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太原曾有一条消息炸开了锅,考古队刚刚还在绘测地形,辛苦了半个月,结果却发现眼前偌大的墓葬——已是一片狼藉。这并不是个孤例,可这座400平米的北齐古墓,偏偏主人的身份很特殊——娄睿,北齐郡王。谁会不想进去看一眼?可惜,盗墓贼下手比谁都快!
山西太原曾有一条消息炸开了锅,考古队刚刚还在绘测地形,辛苦了半个月,结果却发现眼前偌大的墓葬——已是一片狼藉。这并不是个孤例,可这座400平米的北齐古墓,偏偏主人的身份很特殊——娄睿,北齐郡王。谁会不想进去看一眼?可惜,盗墓贼下手比谁都快!
很难说,这批人到底是无知,还是太过精明?墙上剥落下的残灰碎片,地上惹人心焦的破瓷罍、撕裂开来的锦片,空气里弥散的泥土霉味——他们只带走了价值金钱的“宝贝”,把其他瓷器、壁画、陶俑,全扔在角落里。郡王的陵寝,不该是这个模样。也许曾有八音齐鸣,也许石棺彩绘如新——今天,什么都变了。没人知道为什么偏偏他们认不出真正有分量的东西,不觉得可惜吗?
却不是一无所获。古墓里有些陶俑留了下来,学者说有一尊陶牛,从泥里伸出的红褐脊背,不小心就会错过。还有壁画残段,花纹里藏着北齐制陶和绘画的线索。考古队蹲在那里半天,手里拿着掉了角的器物,倒有点恍惚。其实这样的故事,有多少次没人记住?一羹一瓢,拿走的多是珠玉,遗落的可才是真正故事啊。
随便往世界各地一看,类似的事是常态。有人说2015年英国诺丁汉城堡博物馆,有好几件中国文物被偷走了。2019年法国南锡美术馆一幅意大利古画凭空消失。新闻总会报道,数字成串地打在页面上——但又怎样?丢失的大多石沉大海,或者被转手多次,等被发现,就成了谁都说不清楚的“私人收藏”。这些黑色记号,每记录一次,似乎都让历史少了点温度。
每个文物,其实都是活过的。它在玻璃橱窗里冻结,在地下潮湿泥土里腐朽。更残酷的是,文物还没等腐朽,被人一锄头下去刨走了。有人说,文物不过是老东西,有啥人文价值?可真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祖宅拆了不带感情?过去的文物,也许就是这些人和他们的日常。有人觉得遗憾,也有科学家觉得无所谓。到底是谁在意这些被抢走的宝贝?是谁心疼那些流失海外的古物?不是每个人。
不可否认,有人铤而走险是穷得没招了,想捞快钱。哪怕是这样,我觉得还是挺矛盾的。如果他们真识货,怎么会漏掉那些研究价值极高的碎片?反过来说,他们也许根本不认得那些纹样和残片可能有多重的学术含金量。他们要的是金银,是一锤子买卖。问题就出现了,难道法律约束不够幽深?还是劝导宣传下了力气也没人理会?事情总让人疑惑。
来看一组权威数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至少10亿美元的文物被盗窃、非法出口。亚洲并不例外,尤其中国,文物案件一直不少见。最近五年中国警方通报的文物案件,年平均在300起上下,追回文物不过两三成。欧洲甚至更夸张,文物犯罪成灰色产业链。数字其实没啥用,没有谁能直观感受1000万美元的损失是什么概念?但每一页案卷后面,是稀有的青铜器是独一无二的壁画,没了就是没了。
当下有观点说,“国内文物保护法律严格,尤其重刑震慑明显”。但新闻里,还是能看到西北某地古墓三天之内被掘三次。那法律到底是管用还是不管用?实行太苛刻可能引发反弹,温和了让坏人钻空子。这问题怎么就这么棘手呢?很少人会去想,这不是打击和宣传两手抓就能解决的。有时候民众真的没那么多时间关心古董,更多人只是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而且,有时历史和文化本身,并不见得得到所有人心的重视。有谁会整天琢磨昨日故纸堆里的尘埃?更何况,守护历史看上去和吃饭穿衣没关系。真要问,那些古文物最后回流归来,又有多少人亲手触摸过,又能让多少年轻人产生共鸣?也许失落才是常态。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嘛!
