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被查,连补带罚400万!这两个关键点,给很多企业敲响警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0:53 1

摘要:日前,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了一起网络主播偷税案件。涉事主播李某某通过个人账户收取直播销售款项,隐匿巨额收入,最终被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罚款合计402.14万元。

一纸税务处罚通报,再次为电商行业敲响警钟。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了一起网络主播偷税案件。涉事主播李某某通过个人账户收取直播销售款项,隐匿巨额收入,最终被追缴税款、滞纳金并处罚款合计402.14万元。

此案虽未涉及头部主播,却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电商税收监管的全新格局。

在这个数据透明、信息互联的时代,税收监管正在发生哪些深刻变化?每个创业者又该如何把握合规红线?

这个案例,或能给到大家一些启示。具体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一、税务部门是怎么盯上“李某某”的?

本案起源于一封举报信,线索称李某某通过其男装网店隐匿收入偷逃税款。随即,检查人员进行了核查,并发现:

2021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李某某得店铺申报销售额不足700万元,始终维持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缴纳增值税约5万元。

但公开平台数据却显示:该店铺近200万粉丝、超350万件商品销量(单价20以上)、每日高频直播、多款爆品销售记录。

以最低单价20元计算,估算销售额(超7000万)与申报销售额(不到700万)相差10倍以上,检查人员初步判断其存在重大偷税嫌疑。

二、税务部门是如何做实李某某偷税的?

针对疑点,税务部门进行了询问、调取平台数据、索要银行流水等操作,通过平台交易记录和个人账户流水,轻松锁定了李某某通过个人账户收款,未申报未开票收入,偷逃税款的证据。

经税务部门查实,李某某及其经营的男装店在检查所属期,累计少交个税及增值税等税费243.5万元。税务部门对其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402.14万元。

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已经实施,各大平台已开始向税务部门报送经营者身份信息和收入数据。

未来,税收大数据系统能够自动比对分析,发现异常立即预警。电商行业还想通过私户收款、隐匿收入等传统手段偷税,基本死路一条了。

三、为何隐匿收入大几千万却只补罚400万?

粗略估算,李某某隐匿收入差不多得有7000万,但最终连补带罚只有400万。这与深圳某电商隐匿1.6亿被罚超1亿元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

深圳一家电商企业,主要销售内衣商品,在多个平台有多家店铺。2019年至2020年期间,被查出隐匿收入约1.6亿,补税+罚款+滞纳金,超1个亿。

通过分析两个案例,之所以差别这么大,有两个关键点:

1、纳税人身份

李某某在检查期内始终保持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年应税销售额500万元以下)。根据现行政策,稽查查补的销售额不计入税款所属期销售额,因此其仍可按小规模纳税人1%的征收率补缴增值税。

而深圳的电商企业,是一般纳税人身份,且基本没有多少进项,几乎全额按13%补缴增值税。二者差了将近13倍。

2、事后核定

李某某因未设置账簿,无法提供财务资料等原因,被税务部门事后核定了个税。税务部门根据销售记录等证据,核定其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为168.64万元。

而深圳的电商企业,最终未争取到事后核定,且没有多少成本票,几乎全额按25%补缴了所得税。二者相差了至少有5倍。

综上,造成了深圳企业隐匿收入只多了一倍多点,但补罚金额却高达25倍的结果。

四、案例启示:电商税收征管进⼊新阶段

此案反映出当前电商税收征管的三个新特点:

1、数据化监管成为新常态

税务部门已经建立起“互联网+监管”的系统架构,通过对接平台数据、支付信息和银行账户,能够快速识别异常情况。传统的隐匿收入手段已经失去生存空间。

2、纳税人身份选择需谨慎

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选择,不仅影响日常税负,也决定了稽查补税时的处罚基数。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谨慎选择纳税人身份。

3、税收核定政策趋于收紧

随着税收大数据应用的深入,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营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核定征收的适用门槛不断提高。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账簿凭证管理制度。

另外,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此案只是一个开始。随着金税四期的深入推进,税收监管将呈现以下趋势:

1、数据共享范围扩大:平台、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数据共享将更加深入。

1、风险预警更加精准: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税收风险识别,预警准确率大幅提升。

3、稽查重点更加明确:电商、直播、微商等新业态将成为稽查重点领域。

税网无声,却从无漏网之鱼。在这个数据透明的时代,税收合规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唯有顺应趋势,规范经营,才能行稳致远,避免因小失大。

来源:轻松学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