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镇寨头村的清晨,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青石板铺就的巷弄间。芦笙悠扬中,村民亲切地招呼声此起彼伏——“芳书记,来家里吃油茶咯!”这位被侗族乡亲当作自家人的干部,正是荣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寨头村第一书记许芳。
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镇寨头村的清晨,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青石板铺就的巷弄间。芦笙悠扬中,村民亲切地招呼声此起彼伏——“芳书记,来家里吃油茶咯!”这位被侗族乡亲当作自家人的干部,正是荣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寨头村第一书记许芳。
寨头村第一书记许芳
2018年,时任黔东南州文化馆干部的许芳主动请缨驻村。从文化工作者到驻村第一书记,初到侗寨的她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隔阂,内心不免忐忑。“组织把我派到这里,我就是寨头人。”许芳的驻村日记这样写道。
六载春秋,她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许芳从建强村“两委”班子入手,培养5名熟悉政策、能力突出的后备干部,打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队伍。村民吴大爷感慨道:“现在党组织就在家门口,办事有方向,心里有依靠。”
要团结,先发展。许芳多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为寨头村打通了4公里产业路,建起200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在她推动下,村里发展茯苓种植11.6万袋、稻鱼鸭综合养殖100亩,连片油菜花海不仅成为经济增收点,更成了网红打卡地。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她争取到125万元传统村落保护资金,修缮文化室、鼓楼,连灭火器都一户不落地发放了300个。“她做事扎实,不搞虚的。”村民杨大哥指着家门口的青石板步道说,“这些可是芳书记带着我们一块块铺起来的。”
作为文化系统干部,许芳深知“文化认同”是最深处的凝聚力。她组织文艺宣传队,将政策法规编成侗戏小品,芦笙一响,群众自发聚拢观看。她申请20万元添置音响设备,组建50人的芦笙队,在传统节日举办文化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心自然就贴得更近了。”芦笙队队长笑着说。
六年来,许芳走遍了寨头村的每一个角落,从机关干部变成了能说侗话、唱侗歌的“寨头人”。在她看来,所有的付出都是党员的本分:“乡亲们把日子过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如今的寨头村,产业路纵横交错,侗家木楼修葺一新,文化广场上时常回荡着欢声笑语。这条以文化凝聚共识、以发展促进团结的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许芳仍然每天奔波在村寨间,她的梦想很实在——让寨头村的明天比今天更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凌忠云
编辑 李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