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世纪迈向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的可能变化:关于阿里安《对阿兰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6 02:07 1

摘要:在全军的最前面应部署骑马侦察兵,分为两队,各由自己的指挥官领导。接下来应是佩特拉的弓骑手,也分为两队,由他们的十夫长指挥。接着是来自奥里亚尼骑兵翼团的士兵。与他们并列的是雷蒂亚第四大队的士兵,由科林斯人达夫尼(Daphne)指挥。紧挨着他们的是殖民地骑兵翼团的

第一部分:《对阿兰人的军阵》中文全文

在全军的最前面应部署骑马侦察兵,分为两队,各由自己的指挥官领导。接下来应是佩特拉的弓骑手,也分为两队,由他们的十夫长指挥。接着是来自奥里亚尼骑兵翼团的士兵。与他们并列的是雷蒂亚第四大队的士兵,由科林斯人达夫尼(Daphne)指挥。紧挨着他们的是殖民地骑兵翼团的士兵,与他们并列的是伊图拉亚人和昔兰尼加人,然后是雷蒂亚第一大队的士兵。德米特里乌斯应指挥所有这些部队。接下来应是日耳曼骑兵,也分为两队,由营地百夫长指挥。随后应是步兵,他们手持军旗,排在前面的是意大利人和在场的昔兰尼加人。指挥意大利人的普尔赫尔(Pulcher)应指挥所有这些人。接下来应是博斯普鲁斯步兵,由他们的指挥官拉姆普罗克勒斯(Lamprocles)指挥,然后是努米底亚人,由他们的指挥官维鲁斯指挥。他们应以四人一排的队形列阵。附属于他们的弓箭手应排在这个队列的最前面。他们自己的骑兵应保护行军纵队的两翼。接下来应是(军团长的)骑兵护卫,然后是军团骑兵,接着是弩炮。接下来应是第十五军团(阿波利纳里斯,Apollinaris)的军旗,由军团指挥官瓦伦斯、副指挥官、被派往远征的护军官以及首席大队的百夫长围绕。在步兵军旗前面应排列着长矛兵;步兵应以四人一排的队形行进。在第十五军团之后,应放置第十二雷鸣军团的军旗,周围是护军官和百夫长;这个方阵(军团)也应以四人一排的队形行进。

在重步兵之后应排列盟军,来自小亚美尼亚和特拉布宗的重步兵,以及来自科尔奇斯和里济翁的长矛兵。在他们之后应排列[阿普利亚人,Apulian]的步兵。[阿普利亚人]的指挥官塞昆丁努斯(Secundius)应指挥盟军。接下来应是辎重队。达契亚骑兵翼团及其长官应作为后卫。为此目的任命的百夫长应保持步兵两翼的秩序;为了提供保护,高卢骑兵翼团应沿着两翼单列骑行,还有意大利骑兵。他们的指挥官应在两翼巡逻。全军的指挥官,色诺芬(即阿里安)通常应在步兵军旗之前就位,但也应巡视整个军队;他应确保他们按照队形行进,整顿那些陷入混乱的部队,并表扬那些保持良好队形的部队。这就是行军队形。

当军队到达指定地点后,所有骑兵通过圆形机动形成方阵;应派遣侦察兵前往高地观察敌情。随后,在信号的指挥下,士兵们将默默地准备武器,并在准备完毕后各就各位。战斗队形应如下安排。辅助步兵的两翼应占据高地,因为在这种地形下,这是他们的队形。在右翼,瓦萨克斯(Vasakes)和阿尔贝洛斯(Arbelos)指挥的亚美尼亚人应占据该翼的最高点,因为他们都是弓箭手。意大利大队的士兵应排列在他们前面,他们将全部由指挥意大利大队的普尔赫尔指挥。瓦萨克斯、阿尔贝洛斯及其骑兵和步兵应作为他的支援力量。

