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政区划演变:降水量和独特的地形决定了山西省的轮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6 09:29 1

摘要:山西人每年平均要吃15斤的醋,可谓是无醋不欢。而山西酿醋的主要原材料是高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高粱在山西十分高产。山西人不仅爱吃醋,更爱喝小米粥,闻名全国的山西小米学名叫做“粟”。高粱和粟是山西绕不开的杂粮,它们最北可种植到大同一带,再往北的蒙古高原就很

楔子

山西人每年平均要吃15斤的醋,可谓是无醋不欢。而山西酿醋的主要原材料是高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高粱在山西十分高产。山西人不仅爱吃醋,更爱喝小米粥,闻名全国的山西小米学名叫做“粟”。高粱和粟是山西绕不开的杂粮,它们最北可种植到大同一带,再往北的蒙古高原就很难自然存活了。

为什么越过大同就不行了呢,这就跟我国一条极为重要的400毫米等降水线有关系了,这条线以北降水骤减,而且还要时常面临西伯利亚寒风的催凌,农作物很难生存。因此,这条线划分了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界限,同时也划定了山西省北部的大致轮廓,加之母亲河及太行山的环绕下,也就造就了至明朝以后相对稳定的山西省省域。

400毫米等降水线

先秦: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在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处于“母亲河”大拐弯处,同时也是与河南省、陕西省的交界界线。这里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尧、舜、禹以及夏朝都曾在此建都,魏国曾经的国都安邑也在此境内。在大禹划分九州时,山西划入了“冀州”,此地分散着诸多方国部落。

九州

西周灭商后,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幼弟虞受封唐国,他的母亲是姜子牙的女儿。当时的唐国位于汾河中下游,这里东有巍峨的太行山山脉,西、南面有黄河天险,加之汾河贯穿而过,土壤肥沃,是农耕文明极为理想的地势,由此可见周成王对幼弟的偏爱。

唐国

唐国传到第二代时,迁居到晋水旁,因此改国号“晋”,是为晋侯燮(xie)。晋国前后传国600多年,直到“三家分晋”后的晋静公被废为止。晋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可谓是不可撼动的霸主,鼎盛时期真正做到了“万乘之国”,哪怕是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也是位列战国七雄,“晋”也成为了山西省的简称。只可惜称霸后的晋文公忽视了卿大夫的野心,此后晋国国君的影响力逐渐削弱,甚至沦为傀儡,最终走向三家分晋的地步,假如晋国没有分裂,秦国一统天下的愿望恐怕要困难的多。

晋国崛起除了独特的地形条件,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的种植作物是别国所比拟不了的,粟在行军打仗中易于存储,减轻了古代落后的后勤供给;小米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操作,加之种植广泛使得晋国有足够的军粮支持作战,晋国也就形成了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秦汉至隋朝:设郡县、政权更迭频繁

随着韩赵魏三国被秦国攻灭后,山西分设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云中6郡。到了西汉又改为并州、幽州、司隶州,并州占了大部。在汉武帝攻击匈奴的时期,雁门、代郡也成为了汉军向北出发的基地。

东汉时期,鲜卑、匈奴开始渡过黄河内迁至山西中部、北部地区,出现多民族聚集区。

匈奴内迁

西晋末年,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匈奴人刘渊趁乱起兵在左国城(今属吕梁)建都,史称“汉赵政权”。之后迁都平阳(今属临汾),汉赵的成立是“五胡十六国”的开端,中原地区陷入一百年的大混战,人口锐减,山西先后划入刘曜的前赵、石勒的后赵、慕容皝的前燕、苻坚的前秦、赫连勃勃的夏国、拓跋珪的北魏领地。其中平阳(今属临汾)、长子(今属长治、平城(今大同)都曾做过国都,晋阳(今太原)更是重要的陪都。

五胡十六国

这一混乱局面在公元439年终于结束了,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焘在祖孙三代的努力下,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打服柔然、吐谷浑、高车国,中国北方地区再次统一了起来,当时的国都在平城(大同)。此后,北魏为了展示自己的雄心抱负在大同附近修建了云冈石窟。

