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重要舞台,曾多次来到上海并累计居住时间达五年多,这座城市见证了他人生的重要时刻。1915年他与宋庆龄在沪结为伉俪,成为"上海女婿"。他们唯一的自有住宅——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那栋深灰色西式小楼,是加拿大华侨的馈赠。孙中山的日常生
百年市政 时光之书
VOL . 09
孙中山与
沪上百年老店
在城市的年轮里
杨浦百年市政是一部鲜活的志书——
每一次基建的拓新
每一处民生的迭代
每一段治理的演进
都跃动着城市发展的脉搏
也印刻着伟人探索的足音
值此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之际
我们以历史遗存为镜
追寻先生在市政建设的履痕
从百年工程中读治理智慧
在街巷烟火中感理想传承
莫利爱路29号寓所
(今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上海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重要舞台,曾多次来到上海并累计居住时间达五年多,这座城市见证了他人生的重要时刻。1915年他与宋庆龄在沪结为伉俪,成为"上海女婿"。他们唯一的自有住宅——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那栋深灰色西式小楼,是加拿大华侨的馈赠。孙中山的日常生活与上海百年老店关系密切,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痕迹。
Part.1
荣昌祥与中山装
Chinese tunic suit
荣昌祥是上海第一家最具规模的西服店,于1910年开设在南京路(现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三层楼建筑,10开间门面,店外灯光辉映,店内装饰讲究,在当时颇具气派。
1910年
开设于南京路的荣昌祥店
Chinese
tunic suit
1926年《良友: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
“先生喜服学生服,今人咸称为中山装”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
孙中山翻领中山装实物
(早期对襟7粒纽扣后改为5粒)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荣昌祥定制过几套西服,后他又带来一套日本陆军士官服,要求以此为基样,改制成套装便服。前襟的4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改上贴袋盖为倒山字形笔架式,称为“笔架盖”,象征中国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识分子;对襟7粒纽扣改为5粒纽扣,以象征“五权宪法”;袖口4粒纽扣改为3粒,象征“三民主义”。服装制成后既保留了军服的某些式样,又吸收了唐装、马褂和西装的优点。这种便服很快大受欢迎,并发展定型,取名中山装。
1927年4月15日《新闻报》
刊登“荣昌祥制售中山装......为制造中山装之首创家”
Part.2
精益眼镜公司
Glasses Company
1843年开埠后,西方眼镜随着外侨定居上海而日渐普及。英国人约翰·高德在南京路河南路口开设了高德洋行,专营机器验光眼镜。1911年,曾在高德洋行工作过的张士德等人,凭借自己的积蓄和筹集的资金,在南京路劳合路(今六合路)路口创办了“精益眼镜公司”,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国货眼镜的诞生。
精益眼镜店旧照
精益眼鏡公司磨片部攝影(1916年《中华国货月报》第1卷第5期卷)
1916年,精益眼镜广州分店开业。1917年某日,经理唐墨林接待顾客时,发现一位身着中山装、手持文明棍的顾客,认出是时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唐经理请孙先生题词,获赠"精益求精"墨宝一幅,落款"孙文"并盖印。唐将题词送至上海总店装裱,悬挂于店堂。
1924年冬,孙中山离粤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途经上海时,特地到南京路精益眼镜公司总店验配眼镜。至抗战前,精益眼镜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重庆等18个城市开设了分支机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眼镜公司。1982年,上海精益眼镜公司将孙中山1917年为公司题写的横幅“精益求精”捐赠给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永久收藏。
“精益求精”墨宝(现藏于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Part.3
一品香番菜馆
Restaurant
1916年7月28日,孙中山在一品香番菜馆设宴招待中日两国宾客,黄兴、章太炎、唐绍仪等作陪。
所谓番菜其实就是西餐,番菜馆即西餐厅。上海开埠之后,来沪经商和定居的外侨日益增多,为了照顾到这些外国人的饮食习惯,英、法、美、俄等国总会往往附设餐厅和酒吧,供应本国菜肴,由此西菜引入了上海。
上海著名之商塲:一品香(1910年《图画日报》)
一品香番菜馆创办于1882年,位于英租界四马路(今福州路)22号,是老上海早期大型多层旅馆建筑。一品香是最早由国人在四马路开设的西式餐馆,其后才陆续在四马路一带开设类似的西餐馆。一品香成功的最大奥秘在于以中国传统烹调技艺改进西菜制作方式,融中西烹调为一体,虽番菜为名,其实口味已经中国化了。因此许多人乐意到此品尝西菜,体验西式用餐礼仪,生意十分兴隆。
搬迁至西藏路的一品香番菜馆
为了招揽顾客,一品鲜在环境等方面处处模仿西方,如另辟房屋作为弹子房(台球房)供客人茶余饭后消遣,添置西方最新发明的“机器自来风”(电扇)、“德律风”(电话)等。20世纪初,一品香已成为上海最有名气和档次较高的餐饮场所。1922年一品香搬迁至福州路西藏南路转角(今西藏中路270号),改名一品香大旅社附设菜馆。到了20世纪40年代,沪上西菜馆越来越多,一品香的餐饮业务逐渐衰微,更着重于旅馆业。
