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些抗联将领的英雄事迹吗?很多位的牺牲年龄让人泪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23:43 1

摘要:东北抗联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环境艰苦,斗争残酷,时间长久,牺牲壮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他们的英勇斗争,大量消耗和牵制了敌人,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壮烈、最英勇的史诗开篇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队伍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在打击侵略的战斗中从弱到强。

东北抗联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环境艰苦,斗争残酷,时间长久,牺牲壮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他们的英勇斗争,大量消耗和牵制了敌人,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壮烈、最英勇的史诗开篇之一。

东北抗联名将众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坚定无畏、英勇顽强、浴血奋战,领导才能卓越。在此列举数位将领,整理并学习他们的光辉事迹。

李红光

1910年-1935年,朝鲜族。

早年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组织磐石游击队,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教导队政委。1933年,参与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任参谋长;1934年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率部在南满地区开展游击战,多次重创日伪军,如袭击日军军需品储存地东兴镇,缴获大批物资。

1935年5月,在桓仁县老爷岭战斗中胸部中弹,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25岁。

赵一曼

1905年-1936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市,东北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调到东北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在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1935年11月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县小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31岁。

李学忠

1910年-1936年,又名李宗学,山东掖县人,东北抗联第二军政治部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赴苏联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回国后,参与东满地区的抗日斗争,担任中共东满特委组织部长,负责培训党员干部。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创办随营学校,培养抗日军政干部。 率领远征队打通东满与南满游击区的联系,与杨靖宇领导的第一军会师,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成立奠定基础。1936年,参与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改编工作,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多次击败日伪军。1936年8月9日,在抚松县大碱场密营遭日军袭击,率部奋勇抵抗,不幸腿部受伤,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史忠恒

1906年-1936年,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贫苦农民家庭。

“九一八”事变后一天,时任炮台守卫班长,率兵击毙日军测绘队长和一名队员,史称“瓮声砬子事件”,打响了延边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1932年2月任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补充团第九连副连长。战斗中始终冲杀在前、英勇奋战。“镜泊湖连环战”重创日军上田支队,升为三营营长。1933年任反日游击总队第三团团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宁安县反“讨伐”战斗中胸部受伤,继续战斗。1935年春攻打东宁县城,多处受伤仍率部控制了制高点,掩护部队攻城。1936年1月率部队加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7月编入东北抗日联军,任第五师师长。

1936年10月,日伪军秋冬季“大讨伐”。在绥宁地区率部多次截击日军军车,破坏供给线。老松岭激战再次负伤,伤势过重,不幸牺牲。

王德泰

1907年5月23日-1936年11月7日,原名王铭山,汉族,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将领,杨靖宇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创始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斗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延吉县反帝同盟组织部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委、军长等职。他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被中共东满特为称赞为“党领导下的最可宝贵的模范队”。率部在延边地区开展游击,多次重创日伪军,如大蒲柴河战斗、寒葱岭战斗等,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东满一只虎”。

1936年11月7日,在小汤河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反击伪军偷袭,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年仅29岁。

夏云杰

1903年-1936年,山东沂水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斗争。组建东北民众联合义勇军,夜袭汤原县城;创建太平川抗日根据地,多次击败日伪军。1936年1月,所部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军长,率部转战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给敌人沉重打击。1936年11月21日,在筹集给养途中遭敌伏击,身负重伤,26日壮烈牺牲于黑龙江汤原,年仅33岁。

曹国安

1900年-1936年,原名于德俊,吉林永吉人。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兼政委。早年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东北开展兵运工作。1933年,与宋铁岩成功领导伪军迫击炮连起义,组建南满游击队迫击炮大队,为抗日武装增添重要力量。此后率部转战南满地区,多次重创日伪军,如伏击日军汽车队、歼灭汉奸武装等,成为杨靖宇的重要助手。

1936年12月,在与日伪军作战中,背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最终因流血过多牺牲,年仅36岁。

陈荣久

1904年-1937年,黑龙江省宁安县人,出身雇农家庭,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

