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科技创业者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好久没吃了,结果今天一吃,发现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希望尽早立法强制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条微博迅速引爆全网,24小时内转发评论数超10万次。
一条微博引发的餐饮业信任地震,揭露了工业化餐饮时代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定义权的巨大鸿沟。
2025年9月10日,科技创业者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好久没吃了,结果今天一吃,发现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希望尽早立法强制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条微博迅速引爆全网,24小时内转发评论数超10万次。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当即强硬回应:“我们百分之百的现制菜,一定要起诉罗永浩。”并称罗永浩的行为“已经跨出了一个正常消费者的行为”。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餐饮行业标准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全民大讨论就此拉开帷幕。
争议焦点:法律定义与公众认知的错位
根据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工业化加工、不添加防腐剂、需要加热或熟制后食用。
该文件同时规定:连锁企业的中央厨房制作出来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的范围。西贝采用的是中央厨房模式,食材在中央厨房处理好后配送到门店,门店再进行最后加工。按照这一标准,西贝确实可能不属于“预制菜”。
但需要指出的是,该《通知》本身并不属于法律标准,也不是国家标准。目前,针对预制菜尚未出台具有强制效力的国家标准。而国家标准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该通知在性质上仅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若其内容与国家标准存在冲突,应以国家标准为准。但是,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法律效力相对有限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西贝主张“罗永浩所称的‘几乎全是预制菜’缺乏充分事实依据”,“对西贝的品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公众对此并不买账。媒体探访西贝后厨发现:羊腿生产日期是去年9月19日,甚至还有保质期达18个月的冷冻鲈鱼、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消费者质疑:使用冷冻数月甚至一年的食材,即使法律上不属于“预制菜”,也与消费者理解的“现做”相去甚远。
危机公关的多次失误
西贝在此次事件中的危机公关被广泛认为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失败案例。
9月12日,西贝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反而加剧了危机。该文有多处公关失误:一是强调“奋斗史”而非食品安全,被批“只感动股东和董事会、不感动任何其他人”;二是披露消费者具体消费记录,涉嫌侵犯隐私;三是使用“绝不姑息”等语言,被指威胁消费者。
最致命的是,西贝宣布“向全社会开放西贝的后厨参观”。这一决策导致媒体直播中直接曝光了后厨使用冷冻食材的画面:厨师一边拿出冷冻数月的羊排,一边声称“新鲜现烤”,网友纷纷表示“难崩”,这一场面成为事件转折点。
咨询公司的负面作用
西贝多年合作的咨询公司华与华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根据潇湘晨报报道,华与华此前公开表示“为西贝服务了十年,拿到六千多万的咨询费”。事件发生后,华与华发文称西贝遭遇“网络黑社会的网暴”,老板选择硬刚是给“习惯于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的好人做个示范”。
这一表述极其不当,将消费者合理质疑污名化为“网络黑社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华与华作为专业咨询公司,本应建议客户缓和矛盾、增强透明度,反而鼓励对抗策略,最终加剧了西贝的品牌危机。
天眼查App显示,华与华成立于2004年,主要经营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等业务。华杉是华与华的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53%的股份,华杉的弟弟华楠持股47%。官网显示,华与华服务的客户中除了西贝,还有蜜雪冰城(02097.HK),海底捞(06862.HK)、得到、晨光文具、汉庭酒店、洽洽瓜子和绝味鸭脖等众多品牌。
信任崩塌的根本原因
西贝遭遇如此大规模的负面评价,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信任的崩塌。
西贝人均消费近百元,主打高品质餐饮形象,特别是吸引了众多带孩子的家庭。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是基于对“现做现炒”和高质量食材的期待。当发现食材冷冻时间长、使用转基因大豆油(后调整为非转基因)时,被欺骗感油然而生。
事实上,公众并非完全反对预制菜。麦当劳、肯德基是预知菜,这么多年来,消费者也没啥意见。图的就是快和经济。日本萨利亚餐厅也基本是预制菜,但一直是排队大户,因为“人均三十就能让你吃上西餐”。问题核心在于:消费者拒绝以现做菜的价格支付预制菜的成本,更拒绝被蒙在鼓里。
9月20日,罗永浩微博发文称,“用预制菜给消费者知情权,其实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复杂,行业里早就有一些基本定义了,以这个做基础细化一下就可以。对我个人来说,如果是在超市或平价快餐厅,这个表里所有的级别我都能接受;如果是在正式一点的餐厅,我能接受全部的I级,大部分的II级,少部分的III级,IV级完全不能接受。”
预制菜时代的透明化之路
此次事件最终推动了行业的透明化进程。事件发生后,新华社发文强调“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国家卫健委也突然释放消息,向全社会公开征求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意见。
西贝在舆论压力下最终做出改变:承诺“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儿童餐的牛肉酱、牛肉饼、鳕鱼条全部调整为门店现做”。贾国龙在行业群里道歉,表示“之前的应对方式不对”。
但这场风波所揭示的课题远未结束。它映照出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矛盾:当法律定义与公众认知产生显著错位时,企业是选择死守合规底线,还是主动弥合认知鸿沟?
此次争议之所以迅速升级,正是因为西贝选择了前者,试图用一纸行政通知教育市场,却忽视了建立信任的核心要素——知情与选择。这也为所有餐饮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消费者权利意识高度觉醒的时代,合规只是经营的底线,而真正的品牌护城河,始终建立在透明与诚信之上。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预制菜作为餐饮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其发展之路需要的不仅是标准与规模,更需要与消费者建立新的契约:企业通过预制技术提升效率、稳定品质,而消费者则有权知道吃进嘴里的是什么、为何值得付费。只有当行业真正尊重这份契约,预制菜才能从风口走向长青,从争议走向共识。
西贝的故事或许暂告段落,但它所引发的思考仍将继续回荡:未来的餐饮市场,不会为“糊弄学”留下空间,唯有真诚透明者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文 / 知顿 北溟)
来源:知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