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女演员Elsa KikoÏne出身演艺世家,曾主演过多部热门剧集,现投身室内设计领域。她与丈夫,身兼建筑师、修复师与企业家等多职的Julien Labrousse在巴黎生活多年之后,决定举家搬到葡萄牙里斯本生活。目前,Elsa加入了Julien的设计工作室
Elsa KikoÏne
& Julien Labrousse
THE HOST
法国女演员Elsa KikoÏne出身演艺世家,曾主演过多部热门剧集,现投身室内设计领域。她与丈夫,身兼建筑师、修复师与企业家等多职的Julien Labrousse在巴黎生活多年之后,决定举家搬到葡萄牙里斯本生活。目前,Elsa加入了Julien的设计工作室Policrónica,致力于提供与环境无缝融合的可持续设计方案。
位于里斯本的新家由走廊串联各个空间
前景中的书房空间陈列着来自巴黎古董商店的木雕、
Gérard Rignault于70年代设计的落地灯、
男主人Julien Labrousse设计的座椅
里斯本与巴黎,相隔1400公里,却又有着相似的呼吸频率——拥有同样厚重的历史,城中都有河流穿过。不过,即便步履匆匆,到达里斯本后,也会因为灿烂的阳光而放慢脚步。
客厅一隅,Francesco Buzzi Ceriani设计于
上世纪70年代的台灯致敬了太空时代(Space Age)美学,
与之搭配的油画《小圣母像》来自19世纪的意大利,
一旁丹麦设计巨匠Børge Mogensen
为Fredericia设计经典Spanish椅亦是跨越时间的经典
法国女演员Elsa KikoÏne出身演艺世家,曾主演过多部热门剧集。自小浸润在电影与艺术的美学世界,骨子里对设计、建筑的热爱被唤醒,Elsa近年来投身室内设计与艺术策展领域并小有成就。她的丈夫Julien Labrousse是业内成就斐然的建筑师,曾主持修复并设计了因大火而损毁的巴黎蒙马特爱丽舍音乐厅。
客厅搭配了Ennio Chiggio在70年代为
Nikol International设计的Environ沙发、
郭梁乐(Kho Liang)70年代为
Artifort设计的Le Cloud咖啡桌、
夫妇二人重新软包的白色扶手椅
和野口勇的Akari吊灯
在巴黎生活数年后,夫妇俩决定带着一双儿女搬到里斯本。在房屋的最初设计阶段,Elsa还没有机会实体考察,仅凭借丈夫拍摄的视频和照片来想象家未来的模样:“Julien首次看房时我正在巴黎,我的最初印象完全基于他传来的照片。挑高的天花板与光线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客厅另一侧的墙面陈列着Manuel Tainha的画作、
KikoÏne设计的坐墩
和来自美国的中世纪风格落地灯
面积约220㎡的新家,位于一栋始建于19世纪的古老建筑之中,原始状态并不理想,这恰恰激发了Elsa的探索欲。在维持老房子框架的前提下,夫妇俩从巴黎的家中搬来多件艺术与设计收藏,有机地融入家的各个角落,让里斯本的新家,也依旧充满巴黎的回响。
餐厅区域摆放着从巴黎古董店购得的
中世纪风格餐桌、40年代手工餐椅、藤椅,
窗前陈列着Barracuda Interiors收藏的
葡萄牙手工制木桌,
餐厅门框上的小鸟装饰
见证着夫妇二人的爱情故事
此次新家的改造与室内设计由Elsa主导。“我的初衷是将巴黎特有的气质与这栋老公寓自带的庞巴尔式建筑风格(葡萄牙18世纪地震后重建的古典风格)相融合。同时,我也从比利时收藏家Axel Vervoordt和英国极简主义设计师Rose Uniacke的作品中汲取灵感。” 她说。
厨房采用大理石台面,
橱柜由木匠采用法国橡木手工打造,
一侧的Les Arcs系列边桌
由Charlotte Perriand设计于60年代,
搭配Besa Pereira艺术画廊收藏的18世纪意大利座椅。
桌上摆放着Flos的台灯,
以及传承自Julien祖母的法国Haviland利摩日小瓷碟,
