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青涩学子到职业出版人,十七载光阴流转,她始终与书为伴。本期作者是12届外语学院毕业生,在工大图书馆潜心阅读的时光,为她的人生播下了一颗读书种子,从此开启了一场书与人的双向奔赴。世界风风雨雨,有书缝缝补补;愿这段跨越十七年的深情,能唤醒你心中对阅读的珍重,在书
从青涩学子到职业出版人,十七载光阴流转,她始终与书为伴。本期作者是12届外语学院毕业生,在工大图书馆潜心阅读的时光,为她的人生播下了一颗读书种子,从此开启了一场书与人的双向奔赴。世界风风雨雨,有书缝缝补补;愿这段跨越十七年的深情,能唤醒你心中对阅读的珍重,在书页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坚持与热爱。
十七载工大情:
因书结缘,因书疗愈
作者:袁靖亚
工大就读四年,毕业十三年,如今回到工大出版社做一名普通职工——兜兜转转,从母校开始又回到母校的十七年间,一直没有离开“书”。
一、十七年前工大情:
工大图书馆,给我种的一颗“读书种子”
当年的逸夫图书馆还没装修,是一座土黄色的建筑,学生们简称“新图”,和礼堂旁边的“旧图书馆”区别。08年时,工大的人文楼还没建好,外语学院的专业课集中在西门旁边的“老二教”,虽然从“二教”走到新图和旧图的距离差不多,但我经过一个来月的“蹲点”,直接放弃了“新图”,转而把“旧图”当成了大本营。
原因也很简单——当年去新图的同学多,不好占座。并且写论文的师哥师姐们需要找有电脑插座的地方,新图的设施相对好一点。我们学外语的,前两年的基础课既不用电脑画图也不用长篇论文,反而旧图一层的英文期刊室更适合我们。
工大毕竟是老牌儿的工科院校,当年我们入校时,图书馆明显还是借理工书的学生多,借人文书的学生少。有一大批社科人文国学哲学的旧书,当年都堆积在“旧图”二楼三楼的格子间铁架子上,特意去找的人很少。架子很高,如果特意去找上面的书,会透过下午的阳光,噼里啪啦地在空气中扬起一层书灰。然而人很幸福。那个年代也还没有“某幸”现磨咖啡,一袋雀巢速溶咖啡、一本旧图的书,就能让一个十八岁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过一个幸福的下午。
当年我们在旧图借阅的图书主题很“割裂”——一半是纯英文报纸或纯英文小说,一半是《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经典国学。英文专业课的班主任在入学时就提出了一个特别“先进”的理论(至今都不过时):“你们学英语的孩子,必须同时把中文和古文底子做扎实。做翻译的同学,你的母语水平决定了你的翻译水平上限。”
二、十七年后再回工大:
“书”不仅是工作,更是低迷时照耀的“光”
毕业后,兜兜转转这十几年,朋友笑话我是“书堆里的奇幻漂流记”:读完硕,一入行出版就是近十年,做过策划编辑,当过作者写书,干过译者译书,新媒体时代推书做过“爆款”,直播间时代卖书当过“标杆”,还学过古书抄补(古籍修复的环节之一),无论是编书、写书、译书、推书、卖书、修书……反正了,坎坎坷坷一路书海艰辛,无数暗夜里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在市场里挣口饭太难了)——然而“举头三尺有书神”。
学外语专业,身边的朋友大批都在国外。工大毕业十二年时,本科同学有过一次聚会,昔日好友们在异国落地生根者不少,问我如何打算。我笑笑:“算了,这辈子只能扎在方块字的书堆里,烂也只能烂在这片方块字的黄土地上。就这吧。”
家里的平装书有3000多本,装修时“书架”是我们最昂贵的家具。一开始设计师非常不理解“真的需要这么多书架吗?用得完吗?”去家里看过后,觉得我们的想法是对的——顶天立地的书架,多做几组,并且要结实,要能摆双排。但架不住买的工具书还是太多,实在装不下了就只能淘汰——运费太贵,单本寄给朋友们不合适。我基本上就微信发一个朋友圈,有需要的朋友直接走最便宜的物流,寄一小箱(大概50本)。只需付运费即可,书白送。
每次会写一张纸条:“书白送,因缘流转。您用完后,如果以后还有人需要,可以再流转别人。”
有一段时间,书的销量几乎停滞,闲着也是闲着,古书阅读与抄补,成了我的救赎。先生在古籍行当,很多古籍刷印历时几百年,难免有缺页或残页,修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补字”——有些缺整页的,重新染旧纸,毛笔小楷按照原来的字体风格范式补抄(影抄);如果是缺了半页,就要在修补纸的书页上补抄,与原书的字口接缝做到“无痕”。感谢现在各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开放,如果能找到这一页古籍的电子资料,把它用打印机按照1:1打印出来,对着描摹能影写得更省力气。嘉靖字体,万历字体,天启字体,崇祯字体……书读万遍,不如手抄一遍。
如今辗转,又回到了母校大本营,工作依然是与书为徒。《庄子》“与古为徒,与人为徒,与天为徒”,我们的工作是“与书为徒”。一本书,从选题,到书稿,到编校,到印制,到成书。“书磨人,人磨书”。不在书里,即在书外。出版倒是有这点好处,无需“闭门即是深山”,只要打开书稿,“开卷即是深山”。入行时,一个老前辈教过我一句话:“你随随便便的日常工作,可能就是别人十年心血的著作结晶。”认真对待每部稿子,我们对书做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远不及书对我们的慰藉与反哺。
世界风风雨雨,有书缝缝补补。
作者简介
袁靖亚
12届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
笔名袁小茶,90后北京小孩儿,青年作者、英文译者、前畅销书策划编辑、古籍抄补工,常年切换于北京话、英语、古籍善本金石墨迹呜呼哀哉中。阅读让我在工大的成长中遇到恩师,也让我在毕业后,遇到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批“人生搭子”——伴侣、合伙人、好友、职业生涯伙伴儿,都因书结缘。直到现在,书也是我们最重要的家具、工作、信仰、不会说话的“家人”。感谢人间有母校,感谢人间有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