且扶持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精准扶持、实效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龙泉用真金白银支持创业、真情实意服务人才的决心。
从“单一回流”到“多元汇聚”的生态构建
“在大城市996的生活让我有点疲惫,回来了感觉很舒心。”在城北乡,返乡青年邱慧良正气定神闲地站在田埂上,时而抬头观察无人机的走向,时而低头调整操控器。天空中,无人机沿着预设的航线平稳掠过,身后拖曳出一片细密的雾状水汽,不一会儿,近百亩水稻的农药喷洒工作便完成了。
在大城市工作过的邱慧良,不仅人回来了,还带回了科技和创意。“以前背喷桶一天干不了几亩地的活,现在用无人机,一两分钟就搞定。”邱慧良笑着说,现在家里的农业种植规模从几十亩扩大到近300亩,种植品类也丰富起来。去年,他还开始试水网络直播,通过线上销售,他们家的毛芋、猕猴桃、吊瓜等农产品销售额近10万元。
如果说本土青年的返乡是人才对家乡的留恋,那么大量龙漂涌入便是人才被龙泉所吸引。“大漆的温润深邃与龙泉青瓷的如玉质感,正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来自江苏的青年匠人王森是龙泉引进的第一批青创客,三年多来,他一直沉醉在龙泉青瓷与大漆工艺的深度融合中,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新路。
“之前也在其他城市待过,虽然是因为爱情来到龙泉,最后是龙泉的创业环境和青创政策成就了我,这大概就是大家口中的人和城市的双向奔赴。”现在,王森已经成长为龙泉市第一位在漆器工艺领域的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他的跨界融合之路为龙泉青瓷创新发展打开新大门,诞生出全新的艺术门类和市场价值,吸引了众多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追随。
“龙泉,给了我梦想落地的可能。”在嘉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桑蓓蓓激动地说。不久前,她的企业顺利将吉利丁片出口到法国,实现了浙江省该品类出口欧盟“零”的突破。“这批出口法国的产品成功清关,又为我们带来了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客户,我们开拓欧盟市场的信心更足了。”桑蓓蓓说。
来自温州的“新龙泉人”桑蓓蓓,是典型的新生代企业家。扎根龙泉,对桑蓓蓓而言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从厂房租赁、工厂选址到后期的补贴发放,以及这次的产品能顺利出海,当地政府都给予了全方位支持,让我们企业能心无旁骛搞发展。”如今,嘉德利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吉利丁片占据全国50%市场份额,她2023年创办的浙江麦克贝拉宠物食品有限公司也风声水起。
龙泉以系统化的政策供给、全周期的服务生态和包容性的城市情怀,构建起一套吸引青年的“磁场效应”。数据最有说服力:2022年至2024年,龙泉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活动115场,吸引了20余个省份1400支青年团队来龙创业,新增高技能人才5721人,越来越多的“龙漂”成为了“新龙泉人”。
另一方面,龙泉高度重视校地共育工作,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布教,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双向赋能。三年前,丽职院龙泉分院挂牌成立,掀开了龙泉大专层次人才培养崭新的一页。龙泉分院扎根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通过打造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龙泉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抓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高职、地方、产业紧密互动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在学校时,企业的工程师就经常来给我们上课讲解。去年6月,我和同学们一起进企业实践,很多人选择了留企工作。”浙江三田汽车空调压缩机有限公司技术员李文俊是首届三田“订单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岗位锻炼,已在设计工装夹具和制作工艺岗位上成为能手。像李文俊这样毕业即入职的订单班学生,龙泉已推出12期,输送学员500多人。
在青创园(三期)“瓷间青绿”工作室,雷舒雯、方琇正专注地制作青瓷冰箱贴。她们既是丽职院龙泉分院首届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又是新龙泉人、创业合伙人,毕业后顺利入驻青创园。与她同专业的57名同学中,有15人已成立陶瓷工作室自己当老板,12人进入本地青瓷宝剑相关企业就业。
“过去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错位,现在和企业无缝对接,学生文凭、就业两不误,企业能提前培养技术工人,大家都很有积极性。”龙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回归+涌入+培育”的三轮驱动模式,使人才供给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形成了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
从“青年获益”到“城青共荣”的双向奔赴
青年的到来,为龙泉注入了最澎湃的发展动能。他们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更是主动的塑造者。
这几年,龙泉发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赛道,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加入,其中就有蔡露露。原在厦门一家顶级品牌策划公司担任项目管理的蔡露露,在家乡的发展变化中嗅到了商机,毅然回到龙泉创办浙江东康工贸有限公司,专注于深耕新能源汽车冷却管组件细分赛道。
这一产品虽不起眼,却是热管理系统的关键,并且在当时的龙泉汽配行业里尚未被充分开发,既契合产业升级趋势,又巧妙避开了地方汽配市场的激烈竞争。经过几年拼搏,东康工贸从行业新军蜕变为头部车企重点分供方,成为赛力斯、吉利、长安、比亚迪、广汽等终端客户体系内的二级供应商。
蔡露露的成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标志着龙泉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吸引了上下游企业的关注,为龙泉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链补上了关键一环,推动了区域产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攀升。
青年的力量,像投入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变革的涟漪,让沉静的水面重焕生机。山东青年薛晓玉,通过品牌独立站、亚马逊、Ebay等多个海外销售平台,将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远销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市场,成为龙泉“文化出海”探路人;青年创客朱旭用代码重新定义古老瓷艺的“数字陶瓷”,通过参数化设计,让青瓷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不再矛盾......
更为深远的是,青年的回归与涌入,正从根本上重塑龙泉的社会经济生态。在农村,“新农人”不再面朝黄土,而是手持无人机操控器,轻松完成数百亩农田的精准施肥与播种,用智慧农业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乡镇,“小镇咖啡”店不仅生意红火,更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方式,让咖啡的香气与乡村的烟火气完美融合,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
这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场景的涌现,让龙泉这座古城同时拥有了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朝气。它不再只是“历史文化名城”,更升级为一座能提供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青春品质之城”。人口结构更优化、创新活力更迸发、城市能级再提升,龙泉用实践印证:拥抱青年,就是投资未来;服务青年发展,就是推动城市自身最根本的、最具活力的高质量发展。
从本世纪初青年才俊“孔雀东南飞”的无奈,到如今八方英才“洄游龙泉”的新潮,这场人口变迁映射出龙泉的发展路径与能级跃升。
来源:数字生活in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