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意味着没得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关于“公地悲剧”的思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0:49 1

摘要: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就是"公地悲剧",以及当时就是人类面临的在公共行动上面的困境。她(奥斯特罗姆)解决的那个问题,她是如何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或者说一个思考路径,使得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面,能够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启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

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就是"公地悲剧",以及当时就是人类面临的在公共行动上面的困境。她(奥斯特罗姆)解决的那个问题,她是如何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或者说一个思考路径,使得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面,能够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启示。

就是1968年,加勒特·哈丁在《Science》(《科学》)发表了《公地的悲剧》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很悲观的论调,就是"公地",由于大家都放牧,每一家都想多放,最终会导致整个草场的过(度放)牧,这种悲剧是很难避免的。

那么这个"公地"的悲剧,命题提出来之后,恰恰和当时那个时代的很多的命题,碰到一起了,"囚徒困境","搭便车"等等。所以大家观察到,现实当中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大量的媒体报道了很多类似的这样的一些案例。所以大家共同认为,"公地"的悲剧是很难避免的。

那么要解决"公地"的悲剧,通常认为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政府介入,政府通过规制的方式把它管起来,比如国家公园,比如说通过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人类的很多行为,禁止过目,是吧,来解决。

·第二种方式就是私有化,私有化之后,利用市场的力量来去解决。比如说公地,把草场分给各家各户,由各家各户,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你可以去交易,是吧,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去规避这样一个问题。所以这是两种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就大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这两种方法,应当说,实际上是充满了争议,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奥斯特罗姆其实在1980年代,就是想研究,到底哈丁说得有没有道理。所以奥斯特罗姆最开始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它的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她也不了解。

所以1980年代,当奥斯特罗姆,开始这个领域研究的时候,但那个契机是因为,1984年美国国家自然委员会,召集了一个会议,就是邀请了全美研究自然资源的一些有名的学者,就是让大家去谈一谈如何去治理"公地"的悲剧这样的话题。

所以这就促使奥斯特罗姆又重新去审视包括水在内的公共事物治理的这样一些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普遍困境。当然哈丁讲的这个是一个隐喻,所以奥斯特罗姆又重新研究这个话题,是想看看现实当中到底"公地"悲剧了没有。

那么如果"公地"没有发生悲剧应该怎么去治理?奥斯特罗姆她的初心是希望能找到一套规则体系,她叫制度体系。她搜集了全世界各种各样"公地"的这样一些案例,她一共收集了大概150个,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包括灌溉系统、渔场系统、森林系统、草原系统。

当然她收集主要是二手资料,然后她做了这个研究之后,她很惊奇地发现很多的"公地"没有悲剧,就很多的"公地"甚至维持了几百年、上千年,比如菲律宾的灌溉系统、阿尔卑斯山的草场系统都维持了上千年。

所以首先"公地"不一定会悲剧,其次没有悲剧的这样一些"公地",她去寻找它们的治理方式,发现很多是通过自主治理的方式解决的。而这个之前的文献从来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所以自主治理可以解决"公地"的悲剧。

但自主治理是怎么解决"公地悲剧"的?然后她希望找到一套最优的制度,但是她审视了这些案例之后,她发现找不到没有最优的制度,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她退而求其次,她概括了一套原则,她叫design principle(设计原则),去概括这些没有悲剧的"公地"的共同特征。

后来她说,原来这个叫最佳实践,就是best practice(最佳实践)。就既然找不到最优制度,我们就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最佳实践。就最佳实践有什么经验?这个最佳实践就是1990年这部书当中的八项原则,其实就是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八项原则。

这八项原则,后来成为了我们社会科学界非常经典的一个理论。

来源:德馨语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