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十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12:31 1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式设立二十年之际,学科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仅是对学科二十年发展成果的总结与升华,更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探索其路径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式设立二十年之际,学科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仅是对学科二十年发展成果的总结与升华,更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探索其路径与方法,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与责任担当。作为全国首场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十年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沪召开。与会专家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学科体系:历史建构与逻辑演进

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工程,始终伴随着对学科属性、边界及发展方向的深度探索。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顾海良教授从学科史的高度,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所开启的新篇章,不仅体现为二级学科体系的完善,更在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时所需的世界眼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引领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学科的核心、根基、框架和结构,历经几次调整,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二级学科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不断提升其学术性学理性的同时,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想,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时,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视野和世界性眼光。

学科发展既需要战略远见,又需要方法论支撑和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祝黄河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分清哪些是随着时间、历史、事件而必须不断补充完善的具体论断;分清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分清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名下的错误观点。

如何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把握学科的综合性,推动学科不断提升,既需要绘制学科发展的蓝图,又需要学科建设的规律性探索,更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系统实施框架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教授提出需处理好五对关键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关系,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党的治国理政的关系,确保理论服务的政治方向;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关系,推动理论成果的有效转化;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构建理论传承的人才支撑;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发展。

学术研究:理论溯源和创新实践

学科体系的制度性完善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平台,学术研究的学理化转型则成为学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二十年间,学界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理论阐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仰海峰提出构建“思想-时间”双坐标的知识地图,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指向。他指出,发展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理论思想的维度,二是社会存在的维度,从二者的内在关联与循环去看历史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启示。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深度挖掘,又展现了理论创新的实践张力。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民族研究院院长邹诗鹏主张通过“回归经典”与“再问题化”的双重策略实现理论资源激活。他指出,当今世界正从过去的全球一体化转向有限全球化或区域全球化,我们需要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理论资源,一方面要回归经典,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要将经典作家思考的问题再问题化,针对当今现实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