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流转,记忆永恒。两年前的杭州亚运会,是运动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你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杭州亚运会两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请你一起打开记忆的盒子,重温亚运。
潮新闻客户端 孙瑾
时光流转,记忆永恒。两年前的杭州亚运会,是运动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你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杭州亚运会两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请你一起打开记忆的盒子,重温亚运。
杭州亚运品牌促进会和潮新闻联合推出“迎亚运两周年・我的亚运故事”征文活动,诚邀广大网友分享自己的亚运故事,无论你是当时亲临现场感受热烈氛围的观众,或是参与赛事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还是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欢迎你来分享你的独特亚运记忆。
亚运圣火熄灭已两载,可那些浸润在组委会晨露里的忙碌,仍像婺江水面未散的薄雾,在记忆里轻轻漾开;栖于场馆灯光下的推敲,恰似古子城墙上的月光,夜夜漫过时光的砖缝,落在心尖发烫。身为亚组委场馆建设部景观主任,我曾以笔墨为锄,在图纸的田垄上耕织四季的景语;以匠心为种,在千万人凝望的土地里,播撒亚运的光影——是会徽“潮涌”里奔涌的蓝,是吉祥物 “琮琮”掌心跃动的绿,是场馆檐角垂落的、缀满期待的红。每一缕色彩都牵着心跳,在岁月里酿成琥珀,轻轻一碰,便淌出当年的热忱与执着。
潮新闻资料图
金华的场馆是赛事舒展的骨骼,而景观正是在其间奔涌的血脉——带着晨露的清冽,裹着灯光的暖黄,把每一处棱角都浸润得有了呼吸。那两座竞赛场馆的钢筋铁骨里,藏着我为运维体系勾勒的细密纹路,像为巨人缝制的贴身衣衫,每一寸针脚都浸着“万无一失”的执念;
从亚运村主村区的星夜布景——那时的月光总与图纸上的线条缠绵,到5座S级场馆的景观叙事,再到全省56个竞赛场馆与31个训练场馆的标准化蓝图,我笔下的每一笔都在叩问:如何让亚运精神既如婺江流水,漫过所有场馆的堤岸,又似古子城的老砖,在统一的底色里各显沧桑与风华?那些在台灯下洇开的墨痕,在工地上踩出的脚印,早已和场馆的轮廓、景观的色彩拧成了绳,一头系着“办好一个会”的承诺,一头拴着千万人期待的目光。
我们在会议室的晨光里碰撞出多部门协同的火花,让设计图纸与施工尘土在机制的齿轮里咬合;在台灯下熬制《亚运会场馆景观布置规范》,字里行间都是“毫米级”的较真,好让每个FOP区的角度、每面旗帜的高度都有章可循。模块化设计像折叠的亚运画卷,将复杂的景观元素化作可快速铺展的诗行,让施工周期缩短三成的奇迹,在工人们的汗水中生长。二十余轮培训课上,我们把标准讲成故事,让200多双抚摸过建材的手,都能精准勾勒出亚运该有的模样。
当陈市长第六次在专题汇报会上颔首,当示范场馆的灯光第一次照亮“潮涌”会徽,当赛事期间零运营事故的捷报伴着观众的欢呼传来,我忽然读懂:那些在图纸上丈量的晨昏,在工地上踏遍的泥泞,早已在场馆的天际线写下注脚。50余名景观人才接过的不仅是工具,更是一套可复用的赛会密码;标准化体系里沉淀的是无数个“我们”对亚运最虔诚的注解。
如今,亚运的余温仍在草木间流转,场馆外的景观花境年年盛放,像极了当年我们通宵布置的模样。那不是结束,而是一场盛大的告别,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带着亚运赋予的赤诚与执着,在时光里继续生长。
每个曾为亚运俯身的人,胸口都揣着一片永不褪色的赛场,赤诚是奔跑的底色,执着是跨越时区的接力棒,让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继续以亚运的姿态生长,活成照亮彼此的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