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年,赵一曼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本名李坤泰。她从小就性格豪爽、刚毅坚强、爱读书。
文|高宝宝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北部,有一条长2375米的街道,它东北起文庙街,西南至霁虹街。
它就是一曼街。
如今,这条街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洒满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鲜血。
1905年,赵一曼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本名李坤泰。她从小就性格豪爽、刚毅坚强、爱读书。
赵一曼非常有个性,坚决反对陈旧观念和陋习。她10岁那年,母亲按传统习俗准备为她缠足。
结果,遭到赵一曼的拼死抵抗。最终,父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放弃。
赵一曼的大姐夫郑佑之,是四川早期马列思想传播者之一、中共宜宾特支的第一任书记。
在郑佑之的引导下,赵一曼阅读了《新青年》、《觉悟》、《中国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进步刊物,接受了反帝爱国的进步思想。
1924年,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家乡组织妇女解放同盟会。
1926年11月,赵一曼进入宜宾中山中学,在学校她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随着威信越来越高,她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同年,她即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
“五卅运动”一周年时,全国掀起抵制洋货的高潮。赵一曼组织党团员在学生中进行宣传,遭到武装镇压后被学校开除,继而转入川南中山中学。
1927年初,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军事学校第一批女学员。
同年9月,赵一曼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她和一名同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共产党员相识并结婚。婚后不久,已有身孕的赵一曼接受党组织安排,辞别丈夫,回到国内从事地下工作。
1928年冬,赵一曼回国后,在江西、上海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32年春,赵一曼将刚满3岁的儿子宁儿送到汉口,交给丈夫的堂哥陈岳云抚养,并留下一张母子合影。
随后,在组织的安排下,她化名“赵一曼”,来到正遭受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东北,开展抗日斗争 。
从这时开始直到牺牲,甚至到解放后,对于她的消息,家人都一无所知。
1932年9月,赵一曼来到哈尔滨总工会工作。当时,日伪军警在哈尔滨横行霸道,乘电车不买票还殴打工人。
1933年4月2日晚,一名伪满宪兵不但乘车拒不买票,还殴打电车售票员张鸿渔,电业局不仅不同情伤者,还声称要开除他。
赵一曼得知后,连夜赶到电车厂,指导工人大罢工。
当时,200多名工人齐聚食堂,宣布集体罢工,并刻印宣传材料,走上街头张贴标语和宣传画。
一时间,哈尔滨市内交通瘫痪。日伪统治当局迫于舆论压力,无奈同意了工人的复工条件。
最终,这次大罢工取得了全面胜利。
1934年,中共满洲省委遭到破坏,赵一曼被派到满洲珠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开展工作 。
她克服了诸多困难,在大猪圈、小猪圈建立了反日农民会、妇女会、儿童团 。
她领导妇女会为部队做军鞋和军衣、送军粮,还安排儿童团放哨、传递情报。同时,她还组织了农民自卫队 。
在哈东地区,赵一曼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她骑着白马,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指挥部队屡挫日伪军。
赵一曼的威名,让敌人闻风丧胆 。
1935年9月,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部主任,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10月,赵尚志率领大部队离开珠河,去开辟新的游击区。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则带领全团指战员,坚持在珠河根据地与讨伐的日伪军周旋,以策应第三军大部队转移 。
11月14日,第二团在转移过程中被日伪军包围,赵一曼在激战中左臂负伤。但她忍着剧痛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进敌群后,机智地滚进草丛。
但她与负伤的战士们躲进一个窝棚后,却遭到汉奸的出卖。
11月22日,伪警察包围了窝棚,赵一曼左腿被击成重伤,昏死后被俘 。
赵一曼被捕后,被关押在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敌人对她用尽了各种酷刑。她被折磨得一次次昏死过去,但却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吐露半句党的秘密。
在哈尔滨市立医院治疗期间,她强忍骨碎化脓的剧痛,拒绝截肢,只为日后能重返战场。
医院的看守董宪勋与护士韩勇义,被她的坚贞不屈所感动,协助她逃离了魔窟。
但3天后,赵一曼再次被捕。这一次,等待她的是敌人的死刑命令。
1936年8月1日夜,赵一曼被押上前往珠河的火车,敌人准备在那里将她处以死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幼的儿子。她向伪警察要来纸笔,写下了那封感人至深的绝笔信: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短短几句话,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愧疚和不舍。也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与期望。
令人泪目。
1936年8月2日凌晨,黑龙江省珠河县小北门外,赵一曼衣衫褴褛,但却身姿挺拔,头颅高昂。
她迎着晨风,高唱着《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随着敌人罪恶的一声枪响,赵一曼英勇就义,年仅31岁 。
解放后,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陈掖贤,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也正是在这一年,随着电影《赵一曼》的上映,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事迹,被广泛传播。
她面对日军各种残忍的酷刑,仍旧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让无数人泣不成声。
但是,由于赵一曼是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用化名被派到东北工作的,所以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在当时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直到1956年,已经在北京工业学校任教的陈掖贤,才得知自己的母亲就是赵一曼。
1957年,陈掖贤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凭吊母亲,在那里,他才第一次见到了母亲留给他的遗书。
1946年7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原伪滨江省警务厅所在的“山街”,改为“一曼街”,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抗日女英雄。
同时,还在原伪滨江省警务厅旧址,建设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和纪念塔。
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在一曼街东北烈士纪念馆对面三角地,修建了“一曼广场”,并竖立了赵一曼烈士塑像,供人敬仰。
后来,在她的牺牲地尚志市,以她的名字创办了中小学校,建起了纪念墙和衣冠冢。
赵一曼的故事,是一段充满热血与勇气的传奇,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信仰。
她的家书,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母爱传递,激励着无数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作者简介:
15岁写小说,
38岁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经验。
她一手把女儿培养成香港大学一级荣誉学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毕业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达50万。
宝宝姐的亲子教育文章,温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儿的路上豁然开朗,少走弯路。
(ID:gaobaobao-522)。
来源:遇见宝宝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