1931年9月18日夜,怒斥卖国行径,当动摇的连长企图率队投敌时,他坚决反对连长的投敌主张,激励大家不要投降,坚决抗日。在士兵们的响应下,他果断缴下连长的枪,率队起义投奔抗日救国军。1936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在烽火中诞生,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937年3月6日,在天津班战斗中两面受敌仍浴血指挥,最终壮烈牺牲,用33岁的生命践行了“抗日到底”的誓言。

宋铁岩

1909年-1937年,原名孙肃先,吉林永吉人。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他早年投身学生运动,组织反帝爱国活动,后受党组织派遣返回东北,与曹国安打入伪军,成功领导迫击炮连起义,壮大抗日武装。在协助杨靖宇军事指挥的同时,他注重部队政治建设,创办《反日民众报》等宣传刊物,鼓舞军民斗志。1936年,他率部西征,虽遭围堵但仍予敌重创。1937年2月,在本溪密营养病时,为掩护部队突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李福林

1907年-1937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原名公道轸,朝鲜族。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与组建珠河反日游击队,任党支部书记。1934年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党委书记,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执法处长。1936年任抗联第三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哈东游击司令,率部在哈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以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战斗,成为东北抗联的杰出将领,被群众亲切称为“哈东司令”。

1937年4月,在通河县二道河子战斗中,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掩护战友突围,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周树东

1918年-1937年,山东平度人,9岁随父迁居吉林珲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时年13岁,投身抗日救国,先后加入救国军、反日游击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干部、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军一团政委、抗联一军二军合编后的二军四师政委等职。1935年,组织指挥了青沟子战斗和哈尔巴岭袭击日军军用列车战斗,重创日军。

1937年4月24日,安图县大沙河老金厂战斗中,率部歼灭伪军李道善部,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9岁。以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成为抗联史上最年轻的师级英烈之一。

郝贵林

1900年-1937年,辽宁朝阳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1934年参加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哈东支队司令部政治保安队队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四师师长等职,率部转战宾县、依兰等地,多次重创日伪军。

1937年6月,在勃利县青龙山筹集给养时遭日伪军突袭,为掩护战友突围,身负重伤,终因流血过多牺牲,年仅37岁。

张甲洲

1906年-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副军长。

1932年春,经党中央批准,率黑龙江籍的6名同学回到老家巴彦,经过精心筹划,创建了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1937年6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在帽儿山主持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独立师改编为抗联11军,原师长祁致中任军长,调张甲洲任副军长。

1937年8月28日傍晚时分,不幸被伪军乱枪射倒,因伤势过重牺牲。

王仁斋

1906年-1937年,山东文登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三师师长。

早年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组建抗日队伍,先后担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政治教官、海龙工农义勇军队长等职。1933年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多次率部袭击日伪军,攻克三源浦、八道江等据点。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率部转战多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0月,在清原筐子沟执行任务时遭敌袭击,双腿中弹,为保护文件和战友,顽强战斗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金根

1903年-1937年,原名金光珍,朝鲜族,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1908年迁居中国吉林省和龙县。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组建汪清游击队、北满工农义勇队,率部打击日伪军和反动地主。1934年任密山游击队参谋长,参与杨树林子战斗,击毙伪军多名。1936年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整顿部队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937年12月3日,遭叛徒袭击,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4岁。

李学福

1901年-1938年,朝鲜族,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

“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组织示威游行,建立抗日武装。1934年任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粉碎日军“讨伐”。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团长,多次击溃日军。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指挥部队出其不意打击敌人。非常注意军民关系,部队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关心战士,与他们同吃同住,从不特殊,得到了战士们的尊敬和爱戴。1937年,任第七军军长。

长期征战和艰苦生活,积劳成疾,身染重病。抱病领导七军抗日,直至1938年8月8日在苏联病逝。

马德山

1911年-1938年,原名金乘浩,朝鲜族,生于上海。其家族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遭受迫害,1927年迁居黑龙江萝北县梧桐河屯。

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汤原县委交通员。1933年参加汤原反日游击队,任司务长,负责给养运输。1936年赴抗联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后,任抗联六军四团政治部主任、一师师长。率部在富锦、宝清等地开辟游击根据地,多次成功策反伪军哗变抗日,使六军武器装备大幅改善。

