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我听了两节课,大概有点理解,可能不一定对。申论就是命题者根据人思维形成的规律(从感知、认识、分析、系统整合的路线图),以行政工作的事例为素材,构建出一个有明确中心主题的世界,命题者会重点展示这个世界的其中三到四个方面,用具体的材料作为支撑,答题者必须在这
政论文2026年国考申论班已经开班,线上直播授课,由我本人主讲。现在已讲授3节课,有想学习申论课程的同学,可以与我沟通。
这几天,一位同学将自己写的2025年深圳市申论二卷大作文发给我点评。
这位同学以前写的作文,我做过解析。我对这位同学的评价为:有过政府工作经历,掌握一定的经济和工业方面的专业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这些都是这位同学的先天优势,对于答好申论有一定益处。
但这位同学的短板也显而易见——容易“自以为是”,将一些与给定资料毫不相关的个人观点或专业语言,强行融入申论答案中。
上图是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我分别指点这位同学的文字记录。过去了几个月,这位同学的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上半年时,这位同学听了我23节申论直播课后,给我反馈学习心得:
老师,我听了两节课,大概有点理解,可能不一定对。申论就是命题者根据人思维形成的规律(从感知、认识、分析、系统整合的路线图),以行政工作的事例为素材,构建出一个有明确中心主题的世界,命题者会重点展示这个世界的其中三到四个方面,用具体的材料作为支撑,答题者必须在这个由命题者构建出来的世界中作答,找到命题者埋藏在这个世界下面的答案
各位同学看看,这段话就是这位同学有意使用抽象性强、“规范词”味重的词语,组织内容。比如:规律、感知、路线图、行政工作、支撑、构建,等等。
过了几个月,最近几天,这位同学又给我反馈写申论大作文的心得体会:
老师,深圳在考场的那篇确实是想不起来了,我琢磨下来,感觉申论二的大作文可以分成四个分论点,一是发展文化产业(资源硬实力),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供给,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庚续与传承,一方面要跨界与创新,做好这两方面需要人才;二是制度与服务层面(服务软实力),基于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反应的两方面问题(对应文化市场的供需两端)一方面是对产业的制度和服务,包括构建产业支持保障体系,出台扶持政策等,一方面是对消费者,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打造服务体系等;三是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基层,包容与接纳优秀文化,同时让市民参与进来共商共建共享,形成对内认同;四是文化走出去,对外开放,形成对外影响;开头中心论点深圳要担当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影响力;最后一段总结
各位同学看看,过了几个月,这位同学使用抽象性强的词语方面,有了改善,但“规范词”味还是过于严重。
比如:文化产品供给、供需两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对内认同。
并不是说这些词语完全不能用,而是看给定资料是否出现了此类词语。
如果给定资料没有出现,或是你不能通过给定资料内容,概括出这些词语,那么,这些词语就是人为创造的“规范词”,就是不符合申论要求。
除此之外,这位同学进步非常大,但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问题体现在分论点的内容上。下面,我们先看这位同学所写的大作文。
在新时代文化使命中展现深圳作为
(注:省略一句话),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新征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需要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积极展现作为。因此,深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增强发展新动能,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
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影响力。文化产业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市民享受到优质文化资源,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显示出强大动力,既要重视文化的赓续与发展,又要善于跨界与创新。一方面,文化产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生命力来源于经过历史沉淀的优质文化资源,因此要保护与传承好以非遗为代表的优质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要使文化体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需要努力寻求文化跨界,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积极与科技、旅游、创意等有效融合,拓宽文化原有边界,才能使文化爆发出巨大创造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在做好文化服务制度保障中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影响力。目前,文化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优质文化资源一时难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需要提升服务上的软实力,以制度创新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打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生态离不开企业与人才。需要构建完备的文化产业支持保障体系,出台转向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与企业相互赋能。需要通过人才政策优化重构,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力量。另一方面,要健全全场景全链条的文化服务体系,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精准把握不同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差异。只有形成有力的文化服务制度,才能保障文化市场充满澎湃活力。
在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影响力。发展文化为了人民,发展文化依靠人民,发展文化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弘扬特区精神的形象片《敢为人先》,到立法保障全民阅读理念,再到线上的网络文明创建活动和线下的“熟人社区”建设,深圳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深圳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欢迎来深圳的人,是兼收并蓄各种优秀文化的文化熔炉。也诠释了只有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深入基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美好的文化生活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形成人民对一座城市独特的记忆,形成对内认同,为深圳在新时代的砥砺前行提供强劲的精神力量。
在扩大文化对外开放中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影响力。深圳积极推动文化出海,既向世界展示深圳乃至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又为国内“文化出海”提供了宝贵的“深圳样本”。原创舞剧《咏春》足迹遍布海外多个城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吸引国际艺术家来深演出、深圳版《卡门》融合了欧洲文化风俗与中国元素、深圳创意……“深圳出品”的频频成功出圈出海的实践证明,只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海外文化深度对话,双方搭建起合作桥梁,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深,才能更好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深圳。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深圳的影响力,不仅来自繁华的商业景象,还源于对文化艺术的投入,更体现在文化的持续创新与不懈追求。新征程上,深圳必将继续用实绩证明,党中央把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交到深圳手中,是完全正确的!
在申论大作文的作答要求中,一般会有见解深刻、论述充分等要求。
一些同学会说,这就是要求从申论给定资料中找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确是这样,但各位同学有没有想过,分论点中的具体内容由什么构成呢?
一些同学会说,提出论点、分析论点、论证论点或是论点+论据+论证。
的确是这样,但这种单一的议论方式,只能机械化地完成论证,远远达不到论证“深刻”和“充分”的要求。
比如,我们要分析“改革创新工作需要制度保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你要提出观点,之后列举改革创新工作因为有制度保障而成功的事例,再列举反面事例,之后再把事例与观点,用分析性的语言连接起来,这就算完成了论证。
这种写作的思路和内容,的确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种写作方式就是“就事论事”,只能符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不具备高分的特征。你可以尝试回答我下面的问题:
一是制度需要顶层设计,还是因地制宜;
三是制定和落实制度,是否有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是制度是否需要根据情况和形势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四是为了确保制度发挥更大作用,应该如何做;
五是制定和落实制度,是否需要发挥政府各部门工作合力。
一些同学会说,如果按照你这种思维逻辑,一个分论点就能写1000字。
的确是这样,因为你分析得越全面、考虑得越细致、论证得越具体,你的分论点才能符合“见解深刻、论述充分”的要求。
但是,申论主要考察考生对给定资料的概括、分析、提炼和加工的能力,具体而言,以上那五个论证的角度,如果没有出现在给定资料中,就说明申论命题人并不想让你论述那个角度。
然而,在给定资料中,申论命题人总会给你几个角度,让你对分论点进行“高深远”的拔高论证,或是提供对策的相关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考察出考生是否具备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能力,这恰恰也是你申论大作文获得高分的最直接依据。
由于篇幅原因,我就不对大作文进行具体评析了,更多关于申论大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将在申论直播课中具体讲解。
来源:安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