另一侧可见以非洲巴鲁埃(Balue)民族面具
为灵感的雕塑作品
对老建筑进行改造,使其符合当下的居住需求绝非易事。整个空间的设计,从老照片和历史资料起锚,“首个挑战便是,需要完全通过照片资料和一份历史平面图来进行全案设计。由此,我们开启了将近一年的漫长设计施工周期。”Elsa解释道。
左侧走廊衔接着各个房间的动线
尽管这套公寓同其他老房子相比条件相对理想,但诸如结构调整等难题仍需解决——夫妇俩不得不对承重墙进行局部拆除与结构性加固,使室内空间的采光与视野更为丰沛开阔。
卧室一角,1940年代的落地镜
与Hugo Cantegrel的陶瓷球艺术装置
来自里斯本Foco画廊
最终的成果显而易见——在极简的基调下,客厅、餐厨、书房、卧室等空间经由走廊串连,在统一的视觉脉络下不断延伸。里斯本灿烂的阳光也顺应着改造后的动线悄悄步入室内,洒向房间的各处角落。
卧室区域,Elsa设计的床头板
采用Pierre Frey真丝面料进行软包,
搭配Pierre Guariche为Steiner
设计的1960年代床头柜,
卫浴空间的部分墙面采用
葡萄牙本土的酒红色大理石铺贴
不仅如此,如何创造一室阳光,却又不让其过于刺眼,也是两人考量的重点。“我们为墙面特别调制了一种乳白基调,采用了意大利灰泥特调蜡进行处理,让墙面色彩得以与日光相互作用,产生柔和的、富有变化的光线”。
1960年代法国车削橡木扶手椅
搭配19世纪葡萄牙古董花瓶;
古董藤编床搭配经典Spanish椅和现代的Flos台灯;
1930年代的书桌搭配1950年代的法式座椅
及Heinz F.W. Stahl设计的经典台灯,
跨时空的混搭是这个家的一大特色
如今,一家四口搬入这个里斯本的新家已有一年半,夫妻二人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尽管还有很多细节仍处于持续有机的生长过程中。“若无法获得心仪之物,我们宁愿留白。”KikoÏne坦言。正因如此,浴室镜饰至今空缺,由KikoÏne亲自研发的卧室与浴室的照明系统也还处于原型阶段,但他们坚信,最合适的物件总会出现。
当新家还处于施工阶段时,夫妇二人暂居于里斯本的一处庄园之中。这栋历史建筑同样经由Julien Labrousse改造,如今已蜕变成为全新的格里罗宫餐厅。
格里罗餐厅的前身是庄园中的马厩,Labrousse和KikoÏne夫妇二人携手艺术家Olivier Urman,从庄园标志性的洛可可风格提取灵感,在保留原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同时,为新空间量身打造了多件艺术家具及雕塑作品,令旧的历史空间与新的设计体验在平衡中交融。
如今,在设计团队的改造下,庄园的其他房间宛如博物馆展厅般接连呈现,来访者们穿梭于古意盎然的空间中,享受着历史与传统带来的视觉盛宴。
无论是宛如剧场般的餐厅,抑或是简洁舒适的公寓,对于夫妇二人来说,里斯本的光都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光线最为关键,特别是天光。当它温暖柔和时最美,既能营造宁静氛围,又能突显那些值得凝视的室内元素。”
摄影 | Mikkel Tiellesen/Living Inside
造型 | Marie Monrad Graunbgl/Revolver
撰文 | Eduardo Infant、以西
翻译丨唐能
编辑 | 徐露梅、李凌云
设计 | 以西
助理丨Ada
在家中,要如何巧妙留白,使空间留有恰到好处的松弛感?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与经验,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泰晤士河畔,正当其时的中国女性设计师,把家写成一首东方诗
来源:家居廊ELLED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