1938年3月29日,绥滨三间房阻击战,马德山身先士卒追击逃敌,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年仅27岁。

金正国

1912年-1938年,朝鲜族,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

1912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1922年迁居中国黑龙江汤原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宣传。1934年任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指导员,后参与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任一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多次奇袭日伪军,如1936年秋夜袭伪大队,缴获大量武器;1937年截获驼腰子金矿运金车队,缴获黄金数百两。1938年,面对日伪军“围剿”,率部边打边退,突破重围。1938年5月,在桦川县李贵屯遭叛徒杀害,年仅26岁。

张相武

1914年-1938年,吉林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

早年参加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被迫随军编入伪军。1935年在密山伪军中任排长时率部起义,投奔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二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指导员,1937年9月任二团团长,1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率队攻打孙大脖子伪军教导队,缴获一个连的武器。

1938年5月27日,率部向宝清大叶子沟四军密营集中,在富锦县国强街基附近遭到伪军大部队阻截。率队奋勇反击,打死伪军7人、打伤数人后冲破阻拦,部队按期到达军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吴景才

?-1938年,山东义州府(推测为今沂州府)人,石匠出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到东北,在珠河县(今尚志市)谋生。1933年,日伪军“三光”政策烧毁其家产,激发他的抗日决心,加入三股流模范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珠河反日农民委员会总会会长,组织群众抗日,筹集军需、侦察情报。1935年春,率队伏击抢粮伪军,夺回粮食并缴获武器,鼓舞抗日信心。同年秋,珠河县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任主席。1936年任抗联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率部西征,改编匪队,孙灵阁山一战重创日军。1938年6月。任抗联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10月,在方正县老道庙一带为部队筹备给养,遭日伪军包围,身负重伤牺牲。

刘曙华

1912年-1938年,山东济南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苏联学习,1935年回国后任中共密山县委书记,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曾被捕受尽酷刑却坚守秘密。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后调任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帮助改编民众救国军,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使部队迅速发展。1937年负责哈东联军办事总处,协调物资供应,参与攻打依兰县城战斗。1938年发现八军第三师师长王子孚叛变阴谋,坚决斗争并宣传抗日政策。

1938年8月22日,被王子孚绑在勃利县通天沟的大树上,惨遭割舌、割肉杀害,年仅26岁。

常有均

1911年-1938年,辽宁岫岩县人,原名常有君。

1933年秋参加珠河反日游击队,1935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六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一师师长。联合山林队共同抗日,率部摧毁日伪“集团部落”,解放大量百姓。1938年10月4日,率远征部队到达海伦后,在通北一撮毛活动时被叛徒韩铁汉杀害,年仅27岁。

李延平

1903年3月9日-1938年11月20日,汉族,吉林省延吉县人。

1932年初参加抗日救国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指挥了著名的“火烧松乙沟战斗”,以火攻战术重创日军。1936年任抗联第四军军长,率部开辟宝清、富锦抗日游击区,后参与西征行动,试图打通与南满抗联的联系。1938年11月20日,在五常县沙河子南沟遭叛徒袭击,胸部中弹牺牲,年仅35岁。

徐光海

1907年-1938年,朝鲜族,原名徐炳仁,出生于朝鲜庆尚南道密阳郡。

1913年随家人流亡至中国东北,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先后参与汤原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等抗日武装。任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期间,率部在宝清、富锦等地开辟游击区,打击日伪势力,建立后方基地。1938年,兼任中共富锦县委书记,领导留守部队坚持斗争。

1938年11月23日,带领后方医院人员转移时,于宝清县张家窑与日伪军遭遇,激战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31岁。

王光宇

1911年-1938年,原名王明堂,又名王兴,满族,吉林德惠人。

早年就读于县立中学,后转入哈尔滨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一团政委、二师师长,1937年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在抗联斗争中,率部转战多地,参与攻打依兰县城、桦川聚宝山警察署等战斗,多次重创日伪军。1938年5月,率四军主力西征,突破日军封锁,补充了部队给养。