北魏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为了抗衡旧贵族势力,更方便管辖中原地区推行汉化,将国都从平城迁至洛阳。迁都后的山西大部划分为五个州(并州、肆州、恒州、朔州、汾州),山西南部地区划入司州属于中央直属区域。

北魏时期的山西

北魏迁都仅40年后,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分裂。公元530年,权臣尔朱荣逼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孝文帝时期改拓跋姓氏为元)加封他九锡,忍无可忍的元子攸诱杀了尔朱荣,不久元子攸被尔朱家族所杀,北魏上层大为动荡。在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后,宇文泰急忙立元修为西魏皇帝,北魏正式分裂。此后高欢的次子高洋建立北齐,宇文泰的三子宇文觉建立北周。

北魏分裂

当时的山西大部归入东魏,西南的运城大部归入西魏。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取代北周,改国号“隋”。八年后攻灭南陈,分裂了300多年的华夏大地再次得以统一。统一后的隋朝将全国划分为190个郡,其中14个郡的治所设置在山西。

隋朝

唐朝:“龙兴之地”河东道

在隋末群雄并起的时代,唐国公李渊从晋阳起兵,经过李世民和诸多名将的南征北伐下,建立起了大唐王朝。山西也被唐高祖李渊认为是他的“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北都”、“北京”。

唐太宗贞观元年,在山西大地设置河东道,下辖18个州府,治所在河中(今运城永济县)。所辖区域和现在的山西省比较接近,多出了黄河以南的虢州及北部的云州蔚州部分地区,少了芮城和平陆。其中南部辖区的虢州阻断了都畿道与京畿道的联系。

河东道

隋唐时期,山西名人众多,除了李渊父子建立的李唐王朝,还有“女皇”武则天、宰相狄仁杰、裴行检、尉迟恭、薛仁贵,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等等。

宋元时期:河东路到中书省

唐朝末年,华夏大地再次陷入混乱局面。山西前后成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北汉的割据土地。在北宋建国后的19年,宋太宗赵匡义御驾亲征围攻太原,北汉政权被迫投降才宣告混乱局面结束。宋太宗认为晋阳过于重要,竟以与国都开封星宿不合的荒诞理由火烧晋阳城,城中老幼死伤无数。

宋灭北汉

宋真宗年间在山西设置河东路,除北部云州(大同)、朔州为辽地外,其余山西大部都划入了河东路。

河东路

金灭北宋后,将原来山西的河东路改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北路治所在太原,南路治所在临汾。

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公元1264年,忽必烈推行开始行省制度,山西归中书省直辖,同时下设大同路、冀宁路、晋宁路。

元朝中书省

明清时期:山西北部省域划线逐渐稳定

明朝在驱逐北元势力后,为了防御北元和后来分裂出来的鞑靼、瓦剌的入侵,在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边疆上开始修筑长城,由于大同重镇的地理位置,明朝不仅在这里修筑了外长城,更是在雁北地区又修筑了一道内长城。

明长城的修筑在抵御北方强敌入侵的同时,也奠定了山西省北部的省域,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南界线的区域也就成为了现在的山西省。从明朝的行政区划来看,和现在大抵相同。

明代山西

明初,朱元璋将晋王、代王先后分封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他们又称“塞王”,对边境地区起到拱卫作用,但是在后期成为了明朝人民的巨大负担。

清朝时期,在明代山西省域的基础上,将河套地区的归绥六厅划入山西,“八旗察哈尔”的一部分也并入了山西。山西的北部省域越过长城。

清代山西

清朝在山西设置了九府(太原、平阳、潞安、汾州、大同、朔平、宁武、泽州、蒲州)

十个直隶州(辽州、沁州、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解州、绛州、吉州、隰州)

六个散州。

民国至建国后

民国初年,山西被简单粗暴的划分为了河东道、冀宁道、雁门道,跟元代划分的思路相似。

民国初期

后来山西省经历过阎锡山的军阀统治、八年浴血抗战(八路军主战场)、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之初,山西省北部部分地区短暂划入察哈尔省,在1952年11月15日撤销察哈尔省后,山西的省域划定。

下辖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省会太原。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