来自小亚美尼亚的盟军、特拉布宗的轻装部队以及里济翁的长矛兵应排列在左翼,并占据该翼的最高点。两百名[阿普利亚人]应排列在他们前面,一百名昔兰尼加人也应如此,以便他们作为重装士兵能够保护长矛兵,后者可以从高地越过他们头顶射击。第十五军团的重步兵应占据右侧中央区域,超过整个区域中点的部分,因为这些部队数量最多。第十二军团的步兵应占据左侧剩余区域,直至左翼的最外侧。步兵应以八排纵深、紧密排列的队形列阵。前四排应由长矛兵(kontoi)组成,他们的长矛末端是细长的铁尖。第一排的士兵应手持长矛待命,以便当敌人靠近时,他们可以特别将长矛的铁尖刺向马匹的胸部。第二(?)、第三和第四排的士兵应将长矛向前伸出,以刺伤马匹并杀死骑手。当长矛刺入厚重的盔甲时,由于金属的柔软性,它会弯曲,使骑手失去战斗力。他们后面的其余排应由长矛兵(longchai,拉丁语为lancea,类似于标枪)组成。在他们后面应是第九排,由来自努米底亚人、昔兰尼加人、博斯普鲁斯人和伊图拉亚人的步弓手组成。弩炮应部署在两翼,以便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向进攻的敌人发射弩箭,并部署在整个步兵队形的后方。

所有以小型编队和翼团列阵的骑兵,共八个单位,应部署在步兵的两翼,步兵和弓箭手在他们前面作为防御屏障,每个翼有两个中队,而在步兵队形的中间,六个小型编队[---]这些部队中的弓骑手应靠近步兵队形部署,以便从其上方射击。长矛兵(kontoi)、长矛兵(longchai)、匕首兵和战斧兵应守护两翼,并等待信号。骑兵护卫应围绕色诺芬本人(即阿里安)部署,还有来自步兵方阵的多达两百名卫兵,以及分配给骑兵护卫的百夫长、卫队指挥官和骑兵护卫的十夫长。他们应围绕他[----]一百名轻装长矛兵,以便他在巡视整个队形时,如果发现任何不足之处,应记录下来并加以纠正。第十五军团的指挥官瓦伦斯应指挥整个右翼及其骑兵。第十二军团的护军官应指挥左翼。

当部队这样排列后,直到敌人进入武器射程范围内,应保持沉默。当敌人进入射程时,所有人都应发出巨大的、凶猛的战吼;弩炮应发射弩箭和石块,弓箭手应射箭,长矛兵(longchai)应投掷长矛,无论是轻装部队还是持盾的部队都应如此。盟军在高地上应向敌人投掷石块;应从所有方向进行密集的火力攻击,以扰乱马匹并摧毁敌人的骑兵。由于我们发射的弹药数量惊人,我们或许可以期望进攻的西徐亚人(即阿兰人)不会离我们的步兵队形太近。但如果他们真的靠近了,那么前三排应将盾牌紧密相连,并肩站立,以尽可能密集的队形、最紧密的方式,用尽全力抵御冲锋。第四排[应举起他们的长矛,以便他们可以杀死任何敌方骑手,但不要直直地举起来,以免长矛兵(longchai)用他们的长矛投掷过高],而第一排应不断地用长矛刺伤和戳刺马匹及其骑手。当敌人被击退时,如果出现明显的溃败,步兵队形应打开,骑兵应向前推进,但不是全部小型编队,只有其中一半。这个队形的先锋应由那些首先推进的人组成。另一半应跟随那些首先推进的人,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而不是全力以赴地追击,以便如果溃败完全形成,第一次追击可以由仍然精力充沛的骑兵进行,如果敌人突然反击,他们可以在敌人转身时攻击他们。与此同时,亚美尼亚弓箭手应向前推进并射击,以防止撤退的部队转身,轻装长矛兵应跑步攻击。步兵队形不应停留在原地,而应以比步行更快的速度前进,以便如果遇到敌人的更强抵抗,它可以在骑兵前面再次提供保护屏障。

如果敌人在第一次攻击中就被击溃,这就是应该发生的情况。但如果敌人转向并试图包围我们的两翼,我们轻装弓箭手的两翼应将他们的位置延伸到更高地上。我不认为敌人会注意到我们的两翼因这种延伸而变得薄弱,从而强行突破它们并打乱步兵。但如果敌人真的突破了一翼或两翼,他们的骑兵绝对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出侧翼,他们的长矛会与我们呈直角。然后我们的骑兵应以剑和战斧攻击他们,而不是用远程攻击。西徐亚人(阿兰人)没有保护,他们的马匹也没有保护(文本在此中断)......”

