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请看我在《驻足在上海、巴黎和延安——抗战时期李又然著译真版原件附录日记信札集外集》文中指出——有论著说于抗战前鲁迅因病故未能亲历反战。且太过狭隘认为,以艺术性抵时局性,以褒红抑军为时髦。欲知 1931年到 1936年中国抗战文化,务必阅读 “九一八”“一·二八
【按】请看我在《驻足在上海、巴黎和延安——抗战时期李又然著译真版原件附录日记信札集外集》文中指出——有论著说于抗战前鲁迅因病故未能亲历反战。且太过狭隘认为,以艺术性抵时局性,以褒红抑军为时髦。欲知 1931年到 1936年中国抗战文化,务必阅读 “九一八”“一·二八”起笔开篇:1975年李又然致李兰颂信指出,鲁迅之所以推重萧红萧军小小红军,是因为外界包括国联都以为中国东北彻底沦陷,二萧作品把北满每一棵草都写出了反抗。鲁迅对二萧并江丰李又然——都不尽是在艺术上:萧红《生死场》原名《麦场》,胡风受鲁迅之托作读后感时,提议将书名改为《生死场》,深得鲁迅认同;萧军《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小说。
再请读萧军在其所著《延安日记·1940-1945》(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香港第一版)中是怎样具体记载李又然评论萧军、萧红写作的——日记有二,摘录如下:
|
1941年7月23日 星期三
午睡后和李又然谈天,他最近读了我的《江上》《羊》。他说他很为中国欢喜,能够有这样的作品产出,仅是一篇就可以在中国奠定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了。
他是真挚的,充满着感情的,他是有文学灵魂的人,我也劝他从事创作。
他说:
“这感情是宽大而深厚的,悲天悯人的,打通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悲壮苍凉的,细腻而质朴毫不夸张的,有声音也有颜色,每一个字全是活的,有自己特殊作风底存在⋯⋯”
“我起始也是带着欣赏和批评的态度读下去的⋯⋯接着我就什么全忘了⋯⋯我和那书中的人共同动作,共同生活,共同思想和感动了⋯⋯忘了这是在读书,当然也忘了字句和标点⋯⋯”
“它吸引了我,征服了我⋯⋯这是大气魄的⋯⋯萧军你还是再写吧!⋯⋯”
他是带着真诚的激动称赞了它们,我反倒觉得无话好说。他说他更喜欢《羊》一些,那诗意更充分。
能够有几个真正能理解我创作的人,我就满足了。
|
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上卷]第230页
|
1945年3月28日 星期三
李又然说,萧红的散文像露水。这比喻很好。
|
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下卷]第675页
来源:李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