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提到,母亲的平静与稳定,是孩子安全感最初的来源——孩子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母亲的情绪:一个情绪平和的母亲,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区”,让他们敢于探索世界、表达自我。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也曾说过,母亲稳定的情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提到,母亲的平静与稳定,是孩子安全感最初的来源——孩子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母亲的情绪:一个情绪平和的母亲,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区”,让他们敢于探索世界、表达自我。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也曾说过,母亲稳定的情绪状态,比任何刻意的教育技巧都重要——就像温暖的阳光,滋养着孩子心灵的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康、平衡的情感基调,学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欧美国家各年龄段的母亲,很难看到一张张饱受委屈的焦虑的面孔。她们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孩子从来都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利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人生道路,家长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非决策者。这种文化氛围让欧美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更开放的心态,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 。国家的教育理念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强调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学校和家庭都鼓励孩子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的成长压力相对较小,母亲根本不会为孩子的学业成绩产生焦虑。社会福利体系也是欧美家长情绪稳定的重要保障。欧美国家普遍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孩子的教育费用极低,医疗保障体系健全,这不但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也让母亲不必为孩子未来的基本生活保障过度担忧。同时,欧美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更为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失败和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这种观念也让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更加淡定 。还有就是,欧美国家的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参与度较高,“丧偶式育儿” 的现象较少。正因父母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相互支持,这无形中减轻了母亲的压力,也为孩子提供了更稳定的家庭环境 。譬如在北欧国家,父亲享有较长的陪产假,他们积极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和教育,与母亲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而反观中国式母亲的焦虑,则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根源。一是,家庭在个人价值实现中,占据太核心地位,而往往孩子的成功又被视为家庭荣耀的重要体现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期望,从古至今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父母心中——它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希望,也成为了母亲们心头沉甸甸的压力。也因此当孩子在学业、生活中出现一点小波折,作为第一监护人的母亲就会担心这是否将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否会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二是,中国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导,高考独木桥让无数家庭为之拼尽全力也在所不惜。为了让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母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规划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生怕孩子错过任何提升的机会。她们时刻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一次考试失利都可能引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这种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使得母亲们很难放松心态,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 。三是,中国社会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让母亲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她们担心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无法拥有稳定的生活。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在加剧这种焦虑,各种 “牛娃” 的成功案例在网络上不断传播,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母亲们陷入 “别人家孩子” 的比较漩涡中,而无法自拔 。
这种焦虑,实则在为“面子”和“得失”买单。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没拿到小红花就觉得自家孩子不如人;朋友家孩子报了五个兴趣班,自己就慌着跟风,怕落下教育短板;孩子某次比赛失利,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教得不好”等等。这些纠结,本质上是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了向外人展示的成绩单,却忘了我们最该关心的,是孩子当下是不是开心、有没有在跌跌撞撞中学会成长。就像孩子刚学走路时,没人会因为ta摔倒几次而焦虑,只会为ta每一次站稳、迈出一步而欢呼。然而一旦孩子长大,母亲反而容易被得与失困住:一次没考好就担心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学校;一次表演怯场就觉得孩子“没出息”。大多数母亲很难真正悟透:比起“考了多少分”“赢了多少比赛”,孩子能在失败时敢再试一次,在受挫时能愿意倾诉,在平凡的日子里能笑得灿烂,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健康成长才是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东西;孩子身心舒展、三观正、有爱人的能力,这份“健康”,比任何“面子”都珍贵。
我非常喜欢王朔这段话,他说“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没听说过获得快乐还让快乐源泉养老的这不是讹人么?她大可不必养我,我不好意思让她养我……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有点名气、挣点儿钱,然而被SB们知道吗?!”他话糙理不糙,比起一时的得失、外界的眼光,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成长,才是最该放在首位的事。这也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母亲保持长期的情绪稳定,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以“无条件地爱孩子”为宗旨——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承认孩子可能天生敏感、或许数学平平、偶尔会不听话,但这些都不影响孩子值得被全心爱护。就像欧美家长所言“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考了满分,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当母亲放下“必须让孩子成为优秀模板”的执念,不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再因一次失误就放大对未来的担忧,情绪自然会从紧绷转向平和。无条件地爱孩子,会让母亲更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只盯着“结果”。孩子考试失利时,不会先指责“怎么又没考好”,而是问“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孩子不想上兴趣班时,不会强迫“这都是为你好”,而是倾听“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当育儿的重心从“改造孩子”变成“陪伴孩子”,母亲就不会被外在的标准裹挟,情绪的稳定性也会随之提升。当然,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既能让孩子在爱中获得安全感,也能让母亲在育儿中找到松弛感——当母亲确定“无论孩子怎样,我都爱ta”,那些关于“输赢”“成败”的焦虑,就会彻底远离。
在中国,做母亲实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无条件地爱孩子,正是这场修行里最珍贵的“修行成果”。这份无条件的爱里,没有“如果”“要是”,没有“你做到优秀我才爱你”,只有“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这不仅让孩子在安全感里长成舒展的模样,更会让母亲自己变得柔软又强大。作为母亲,能坦然地接纳不完美的孩子,本质上也就学会了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来源:凌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