1938年12月,在五常县九十五顶山与敌激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雷炎

1911年-1939年,原名李辉,又名李树,黑龙江海伦人。

“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先后加入马占山的黑龙江省政府军和抗日义勇军。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任海伦特支书记,组织起七八十人的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6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留守团政治部主任,后任抗联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转战多地,打击日伪军。1938年8月,率队参加抗联第三、第六军西征,任第四支队队长。

1939年2月17日,雷炎率部在绥棱铁路线上的四方台李老卓屯宿营时遭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腰部中弹,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王克仁

1914年-1939年,原名王世友,黑龙江省穆棱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吉东特委委员、抗联第五军第二师第五团政治委员、抗联第九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第五军政治部代理主任。出身农家,少年时积极投身反日运动,组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动员群众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部与抗联五军联合,在宝清西南二道花砬子设伏,击毙击伤多名敌人,缴获大量物资。1938年,在黄鼠狼子沟带领部队成功突围,以机智果敢的指挥保存了抗日力量。1939年,调任抗联第五军政治部代理主任,率部突破敌人包围向南挺进。

1939年5月中旬,在林口、刁翎地区与日伪军激战,率部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侯国忠

1904年-1939年,原名侯庆山,吉林珲春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先后加入救国军、珲春游击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转战东满、吉东等地,多次成功策反伪军起义,扩大抗日力量。1935年,率部在老黑山伏击伪靖安军,歼敌5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1936年,参与代马沟截击日军军列战斗,毙伤日军百余人,沉重打击日伪“国防工程计划”。1939年7月,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

1939年8月24日,在安图县大沙河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李文彬

1902年-1939年,黑龙江省双城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三师师长。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因家境困难辍学,做过童工、学徒,后投身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随部队参加吉林自卫军抗日,后因自卫军溃散回到家乡。1934年,受党组织策反,担任宁安县伪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暗中与抗日队伍联系。1937年7月12日,率150余名伪警起义,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改编为警卫旅,李文彬任旅长。此后率部在依东、宝清等地多次战斗,沉重打击日伪军,如依东十大户战斗、五道岗伏击战等。193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9月13日,在宝清与伪军交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祁致中

1913年-1939年,原名祁宝堂,山东曹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

1933年,在驼腰子金矿组织工人起义,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以游击战打击日伪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所部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任师长。1937年,独立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任军长,率部在富锦、桦川等地开展游击战。作战勇猛,被称为“祁老虎”。

1939年,随赵尚志等人回国,在攻打乌拉嘎金矿后被误杀,年仅26岁。

冯治纲

1908年-1940年,原名冯志刚,吉林省怀德县(今公主岭市)人,后迁居黑龙江省汤原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先后组建“文武队”、加入汤原游击总队,1936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参谋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取得袭击凤翔街炮台、夜袭汤原县城等战斗胜利,重创日伪军。1938年,参与抗联西征,任第六军西征部队军事指挥官,成功突破敌人围堵。1939年,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龙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讷河、嫩江等地开展游击战,多次击败日伪军。

1940年2月4日,在阿荣旗三岔河上游任家窝棚与日伪军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杨靖宇

1905年-1940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原名马尚德,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他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他率部长期转战并坚守东南满大地,配合全国的抗日战争,被誉为“东北抗联的灵魂人物”。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附近,被叛徒出卖,孤身与600敌人周旋了五昼夜,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敌人残忍地将杨靖宇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还没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其顽强意志震惊敌人。

曹亚范

1911年-1940年,原名曹青山、曹俊杰,北京人。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东北抗日斗争。曾任中共东满特委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六师政委、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抗联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等职。率部转战东满、南满等地,多次重创日伪军,如1938年除夕夜突袭孟家沟“集团部落”,缴获大量物资;1939年秋,身患重病仍率部与7.5万日伪军周旋,坚持战斗。

1940年4月8日,在蒙江县龙泉镇西瓮圈被叛徒杀害,年仅29岁。

王汝起

1905年-1940年,山东龙口人。

“九一八”事变后,因父亲被日军害死,他组织“红枪会”抗日,多次袭击日军,队伍发展到500余人。1934年加入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副师长、第七军第一师师长等职,率部在宁安、敦化、抚远等地多次击败日伪军,如庙岭伏击战、青龙山大捷等。

