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搜索引擎方兴未艾的年代,SEO(Search EngineOptimization)营销是一个很火的产业,通过调整网站内容和给搜索引擎公司付费来提高搜索时出现的名次,成为了商家营销的重要内容,即使是现在也是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巨头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传统搜索引擎方兴未艾的年代,SEO(Search EngineOptimization)营销是一个很火的产业,通过调整网站内容和给搜索引擎公司付费来提高搜索时出现的名次,成为了商家营销的重要内容,即使是现在也是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巨头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而在AI时代,新的搜索优化生意似乎又出现了,今年以来,“GEO”(生成式引擎优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AI时代孕育的新兴营销手段。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用户在AI搜索中能够高频次地被检索到,而更进一步的追求则是实现排名的靠前。
GEO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去年的“投流大战”,经过真金白银的激烈角逐,成功创造出巨大的流量。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国内AI原生App的月活跃用户数已高达2.7亿,甚至超越了ChatGPT的1.8亿用户规模。
正是这样的流量真空地带,让一些第三方敏锐地捕捉到商机,“买断”、“流量暴涨”、“转化率翻倍”等诱人字眼,既让品牌方心动不已,同时也引发了监管和转化效果的担忧。尽管GEO看似一片无人涉足的领域,但在美国,知名投资机构“a16z”已对其给予高度认可。在其发布的“SEO已死,GEO当立”报告中指出,传统搜索依赖于链接,而GEO则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并能催生出全新的AI商业模式。“SEO的核心目标是让搜索引擎能够找到,从而完成流量获取和转化;而GEO的精髓在于让AI记住并主动推荐,实现认知植入、信任建立和最终转化。”
品牌商对AI运营商付费后,用户所看到的AI回答,可能被竞价排名所影响。这一点在模式上并不新鲜,和搜索竞价排名时代相比只是流量的入口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豆包平台上提出诸如“考研老师推荐哪个”、“北京有没有推荐的国际幼儿园”、等开放式问题时,系统会生成包含排名顺序、推荐理由及网页参考的答案。若将相同问题在DeepSeek、元宝、Kimi等平台进行查询,得到的回答也大致相似,仅在某些细节和呈现顺序上存在微小区别。如果对AI运营商进行付费后,则可能在展示结果上进行排名区别。
除了对运营商付费这一渠道外,触发哪些关键提示词同样也是GEO的重要部分,这方面有AI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来提供服务进行AI搜索优化。在AI搜索中,要触发AI内容展示,输入端是prompt词,GEO的首要步骤是协助客户扩展和优化提示词,依据潜在消费者的提问概率和需求,将提示词划分为若干层级。提示词有助于AI形成“肌肉记忆”,并且凭借AI的联想能力,即便输入模糊的关键词,模型也能自主“脑补”。因此,各大内容平台上会出现这类AI搜索优化机构炮制的大量迎合AI“口味”的文章和通稿,其共同特点是主题鲜明、易于总结概括。这些人为制造的数据,一方面成为AI训练的养分,另一方面也充当了模型生成结果的参照。看似“权威”的信息源,极有可能成为污染AI的新型垃圾。GEO营销本身也是是通过欺骗AI的机制,实现创意输入、反馈、迭代的营销循环。
总体来看,GEO品牌营销的主要内容形式是通过机构化问答、AI可引用内容以及第三方可信内容注入等方式,构建可被AI引用的内容体系。其核心衡量标准已从搜索次数转变为被AI引用次数及回答中品牌被提及的次数。此外,包含精准地理信息的标题和描述能提升搜索权重;内容中展现本地化特色服务的店家更易被AI推荐给有需求的用户;区域媒体报道和本地用户真实评价等背书也能增强AI对网站可信度的判断,进而提升搜索优势。这些都是潜在的付费服务空间。
目前,GEO尚处于早期阶段,首批投流的商家大多持试水心态。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是流量,这也决定了投流无法覆盖所有AI应用,主要集中在DeepSeek、Kimi、腾讯元宝、字节豆包等头部流量平台。
经过AI搜索优化后,AI搜索可能已不再仅仅是中立的信息处理者,而是可以被定向优化的营销工具。提示词被有目的地拆解和细化,使得AI即便在接收到模糊指令时,也能精准锁定目标品牌。更为隐蔽的操作则体现在语料的制造上,人工制造的“数据养料”在未来有可能改变AI的判断逻辑,从而使商业推广得以披上“客观推荐”的外衣。
当然,GEO仍处于无序发展阶段,第三方服务机构良莠不齐,有的声称有特殊渠道可以直接买断词条排名,垄断某个AI应用;而有的则表示只能尽力确保搜索排名靠前,否认存在买断的可能性。在GEO优化方案的费用方面,有的报价高达上万元,而有的则更为细化,如豆包等平台的回答被提及,价格为800—1200元/词/月,若要保证前三排名,则需加价至1500—1800元/词/月。
尽管国外如ChatGPT、Perplexity等平台已经开始尝试GEO商业化,但在国内平台上,GEO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当被问及投放是否存在风险时,多家公司均语焉不详,表示“难以确定,目前尚无迹象显示平台会对GEO进行处罚,AI更倾向于通过大模型的算法更新来提升自身的辨识能力”。然而,若长期使用虚假捏造的内容干扰结果生成,低质量信息可能会大量滋生。
并且在AI开发和运营商处于拉新抢流量阶段时,若贸然进行广告服务,可能会损害用户体验,进而阻碍用户粘性的增长,这对于还在跑马圈地时代的AI开发和运营商而言绝对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选择。
当然官方介入GEO如同玩跷跷板,借鉴互联网时代的百度、谷歌经验,GEO大概率也能探索出相应的规则和界限,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广告模式。模型方在GEO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掌握算法控制权,能够直接调整模型权重,确保付费内容与用户查询的高度匹配。平台内部数据具有闭环优势,可充分利用用户行为数据优化推荐精度。参考SEO中的“广告”标识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平衡,通过标签化(如“广告”“推荐”)区分商业内容与自然结果,从而维持用户的信任。
作为AI运营商,其还可以为 GEO配套工具,数据洞察服务。向企业提供GEO效果监测工具,向企业出售数据分析服务,展示品牌被AI引用的次数、场景等。提供竞品对标报告,付费解锁行业GEO排名分析,帮助企业优化策略。这种方式,高毛利、低风险,且不直接影响生成结果。
当前大模型的订阅收入难以推进,AI开发和运营不能一直靠融资机构来输血,广告是离商业变现最近的一步。GEO带来了广告增量市场,为企业提供触达高意向用户的新渠道,且与订阅模式无冲突;医疗、教育、金融等未被开发的商业场景,有可能通过对话这一形式,完成推荐和交付闭环。尤其是对于Kimi等创业AI厂商而言,这可能是Api费用外的第二增长曲线。
来源:陆超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