1947年上海地图中已更名为
“一品香大旅社”(现为上海来福士广场)
Part.4
伊文思书局与别发书馆
Bookstore
1918年6月至1920年11月,孙中山住在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合计计2年零5个月。他曾对外界声明,此次是“排除一切,加以静养”来的。在此期间,他经常光顾各种书局,广泛阅读各类著作,开始闭门著书立说。孙中山在此写出了《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与1917年完成的《民权初步》三本书合编为著名的《建国方略》,以此拟定了他雄伟的建设蓝图。
建国方略附图(1922年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建国方略)
南京路220号伊文思书局与66号别发大楼内的别发书馆,都留下了孙中山的身影。伊文思书局由英国人Edward Evans夫妇创立于1903年,初名“爱德华伊文思父子图书有限公司”(Edward Evans & Sons, Ltd.),地址位于九江路200号(二马路红礼拜堂对面)。主要经销外国教科书、宗教类、小说等书籍及文具等,为来上海的外国人服务。1935年由华商沈芝泉等接手经营,正式更名为“伊文思书局”,随后迁到南京路220号。
伊文思书局地址由九江路200号
变更为南京路220号
(左右两图来源分别为1937年
与1939年《字林西报行名录》)
早在1860年代,英商沃尔什(Walsh)兄弟就在上海外滩开设了外文书店Kelly & Company。1885年,沃尔什在香港注册了Kelly & Walsh, Ltd. 中文名为别发印书馆(别发洋行),上海外滩11号则为其亚洲业务总部。1919年迁入南京路12号(今南京东路66号)别发大楼。伊文思书局与别发书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数一数二的外文书店。留学英美归国知识分子大都是伊文思和别发的常客。
位于南京路12号的别发洋行大楼
Part.5
王开照相馆
Photo Studio
现南京东路378号王开照相馆已成立一个世纪多了, 其发展历程见证了的上海摄影史。其创始人是广东南海人王炽开,他15岁进上海“耀华”照相馆学徒,后入同生、美利丰照相馆任摄影。
王开照相馆旧照
1918年时,王炽开与人合股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但未能维持多久。1921年王炽开自办“王开照相馆”,1926年迁至南京路378号,逐渐在南京路上创出品牌。在经营上,王炽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宗旨,注重技术提升,坚持优质服务,在广告宣传上也舍得花钱。当时,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站点都树立了“王开”照相馆的路牌广告,沪上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等经常刊登有关“王开”的广告和消息。
1934年10月16日《申报》
刊登“王开照相馆减价盛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逝,遗体安置在北京碧云寺内。他的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哀悼。王开照相馆派出了专门的摄影团队前往北京,并跟随拍摄了各种历史性场面。如拍摄了人民群众送行的历史性场面及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的全过程。除了向新闻界提供照片外,王炽开还将这些珍贵照片加上“王开摄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要人,一时声名大振。在此操作下,“王开”照相馆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增,不仅上海本地,全国各地的顾客也都慕名而来。
孙中山奉安大典(王开摄影)
孙中山灵柩移出北平前门(王开摄影)
孙中山奉安大典(王开摄影)
孙中山灵柩移出北平前门(王开摄影)
E
N
D
在这座城市里,孙中山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荣昌祥西服店为他量身定制了影响一个世纪的中山装;精益眼镜公司留下他"精益求精"的墨宝;一品香番菜馆见证了他宴请中外宾客的重要时刻;伊文思书局与别发书馆满足了他求知若渴的阅读需求;王开照相馆则定格了他最后的影像。这些百年老店不仅承载着商业记忆,更铭刻着一位革命者的日常轨迹。
参考书籍
1.《孙中山上海史迹寻踪》
作者:王志鲜编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2月
索书号:K827/1452-76
2.《孙中山在上海》
作者:王琪森 (1954-)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19年
索书号:I25/1114-1
1.《布衣总统:孙中山》
作者:陈廷一 (1947-)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8年
参考文献
2. 孙中山与上海百年老店 作者:朱国栋,《上海商业》,2016年12月
3.孙中山上海行迹的可视化研究
作者:韩昭庆,《近代中国》,2024年6月
4.留住繁华:“王开”照相馆的百年传奇
作者:金满楼,《中国商界》,2022年6月
数据库推荐
《申报数据库》
杨浦区图书馆
地方文献阅览室 - 咨询工作人员使用
《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浦区图书馆官网 - 馆内登录即可使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知网数据库》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