1940年5月21日,在大带河袭击伪军伐木场时壮烈牺牲,年仅35岁。

赵敬夫

1916年-1940年,原名白长岭,黑龙江桦川县人。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依兰县委委员、抗联第三军五师宣传科科长、三师八团政治部主任、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政治委员。他善做宣传工作,创作《远征歌》鼓舞士气,率部在嫩江等地开展游击战,多次打击日伪军。1940年7月,在朝阳山战斗中,为掩护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突围,他率教导队奋勇还击,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张兰生

1909年-1940年,原名包巨魁,满族,黑龙江呼兰人。

早年投身工人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罢工,后被派往珠河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先后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组织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创建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其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6年,参与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任常委、宣传部长。1937年任北满临时省委书记,领导抗联部队西征,开辟黑嫩平原游击区。1939年任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加强部队政治工作。

1940年7月19日,在德都县朝阳山保卫战中,为掩护战友转移,坚守阵地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1岁。

高禹民

1916年-1940年,原名高升山,山东高密人。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1938年任下江特委书记,领导当地抗日斗争。1940年1月当选中共北满省委执行委员,2月任抗联第三路军第九支队政委,后调任第三支队政委。率部转战嫩江平原,参与克山县城攻坚战、霍龙门奇袭战等,缴获大量物资。

1940年11月30日,在阿荣旗鸡冠山与日军激战中,率机枪班断后,以血肉之躯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4岁。

陈翰章

1913年6月14日-1940年12月8日,满族,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

1932年投笔从戎加入救国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率部在镜泊湖地区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奇袭镜泊湖水电站、大沙河伏击战等战功赫赫,被百姓誉为“镜泊英雄”。1940年寒葱岭伏击战歼敌270余人。

1940年12月8日,因叛徒出卖,在黑龙江宁安镜泊湖畔被日军包围,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张忠喜

?-194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县,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副军长。

早年投身抗日斗争,加入汪雅臣领导的“双龙队”,后随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任副军长期间,参与指挥了半截河、山河屯等反“讨伐”战斗,多次重创日伪军。

1941年1月29日,部队遭叛徒出卖,在寒葱河东山宿营时被日军包围。奉命率部突围,因敌军火力猛烈,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0余岁。

汪雅臣

1911年-1941年,山东蓬莱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

“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在五常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成立“双龙队”,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军长。1936年,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任军长。率部战斗,多次重创日伪军。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东北抗日斗争作出重要贡献,被群众称为“双龙”。

1941年1月29日,因叛徒出卖,在黑龙江寒葱河东山宿营时遭日伪军包围,腹部中弹牺牲,年仅30岁。敌人残忍地将他的遗体拉到五常县城“示众”,并将其头颅割下藏匿。

魏拯民

1909年2月3日-1941年3月8日,原名关有维,山西屯留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赴东北,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1935年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参与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并任政委。1936年,推动东北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任总政治部主任,与杨靖宇并肩作战。他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多次重创日伪军,如蚊子沟伏击战、寒葱岭伏击战等。1940年杨靖宇牺牲后,他挑起重担,坚持斗争。

1941年3月8日,因病逝于桦甸县牡丹岭密营,年仅32岁。最后的话:“我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的革命红旗会插遍全中国! ”

韩仁和

1913年-1941年,吉林省永吉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参谋。

1933年,随所在的伪军迫击炮连起义,加入南满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杨靖宇征战在白山黑水艰苦的抗日战场上,负责政治宣传、通讯联络及军事指挥。除极重要的文件由杨靖宇亲自起草外,多数文件都出自韩仁和之手。他同时还协助研究决策全军的军事行动及战略战术,历经大小上百次战斗,是杨靖宇的得力助手。杨靖宇殉国后,他率警卫旅转战于五常、穆陵、宁安、汪清等地,先后指挥韩仁和了五常香水河子、汪清大兴沟、宁安鹿道、镜泊湖北湖头等战斗。1937年,在战斗中左眼失明、左手致残,仍坚持作战。1938年,任警卫旅政委,率部转战多地,多次重创日伪军。