阿里安的《对阿兰人的军阵》是他担任卡帕多西亚总督期间,为抵御大约公元135年入侵的阿兰人(居住在高加索山脉北部的游牧民族)所作的军事部署和战术准备的记录。有趣的是,他自称为色诺芬,这位著名的希腊指挥官。由于阿普洛尼人(在卡帕多西亚并不以军事单位而闻名)在原文中被称为阿普洛尼人(Aplanoi),因此在翻译中用“阿普利亚人”(来自其他资料)来替换。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一份由指挥官撰写的关于罗马行军序列的详细记录。

第二部分:讨论

计划中似乎只准备了一个由两个部分构成的8列纵深的中军阵线,两翼则由辅助军和盟军步兵骑兵组成,他说前四排的军团士兵应使用kontoi建立坚实的盾墙,配合远程攻击的投射,可以“期待敌军具装骑兵不敢轻易靠近”,但如果阿兰人真的发起了冲锋,前三排军团士兵应组成紧密的防线,第四排士兵应举起长矛以攻击敌军,这种长矛的长度应当是比较长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前三排士兵并攻击阿兰骑兵,后四排军团士兵使用可投掷的lancea辅助战斗,第九排则是由盟军和辅助军组成的步弓手。

阿里安整个计划中似乎军阵都是偏向于防御性的,战场环境并没有详细说明,但似乎是选择将步兵阵线部署在了一个高地前方以及高地本身,主动冲锋只在击退敌人后发起主动的追击,追击任务由骑兵和掷矛步兵和步弓手担任,步兵阵线则紧随其后。计划中阿里安提到了随军的弩炮等器械,而阿兰人似乎全部都是具装骑兵和无甲骑兵。阿里安之所以选择偏向防御性质的军阵,可能是因为阿兰军队的高机动性,为了防止己方后援部队被偷袭,使用长矛组成紧密盾墙可能是因为敌军的兵种组成,虽然他的计划是偏向防御性质的,但他其实没有避免战斗,他的想法是使用长矛组成的紧密盾墙拦截敌军具装骑兵,以配合远程打击。

示意图,图中罗马士兵使用标枪迎敌,笔者并不太认同这种复原

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安的军阵似乎和希腊人的军阵有一定相似之处,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我在此以伊迪斯塔索维战役、格劳皮乌斯山战役、惠特灵大道战役和公元58年科尔布洛的亚美尼亚战役为例,这3场战役的部署和阿里安有一定差别,前两场战役都是辅助军组成阵线在前方,军团在后,骑兵位于两翼。

伊迪斯塔索维战役发生在一片树林前的平原,这场战役中远程部队的部署其实有两个部分,第一个远程部队位于第一列辅助军阵线背后,第二个远程部队则位于最后方作为后卫部队,其实这里塔西陀的描述有个细节,前述部分都是行军阵线,抵达战场后则是“阵型的安排使得他们可以迅速转化成战斗队形”,但我们没有更多的描述了。

惠特灵大道战役的罗马军队“分成三个部分以便在多个方向同时作战,并让每个部分保持紧密的队形,以增加难以被突破的难度。”后续战斗中狄奥也提及罗马人以紧密的阵线迎战不列颠人的战车。

比较靠近阿里安时代的格劳皮乌斯战役则是两层军阵,第一层是辅助军组成的中军,骑兵位于两翼,军团部署在靠近工事的后方,这场战斗中军团并没有多少参与,战场位于山丘之前,战斗的环境并不狭窄,塔西陀所言狭窄是针对敌军步兵使用的武器(只有剑刃锋利而剑尖钝的巨大长剑)而言,喀里多尼亚人军阵沿着山脚向上层层上升,但他们并没有发起主动的冲锋,第一次冲锋是四个巴塔维大队和两个通格里大队发起的,6个大队的冲锋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后续的辅助军则跟进了冲锋,值得一提的是,喀里多尼亚战车发起的冲锋并没能突破辅助军阵线,塔西陀说这是因为崎岖的地形和罗马军队紧密的队列,而且追击残敌时,塔西陀也提到了罗马追兵组成的紧密阵型。