要说有希望,那也是因为总有人还在用力。考古队员夜里守墓地,法律部门加班写通报,社会志愿者翻山越岭做科普。也确实有不少地方开始引入新技术,比如无人机巡查和大数据监测,提高早期发现和拦截能力。甚至在AI辅助下,部分失踪文物流转被实时监控追踪。不是每步都有效,但总比什么不做强。
另一方面,舆论环境也悄然变化。社交平台上一些自媒体做了“失窃文物展”项目,他们直接汇总海外流失藏品图片档案,让更多用户参与追认线索。2023年微博话题#文物回家#关注量破六亿,这也许不能直接让文物回来,但至少有人开始主动关心这些东西。这说明至少信息传播手段上的进步确实在发挥作用。大家多少还是有好奇心的。
可话说回来,这种短期热点能长久吗?老百姓真正愿意为文物保护掏钱、出力,真的比例很低。有次文物拍卖会现场,记者问现场民众怎么看流失宝贝,有人说“文物好看是好看,但离咱家太远”。还有人觉得“国家都管不了,咱普通人更无能为力”。声音很杂,反正谁也说不清怎么才能让文化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总觉得,其实不必所有人都负起那种抽象责任,有人做,有人看,都有价值。
而且,海外流失的古物、国内遗落的陶罐,到底该怎么定价?开放拍卖还是收归公有?讨论一直没停过。有些专家强调应优先保护完整墓群遗址,宁愿局部损毁不动整体。另一些考古人则坚持应全面收集哪怕是破碎残件,因为这些“残疾”本身就是历史现场的印迹,两方争得没完。到底是重现宏观结构,还是细究细节,这事儿常常没个统一答案。观点就是这么反复。
再折一笔,有一年浙江绍兴有个古桥翻修事件,争议极大。部分文保人士担心现代加固工艺会影响原貌,地方市政则主打“安全第一,文物其次”。结果拆了桥墩又重砌,掉下一块石碑碎片,谁也说不清责任到底归谁。事后官方虽然出面安抚,但网上关于文保与发展利益调和的讨论仍旧没个定论,这就说明现实是复杂的。
我有时候觉得,守护历史,也许并不一定高尚。更多时候它像是在枯燥琐碎的灰尘里一点点捡拾。看着一小片碗口大的残瓷,没人能说未来这东西会变多珍贵。但明明白白的,失去的东西一旦多了,城市再新也补不回那种故事的温度。有些人说得对,也许我们一直误以为历史总站在那等着我们,其实它在悄悄远离。
现实是冰冷的。文献、陶片、画像石……一旦被带走,九成回不来。剩下的垃圾堆里,有人一直在努力寻找本属于我们的东西。文物失落无法挽回,但保护文化的努力,值不值得?这好像是问蒸馒头和雕龙凤哪一个更有用。没人能保证你的选择就是对的。
真正有用的技术和措施,其实就是在鸡零狗碎里一点一点积累的,没什么天才构想。谁家门口的老祠堂修了,新修旧补总有细节被人议论。就像你拎着工具走进尘封的库房,下一刻落在手里的可能是一块只有你知道来历的石头,这就是文化实感。但说到底,哪有恒久不变的法子?都在对付变化。
所以,“守护历史温度”这些冠冕的词听起来还不如一碗面来得真切。现实里,大家小步快跑、凑合着过,好像总有闲暇就顺手捡几笔旧账。可能有人赶着拍卖,也有人跑去博物馆站一下午,其实目的各有不同。
历史,从来不会等人,只要还有人记得,哪怕只是一块裂纹的瓦片,也足够了。剩下的,就是这样:有人拼命保护,有人随手丢弃,有人只想图个快活。至于明天会怎样——反正过完这会儿再说。
来源:星仔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