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平江图》碑起,用相机记录平江志新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5:03 1

摘要:清代金石学家孙星衍背上囊袋、竹筒、衣箧和炊具,独自跋涉千里关山,以脚印丈量各个州府,在亲自勘探、抄录和当地学者求解考究之间,他勤勤恳恳地记录下自周起到元代的碑刻及砖瓦八千余种。对于每座碑文的确切所在地、立碑时间、铭刻书体,他都带着一种圆融的刚执,巨细靡遗地编纂

清代金石学家孙星衍背上囊袋、竹筒、衣箧和炊具,独自跋涉千里关山,以脚印丈量各个州府,在亲自勘探、抄录和当地学者求解考究之间,他勤勤恳恳地记录下自周起到元代的碑刻及砖瓦八千余种。对于每座碑文的确切所在地、立碑时间、铭刻书体,他都带着一种圆融的刚执,巨细靡遗地编纂进了《寰宇访碑录》中。

一瞥进他书中的浩瀚碑林,座座石碑和石碣(圆柱形或顶部圆润的刻石)都在某个历史节点或者地点被铸成过时间的年轮,在技法、叙事和情感书写中都有所体现。如宋人在《营造法式》中对于石碑及石碣建造技法严谨的执着;也如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对石刻文字的解读和重新审视所带来的历史叙事;更如博尔赫斯笔下对于石碑所蕴含的隐喻的种种思索,将碑刻铭文认作超越世间、高于人类思维的启示——“我们的声音怎么能对抗陨灭、眼泪和大理石碑所确认过的事实。”

在这些热闹、详述与丰富交织间,《平江图》碑稍显落寞。没有前人所提供的资料得以洞见刻图年代,孙星衍多加考释后无果,秉着严谨治学的史学观,暗自哀叹一声,如实直录于纸上——“正书,无年月。”幸运的是,后人从史书文本寥寥笔墨处,通过主持刻碑工程的南宋平江知州李寿朋,窥见碑刻约莫年代(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曾记录下此碑建作时间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制图者湮没于浩瀚岁月烟尘,立碑者负着前任的心血向后跃入史学家笔下的修辞。千余年间,朝堂更迭、区域重整,《平江图》碑带着宋人的委婉谦逊,凝望着日晷渐移,聆听着更鼓沉沉。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平江志新编”这场展览基于艺术组合MAGESPACE和策展人对《平江图》碑与城市规划的讨论。我国历朝历代对于城市规划都颇有特点,但也都逃不出当下的朝堂史观和当地居民的人间烟火。当下是时间的桎梏,当地是场域的羁绊。梁思成在书中详叙了平江府自古以来的规划更迭:“城内另有‘子城’,本南宋建炎间所建皇宫,后即为平江府治。城内街衢大多正直,但因城内渠道纵横,为其他城市所无,未足为一般之例范耳。”七百余年间,“地与江平”的平江府随历史更迭而更名,早属吴地,后称姑苏,今为苏州。

MAGESPACE 《背财》 2025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MAGESPACE的成员出生于这座城,从孩童到而立之年,似乎这里什么都变了。充斥着小贩叫卖和吴语早市的老城烟火气,变成网红景观的打造、商业街的规划和江南水乡景观的雷同城市名片。奇幻的招牌、相似创意的项目,“十年老店”“百年老店”的招牌视时间为赌气式的誓言般,足以令已经乔迁新城区的老街坊们叹为观止。似乎这里从来没有变过,虽平江已不被唤作平江,但其依然保持着原始名字之初的“地与江平”的特色。其整体布局被作为历史文物保护了起来,反映着《平江图》的城市水道体系、干支河原貌,以及前街后河、街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延续着唐宋以来的城坊错落。

MAGESPACE 《塑料布景Ⅰ》 2025

MAGESPACE以相机镜头为笔,在真实、清新和江南水乡之间做出了决断,去反对商业审美和江南摄影视觉传统,对城市的同质化快速推进提出问询,且将此思考带入到创作过程中去,允许悖论和挑战性话题发声。在他们的《塑料布景》系列作品中,被拆除的旧建筑和正在施工的仿古建筑被廉价塑料布包裹,上面印着高饱和度的人造水乡景观。虚假塑料布景被安插在真实的环境——石墩木桥小河之间,在荒谬和矛盾中寸步难行。

MAGESPACE 《塑料布景Ⅱ》 2025

在《胡厢使巷节孝坊》这件作品中,苏州姑苏区历史核心地区的胡厢使巷节孝坊是该区最重要的文化建筑之一,其壮观不仅体现在尺寸上,更是源于其庄重肃穆和背后所试图承载的一段历史——清同治帝为表彰吴中名士陶士龙的妻子陶高氏,以嘉奖其操持家务、孝顺公婆、辅佐丈夫和养育后代,修建了此坊。对于过去的价值观,当代人应有自己的判断,然而也应接受其曾是宏大叙事和朝堂主流的一件史实。在这座静默,甚至未被记录下全名的道德典范陶高氏的节孝坊不足一米处,竖立着白色警告牌,上印着“高压危险,禁止垂钓”。节孝坊和标语在作用上皆是对人群社会化规训和要求的符号,然而这样的规训和社会期待、过去和现在、居民记忆与城市空间、错位与不谋而合,被无序地压缩进了一个荒诞的时空,呈现出一部创作者视角下的地方志新考。

MAGESPACE 《胡厢使巷节孝坊》 2025

美术纸 80x100cm

“平江志新编”展览以摄影和影像叙事为方式,每一次快门的声响都是打破时间的线性逻辑的一次尝试,意图将过去和现在压缩进同一个时空。昨日与今朝被迫并行,美与丑交错:姑苏水岸、灰瓦白墙、集体记忆的公园和儿时的欢愉,与标语、建筑废料、旧址拆除换上的假围挡同场共生。在文化乡愁、影像碎片和山河故人的灯影交错间,这座城如同《平江图》碑,笔挺地站立着,静立于时光中,回望白居易记忆中的“吴酒一杯春竹叶”,也投向张继笔下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文|董惠贤 王弋鲸

编辑|史祎

本文刊登于2025年9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往 期 精 选

来源:北青艺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