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6年中考化学复习专用基础知识点总结手册,系统梳理了初中化学核心内容,涵盖物质的多样性、常见物质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技能及生活应用等模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适用于全国范围中考备考。资料共十七个主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强调知识点的归纳与实际应用
2026年中考化学复习专用基础知识点总结手册,系统梳理了初中化学核心内容,涵盖物质的多样性、常见物质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技能及生活应用等模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适用于全国范围中考备考。资料共十七个主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强调知识点的归纳与实际应用。
记背册紧扣中考考纲,知识点条理分明,图文并茂,适合快速回顾与查漏补缺,尤其重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描述、物质用途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联系,是一份实用性强、综合性高的初中化学复习资料。
内容详解
一、物质的多样性
介绍了物质的基本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金属、非金属)、化合物(无机物如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如甲烷、乙醇)等。通过典型例子明确各类物质的特征与区别。
二、空气 氧气
- 空气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₂(0.03%),分别说明其用途及性质依据。
- 氧气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液态呈淡蓝色。
- 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列举铁丝、镁条、硫、红磷、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对应化学方程式。
- 补充概念: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三、碳和碳的氧化物
- 碳单质:金刚石(切割玻璃)、石墨(电极、铅笔芯);常温稳定,可燃性(作燃料)、还原性(冶炼金属)。
- 二氧化碳(CO₂):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用于灭火);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红,加热恢复紫色);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检验CO₂);与NaOH反应吸收CO₂。
- 用途:灭火、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光合作用原料。
- 碳氧循环与环保:
- 温室效应加剧主因是CO₂增多;
- 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人工固碳;
-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
四、水
- 水资源现状:海水丰富,淡水稀缺。
- 水的净化方法:沉降(加明矾)、过滤、吸附(活性炭除色味)、蒸馏(最高净化程度)。
- 硬水与软水:含较多钙镁离子为硬水;可用肥皂水鉴别(泡沫少、浮渣多为硬水);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可降低硬度。
- 电解水实验:
- 原理:2H₂O → 2H₂↑ + O₂↑;
- 现象:负极产生气体多(H₂),正极少(O₂),体积比约2:1;
- 结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含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
- 增强导电性:加入少量NaOH或H₂SO₄。
五、溶液
- 定义: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构成(最常见溶剂为水)。
- 溶解与乳化:
- 溶解:如汽油去油污;
- 乳化:洗涤剂去油污;
- 化学反应除污:盐酸除铁锈、醋酸除水垢。
- 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 吸热:硝酸铵溶解降温;
- 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 不明显:NaCl。
-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
- 判断标准:能否继续溶解某溶质;
- 转化方式:增减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对多数物质,升温促进溶解)。
- 溶解度:
- 固体: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的质量;
- 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六、金属
- 存在形式:大多数以化合物存在,少数如金、银、铂以单质存在。
- 物理性质与用途:
- 导电性→铜铝制导线;
- 导热性→铁锅;
- 延展性→铝箔;
- 金属光泽→饰品;
- 特殊颜色状态:铜紫红、金黄、汞液态。
- 合金: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更高硬度、更低熔点等特性,如生铁、钢(含碳量不同)、青铜、不锈钢。
- 工业炼铁:
- 设备:高炉;
-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 主要反应:3CO + Fe₂O₃ → 2Fe + 3CO₂。
- 金属锈蚀与防护:
- 条件: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
- 防护:保持干燥、涂油刷漆、电镀、制成合金;
- 除锈:用稀盐酸或硫酸,化学方程式为 Fe₂O₃ + 6HCl → 2FeCl₃ + 3H₂O。
-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由强到弱)
- 应用:判断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金属冶炼顺序、滤液滤渣成分分析。
- 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Mg、Al、Cu燃烧现象及产物;
- 与酸反应(H前金属):生成盐和氢气;
- 与盐溶液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弱的金属。
七、常见的酸和碱
- 酸碱指示剂:
- 石蕊:酸红碱蓝;
- 酚酞:酸中无色,碱中变红。
- pH值:表示酸碱性强弱,0~14,7为中性,7碱性;用pH试纸测定。
- 浓硫酸稀释:必须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搅拌,防止飞溅。
- 酸的通性(酸五条):
1. 使石蕊变红;
2.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₂;
3.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 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 碱的通性(碱四条):
1. 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
2.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 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4.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 重要物质对比:
- 盐酸(挥发性,开瓶冒白雾) vs 硫酸(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 氢氧化钠(易潮解、变质) vs 氢氧化钙(微溶,用于建筑、改良土壤)。
八、盐 化肥
- 常见盐:
- NaCl(食盐)、Na₂CO₃(纯碱、苏打)、NaHCO₃(小苏打,发酵粉)、CaCO₃(大理石、石灰石);
- 各自用途广泛,涉及食品、工业、医药等领域。
- 盐的化学性质(盐四条):
1. 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2.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3.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4. 与另一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复分解)。
- 化肥分类:
- 氮肥(促叶生长,如尿素、NH₄Cl);
- 磷肥(促根系发育,如Ca₃(PO₄)₂);
- 钾肥(抗倒伏,如K₂SO₄);
- 复合肥(含两种以上营养元素,如KNO₃)。
九、分子和原子
-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O₂、CO₂等)、原子(金刚石、金属)、离子(NaCl等)。
- 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离子是带电原子或原子团。
- 微粒共性:质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隙、同种微粒性质相同。
- 实验证明分子运动:氨水扩散使酚酞变红。
十、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 元素符号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 分类:金属元素(“钅”旁)、非金属(“石”“氵”“气”头)。
- 地壳中含量前四:氧 > 硅 > 铝 > 铁;人体中最多:氧。
十一、物质组成的表示
- 化学式书写规则:单质直接写符号或加数字(O₂);化合物根据名称“顺写反读”或化合价“十字交叉法”。
- 化学式意义: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构成)。
- 化合价规律:
- 单质中为0,化合物中代数和为0;
- 常见口诀记忆;
- 可用于计算未知元素化合价(如NaNO₃中N为+5)。
- 化学用语规范表达:离子符号(Mg²⁺)、化合价标注(\(\overset{+2}{\mathrm{Mg}}\))、多个微粒表示(2Mg²⁺)。
十二、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基本反应类型
- 物理变化 vs 化学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沉淀等现象。
-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1. 化合反应(A+B→AB);
2. 分解反应(AB→A+B);
3. 置换反应(A+BC→AC+B);
4. 复分解反应(AB+CD→AD+CB),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十三、燃烧与灭火
- 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灭火原理:破坏任一条件即可;
- 方法: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十四、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内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 微观解释: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 应用于配平化学方程式、推断未知产物等。
十五、化学与健康
- 六大营养素: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 缺乏症举例:缺铁贫血、缺钙骨质疏松、缺碘甲状腺肿大;
- 有害物质:甲醛浸泡食物有毒、霉变食品致癌。
十六、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
- 能源分类: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氢能);
- 材料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复合材料;
- 环境问题:酸雨(SO₂、NO₂引起)、温室效应(CO₂)、白色污染(塑料)等。
十七、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 常见仪器识别与使用;
- 基本操作:药品取用、加热、过滤、蒸发、pH测定等;
- 安全常识:浓酸稀释、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等。
来源:雨霁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