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市已经建设形成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五大研发平台。这些平台聚焦行业前沿和产业未来发展需求,或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或聚集优势创新资源、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
厚植梧桐引凤栖
——我市持续创新深化人才工作综述之二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秉承“想在人才未想之前、做在人才未说之前”理念,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格局,让人才与城市共成长。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我市积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和引才聚才机制,优化人才培育体系,为各类人才打造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实现人才与城市共出彩。
平台支撑赋能人才创新动力
人才要发展,少不了各类创新平台的支撑。平台既是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更是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引擎。
目前,我市已经建设形成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五大研发平台。这些平台聚焦行业前沿和产业未来发展需求,或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或聚集优势创新资源、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技术扩散与服务,打造企业创新生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五大创新平台中,我市各类人才参与其中,在推动平台建设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人才在平台中获得科研、实操等锻炼机会,推动人才向着更高层次水平不断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加速建设邯郸科创产业园,使之成为全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载体。
邯郸科创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创新资源融通共享的产业生态,依托驻外机构、科研飞地等开展精准招商,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发挥浙大未来产业科技服务平台作用,促进企业优势互补、集群发展。同时,借助“启真科创大脑”推动技术攻关,通过科创与产业基金组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各县区生产基地持续输送高质量项目。截至目前,产业园累计入库项目281个,已选址入驻项目42个。
同时,园区积极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创建高能级研发平台,汇聚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提供产业图谱、趋势研判等信息服务,赋能企业精准决策;完善高端人才服务,通过大赛、论坛、产学研对接吸引领军人才,联合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培训,培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系统解决企业用才留才难题,构建可持续的创新人才供给机制。
“职业技能大赛之城”培育能工巧匠
在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职业技能比赛既是人才培育成果的“检验场”,也是人才成长的“加速器”。我市积极打造“职业技能大赛之城”,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技能大赛为示范、省级技能大赛提质量、市级技能大赛强基础”为理念,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突破口,构建起层次分明、产教融合的赛事体系,掀起“百个工种大练兵、万名工匠争状元”的热潮。
“设备点检项目是新增赛项,备赛时间紧迫。团队为了突破集训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不轻言放弃任何一个突发灵感,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吃透了多个关键技术点,探索出任务最佳解决方案。”冀南技师学院装备制造工程系机电技术应用教师宁国平说,自报名参加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以来,他与团队成员刻苦训练,将一个个程序代码和图纸绘制成快捷键并形成肌肉记忆,最终在比赛中代表邯郸取得了金牌。
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历练和提升。宁国平介绍,他曾在邯钢公司邯宝能源中心从事技术工作,其间多次参加职工技能比武,在一次次比赛中找差距、找不足,从最开始的第五名,跃升到多次获得第一名,以赛代练让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型人才。
“2020年,我通过邯郸市高层次人才和‘能工巧匠’型人才公开选聘来到冀南技师学院,成为电气、机电专业教师。”宁国平说,“从技术岗位转到教学岗位,不仅要求我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在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带着学生以赛代练、以赛代学,在比赛中提升本领。”
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不仅是比武竞技的平台,更是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壮大技术工人队伍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市构建“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县区联动、企业响应”的四级推进体系,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制定涵盖6大类20项任务的实施方案。
去年以来,我市成功承办了全国轻工互联网营销师首届国家二类技能大赛暨第四届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2024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河北省选拔赛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赛事。同时,常态化举办市县级职业技能大赛。2025年全年谋划5项国家级赛事,承办117项省级赛事,举办159项市级、88项县级赛事,联动企业院校开展400项以上行业赛,预计吸引23万人参赛。在承办的2025年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获得金牌22枚、银牌27枚、铜牌14枚,综合成绩全省第一,“职业技能大赛之城”正成为邯郸的一张亮丽名片。
深耕产教融合激活产业“新引擎”
产业发展是人才培育的需求导向与价值归宿,决定了人才培育的方向、规模与标准;而高质量的人才培育则是产业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产业提供不可或缺的人力支撑与创新源泉。
为此,我市人才培育工作精准赋能,激活产业“新引擎”。紧扣九大重点产业,完善“人才培养供给、赛事科学设计、产业转型升级”的闭环发展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将技能大赛的办赛理念和技术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推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去年以来,新增旅游康养、直播电商、无人机等40个专业,完成57项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深化校企合作,70余家企业参与大赛组织工作,300家企业与50所职业院校达成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启动“企业导师驻校”项目,目前已有150名企业技术骨干进驻院校,参与教学与赛事指导工作。同时,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文旅导游等特色赛事,创新设置乡村旅游策划、电商直播等赛项,为县域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营造“轰轰烈烈、铺天盖地、如火如荼”的竞赛氛围,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良性循环,全方位、多层次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全面助推邯郸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我市建立“企业命题、院校应题、联合评审”的合作机制,吸引华为、美的、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深度参与赛题设计、技术保障和人才评估;构建“赛前选拔储备、赛中培养提升、赛后跟踪发展”的人才培育全流程闭环,通过赛事挖掘优秀人才、重点培养骨干力量、逐步建设人才梯队。通过“以赛选材、以赛育才、以赛用才”的创新模式,成功打造技能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形成“选拔一批、培养一批、输送一批”的良性循环。
活动搭桥拓展校地合作新途径
近日,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7名师生走进位于磁县的河北中化滏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企业科研中心理化室先进的精密仪器和现场操控。“企业设备专业性强,就业与人才培养环境优质,加上邯郸给力的人才政策,让我对这里充满期待。”北京化工大学药学专业研究生黄菲对于此行感到收获良多。
高校师生来邯感受邯郸的历史文化、了解邯郸的产业发展,我市有关部门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对接合作意向,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始于今年4月。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北京高校师生来邯创新实践活动动员会议召开,高校师生来邯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启动。该活动聚焦全市九大产业和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实际需求,与京津冀高校的专业领域和科研成果进行精准匹配,邀请高校师生及科研团队来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推动高校与我市产业、企业深度对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通过创新实践活动与高校在技术创新、人才需求、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对接,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地协同发展。
据统计,活动开展至今共对接北京17所高校,已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8所北京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有15所北京高校100批次2496名高校师生来我市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带动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3192人,促成6项技术合作项目在邯落地转化,21项技术难题正处于深入洽谈或方案细化阶段。
创新实践活动受到了来邯高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发来感谢函,提出“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完善人才输送机制,搭建更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助力工大学子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施展才华”,表示将“携手打造校地合作典范,在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书写共赢篇章”。
另外,我市积极开展周末专家邯郸行活动,精准对接京津沪深等全国人才富集高地,广泛邀约全国各领域顶尖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及实战精英,通过专题讲座、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多元形式,突破传统引才模式限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周末价值”。
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智力服务,深度参与邯郸干部、人才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突破、金融服务优化、文旅产业升级、教育医疗帮扶等重点领域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邯郸实践注入强劲人才动能。自2024年启动至今,全市已累计举办各类“周末专家”活动达5万余场次,吸引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总参与人次突破339万,在全市上下营造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借八方智慧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与生动局面,为邯郸在新征程上抢占发展先机、积蓄澎湃动能提供了柔性智力保障。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苏醒 牛冰洁
来源:邯郸V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