最后是科尔布洛在亚美尼亚战争中和提里达特斯的帕提亚骑兵的对峙,战场位于丘陵与平原之间,科尔布洛左翼为第六军团,右翼为第三军团,中央则为从第十军团中选出的精兵,辎重已收拢至军阵内部,后方由一千骑兵防守,接到的命令是:若敌人逼近则抵抗,但若敌军败退则不得追击。两翼部署的是未骑乘的弓箭手及其余骑兵,左翼一直延伸至一列丘陵山脚下,以便在敌军突入时,能正面迎击并从侧翼包抄。科尔布洛的军阵部署实际上和阿里安的部署极为接近,在面对帕提亚人的进攻时,“提里达特斯却对罗马军队进行零散的攻击,他们总是和罗马军队保持在投枪投射不到的距离上,时而采取想要进攻,时而又采取假装害怕的姿态,指望用这种办法分散我们的队伍,然后再分别加以攻击。但罗马军队绝不轻率地散开自己的队伍。只是有一个骑兵部队的十夫长因为过于鲁莽地出击而死于乱箭之下。这件事使其余的罗马士兵更为坚定了服从命令的信心。当天色黑下来的时候,提里达特斯就撤退了。”这和阿里安在面对阿兰人时采取的策略十分相似,我们或许可以认为罗马人拥有一套在面对拥有强大骑兵的对手时会使用的部署和策略。

从上述战例中可以发现对抗骑兵的紧密盾墙和作战部署一世纪就已经被使用了,阿里安军阵中的紧密盾墙本身并不稀奇,他的新意在于使用了较长的长矛组成8列纵深的紧密方阵,这是否说明这个军阵只是阿里安基于阿兰人军队组成做出的战术调整而不是罗马军阵的实际变化呢?或许不可以。

我们其实非常缺乏二世纪军队的实战案例,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二世纪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罗马军队经历了图拉真的帕提亚战争,帕提亚军队中有大量的轻骑兵和具装骑兵,这与上述三场列举的战役中的敌人不同,而阿兰军队则与之类似,我们可以推测在面对和阿兰人战术和装备类似的帕提亚骑兵,罗马人可以选择阿里安描述的军阵以更好地应付骑兵,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二世纪到三世纪的罗马作家狄奥对龟甲阵的描述,

[30] 龟甲阵及其形成方式值得解释一番。行李牲畜、轻装部队和骑兵被安排在军队的中心。使用长方形、中空、有槽的盾牌的步兵排列在边缘,形成一个矩形;他们面朝外,矛尖向外伸出,将其他人围在中间。其他使用平盾的步兵则在中心组成一个紧密的群体,并将盾牌举过头顶,覆盖自己和其他所有人,使得在整个方阵的每个部分,除了盾牌什么都看不见,而且由于队形的密集,所有人都得到了对投射物的掩护。这种结构非常坚固,以至于人们可以在上面行走,当他们进入狭窄的低洼通道时,甚至马匹和车辆都可以从上面通过。这就是这种阵型的构造方式,这也解释了它为何被称为“龟甲阵”——既因为它的坚固,也因为它提供的出色掩护。他们以两种方式使用这种阵型:一种是接近某个堡垒进行攻击,有时甚至能让士兵爬上城墙;另一种是在被弓箭手包围时,所有人一起弯下身子,甚至马匹也被训练成跪下和躺下,从而让敌人误以为他们已经筋疲力尽;然后,当敌人靠近时,他们突然起身,给敌人带来极大的惊恐。

可以注意到,狄奥描述了士兵使用刺矛对外,这似乎和阿里安中军士兵的用法类似。

第三部分:结论

根据上述的讨论,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自二世纪初开始,罗马军队开始使用了一种8列纵深的紧密方阵,士兵使用长矛迎敌,而这种方阵的队形似乎可以从一世纪的战例中找到影子,但比一世纪的军阵纵深更深。可能有人会认为阿里安这份文献只是一种停留在纸面上的计划,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在面对诸如帕提亚和萨尔马提亚人这类拥有强大骑兵的敌人时,罗马军队采用更合适的军阵是完全合理的,而且,阿里安作为罗马军事作家和将领,他采用这种军阵也说明了当时的将领在面对拥有强大骑兵的敌人时可能会采用这种军阵,采用方阵也并不意味着罗马士兵不使用刀剑砍杀了。

本文是笔者与朋友的讨论而成。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