1941年3月13日,在宁安县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郭铁坚

1911年-1941年,原名郭成文,黑龙江省依兰县人。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刁翎党支部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游击连连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第二师师长等职。率部转战多地,多次重创日伪军,如智取大通沟、西征海伦等战斗。1941年9月20日,在嫩江西岸郭尼屯与日军激战中,他双腿负伤后仍坚持战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赵尚志

1908年-1942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

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北满抗联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李兆麟等领导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担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活跃在松花江两岸,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他以骁勇善战著称,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

1942年2月12日,在率部奇袭梧桐河警察署的战斗中,被内奸(日伪特务)刘德山打伤,受伤昏迷后被日军逮捕杀害,时年34岁。

陶净非

1912年-1942年,原名陈世有,又名陈明亚,吉林省德惠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宁安工农义务队。率部转战多地,多次重创日伪军,如亮子河战斗、黑老婆沟战斗等。1938年任抗联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率队西征,历经艰险。1942年5月21日,在五常县老爷岭三道海浪河沟附近与日伪军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许亨植

1909年-1942年,朝鲜族抗日将领,原名许克,化名李熙山。1909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1913年随父流亡东北。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哈尔滨反日游行被捕,“九一八”事变后获释。此后投身抗日斗争,历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政治指导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团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等职。率部转战珠河、延寿等地,多次打破日伪军围剿,开辟铁力、海伦等游击区。所部在松嫩平原开展更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并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组织,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积蓄了力量。

1942年8月3日,检查工作时,在青峰岭遭伪警察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柴世荣

1894年-1943年,原名柴兆升,山东胶州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

“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抗日队伍,加入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任第四旅旅长。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副军长、军长。率部转战宁安、牡丹江等地,多次重创日伪军,如大盘道伏击战歼灭日军数十人。1942年任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第四营营长。

身先士卒,从不搞特殊,同战士一起吃树皮、嚼草根,多次负伤。把自己的皮裤给受伤的小战士,忍着严寒行军打仗。行军经过战士家,总挤时间探望,送必需品,帮助解决困难,战士们叫他“柴妈妈”。1943年在执行任务时牺牲。

1910年-1946年,原名李超兰,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南下北平入读北平私立华北大学作为合法身份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后来受东北民众救国会和时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胡乔木的派遣,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在1940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最为困难的一年,独撑危局担负起各军的指挥责任,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抗战胜利后任滨江省副省长、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

1946年3月9日,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于哈尔滨道里水道街9号,时年36岁。他创作的《露营之歌》成为抗联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周保中

1902年-1964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白族,原名奚李元,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奉命赴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先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率部转战吉东等地,多次重创日伪军,如攻打宁安、石门子伏击战等。联络吉林自卫军、救国军等抗日力量,整合当地工农义勇军,在复杂的环境中播撒抗日火种。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正式成立,任总指挥,统一指挥吉东地区多支抗联部队。1938年组织第二路军西征,开辟新游击区。被誉为“铁狮将军”。1940年10月后,抗联部队在日军重兵“围剿”下损失惨重,率部转移至苏联境内,组建南、北野营,后改编为野营教导旅,任旅长。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他率领抗联指战员重返东北,分赴12个大中城市和57个战略据点,为东北解放河新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回云南工作,致力于地方建设。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1964年病逝。

李延禄

1895年-1985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创建人和领导人。

“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组织委派到吉林抗日部队王德林部做统战工作,任国民救国军总部参谋长兼补充第一团团长,积极团结各方力量,开展反“讨伐”作战。1933年,率部脱离救国军,组建东北抗日游击总队,后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为东北根据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指挥部队在宁安、汪清等地开展游击战,取得团山子、八道河子等战斗胜利,多次重创日伪军。1936年,所部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任军长,率部转战三江地区,进行近百次战斗。曾赴苏联汇报工作,回国后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向国民党请愿抗战。

抗战胜利后,参与合江省政权建设。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1985年在北京逝世。

......

以上列举,是东北抗联众多英雄的代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谱写了壮丽篇章。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

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恢宏篇章。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