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丰仓实端牢“饭碗”,特色产业点燃“引擎”,农民增收绽放“笑脸”。九月的石嘴山,田野里枸杞红果缀枝、养殖场内奶牛满圈、盐碱鱼塘虾蟹肥壮,一派蓬勃图景。今年以来,我市紧扣“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以种植、畜牧、渔业多元协同
粮丰仓实端牢“饭碗”,特色产业点燃“引擎”,农民增收绽放“笑脸”。九月的石嘴山,田野里枸杞红果缀枝、养殖场内奶牛满圈、盐碱鱼塘虾蟹肥壮,一派蓬勃图景。今年以来,我市紧扣“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以种植、畜牧、渔业多元协同为抓手,推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4%,在塞上大地绘就了一幅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画卷。
种植业:稳产扩面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走进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千亩枸杞基地,连片的枸杞树郁郁葱葱,村民曹会娟正俯着身子除草。“一年在枸杞地里能干8个月,收入2万元至3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日子过得很舒心。”她感慨地说。
这份幸福感,源于该村“土地流转+产业务工+三产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2018年,东西部协作春风吹至,东永固村与浙江鲁家村结对,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建成近2000亩标准化枸杞基地。许多和曹会娟一样的村民都因地获利。“现在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下来我们老两口能挣5万多元,非常省心!”村民高耀清说。
产业壮大不仅实现“双增收”,还拓展出多元增值空间。该合作社引入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相关技术,建成3500平方米“绿色工坊”,将枸杞鲜果加工成枸杞饮料、枸杞果干等20多种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倍至5倍。此外,通过开发“枸杞采摘+非遗扎染”文旅项目,去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增收百万元。数据显示,东永固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从2018年的8.4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997.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万元。从一产到三产融合,东永固村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三产联动”的增收新路径,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东永固村的枸杞产业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我市始终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上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4.2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06.9%。在稳粮保供的同时,持续优化种植结构:海燕村等26个设施农业项目加速推进,平罗智慧农业科技园项目落地开工,沙漠瓜菜、越夏番茄等特色农作物规模化发展,麒麟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形成“传统保供给、特色增效益”的发展新格局。
畜牧业:全链升级与市场拓展协同推进
“托管30头奶牛,不用出力还能每年分红3万多元!”在惠农区红果子镇石嘴山市先农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宝马村村民任小玲欣喜地分享“奶牛托管”带来的收益。作为“万企兴万村”的代表企业,先农养殖以“循环农业”编织出一张农户“增收网”。
该基地内,“种植——养殖——加工——有机肥——种植”的闭环清晰运转:养殖粪污年处理3万吨,产出8000吨有机肥,用于1.35万亩盐碱改良田及周边农田,助推种植业提质增效。该公司副总经理吴韶儒表示,基地与7个村合作社及残联签订分红协议,年分红57.3万元,固定用工120多人,年工资支出约700万元,带动1400多户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占比超30%,成为我市畜牧业全链条升级的典范。
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我市以奶业为核心构建的“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生态。通过金融恳谈会等机制创新,宁夏弘顺源牧业有限公司1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宁夏鼎初乳业有限公司液体奶项目、昆宁森态加工项目加快落地,塞尚智能方舱项目投产,牛佰仕等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我市畜牧业全链升级,正成为农业经济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鲜乳产量33.86万吨,同比增长14.1%;牛肉、羊肉均价同比分别上涨17.9%、3.7%,肉牛、肉羊出栏量分别增长12.2%、2.6%;畜牧业产值增长8.3%,拉动一产增长6.1%,为农业稳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渔业:绿色转型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
如何让盐碱地变成“聚宝盆”?我市以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为契机,争取中央资金5000万元,跳出传统养殖模式,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名优品种培育作为转型核心方向,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生态优先、效益并重”。
“以前养殖普通鱼,一斤才卖6块钱,辛苦一年赚的也不多;如今在盐碱地里养殖南美白对虾,一斤能卖30元,效益好了很多!”在宁夏正和兴虾产业基地,工人正忙着捕捞南美白对虾。该基地负责人张建成介绍,这里通过自主探索的“高种低养”模式,将1300多亩盐碱滩重新规整,垫高土地种粮排碱,低洼处造“海”养虾,不仅让南美白对虾“游”上百姓餐桌,更探索出盐碱地治理新路径。
科技赋能让南方“海鲜”在西北盐碱地“安家落户”成为可能。该基地建成16栋工厂化育苗棚,通过精准控温、科学淡化和纳米增氧等技术,将虾苗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95%以上,亩产稳定在150多公斤。同时,养殖过程中虾粪和残饵自然降解,使土地盐碱度下降近3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宁夏正和兴基地的成功实践是我市渔业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上半年,全市共投放南美白对虾、虹鳟等苗种2890余万尾,渔业产量达2.08万吨,增长6.6%。从传统养殖到生态养殖,从单一品种到名优特新,我市渔业正以科技赋能实现绿色蜕变,成为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特色种植到循环养殖,从生态渔场到农民笑脸,我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的协同联动,凝聚出发展新动能。我市将紧扣“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主线,深化多元产业协同,紧盯种植业稳面积、提产量;紧盯畜牧业补存栏、促出栏;紧盯渔业扩产能、增产值;紧盯农民增收稳就业、保民生;紧盯重点项目抓谋划、强后劲,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塞上大地愈发鲜活温暖。
来源:用户664592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