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薄雾笼罩山谷,83岁的隐士缓步走出茅棚。他已在山中居住了三十多个春秋,每日清扫青苔覆盖的石阶,闲倚白石静观云起云落。
在喧嚣世界里,真正的修行藏在这三重宁静中
在西安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至今仍有五千多位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与千年前相似的生活。
清晨,薄雾笼罩山谷,83岁的隐士缓步走出茅棚。他已在山中居住了三十多个春秋,每日清扫青苔覆盖的石阶,闲倚白石静观云起云落。
风吹老窗树,日晒岩间云,时光在这里仿佛凝固成齐己笔下“自扫青苔室,闲欹白石看”的诗境。
这些隐士中,有像明居士这样结庐十年的现代隐者,在溪流边种牡丹、植桃树,过着“杨过与小龙女”般的山居生活;也有为逃避现实匆匆入山,又狼狈离开的都市人。
真伪隐士在此交织,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当代修行图景。
终南山的隐逸传统源远流长。从西周姜子牙磻溪垂钓,到汉初“商山四皓”;从张良功成身退紫柏山辟谷,到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这座山脉见证了无数修行者的足迹。
唐代诗人王维辞官归隐终南时,留下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千古绝唱,道尽山色空灵与隐者超然。
当代终南山的隐士群体却异常复杂。据山中老修行者估计,如今的终南山隐士中,仅约两成是真正修行的人。其余六成是“假隐士”,剩下两成则是逃避现实的都市人。
“现在终南山很冷,更重要的是‘山民’里存在一些坏人。”一位下山的隐士这样告诫道。他口中的“山民”,是隐士圈内彼此认可的称呼。
这些“假隐士”中,有人利用游客对隐士文化的好奇心,自称“大师”行骗。2017年,西安市民钱女士上山寻找高人化解不顺,遇到一位“范道长”。
此人带她远赴新疆买雪莲“调理身体”,又以破解“财劫”为由骗走40余万元后消失。
更有人在山中开设“隐士培训班”,招揽学员收取费用,周边商店随之林立。原本清修之地竟逐渐演变成热闹的“度假风景区”,令人扼腕。
在纷乱表象之下,真正的隐士们依然坚守着修行本真。通过与多位老修行者深谈,终南山的静修智慧逐渐清晰——真正的“得道境界”,体现在三处关键的“静”上。
一静:环境之静,不择地而安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句道家箴言点破了环境与心境的关系。
真正的隐士并非一定要躲进深山。西安市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指出:隐逸的关键在于心态而非地点。
83岁的茅棚隐士对此深有体会。他居住的茅棚简朴至极,却能静观四季轮回。春日牡丹盛开,夏有莲花映池,秋采山间野果,冬赏雪压青松。
环境之静不在于绝对无声,而在于能安于所处之境。
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正是这种随地而安的境界。
当年他虽在长安为官,却能在南蓝田山麓的别墅中保持心灵净土,身处庙堂而心在山林。
二静:生活之静,不为物役
真正的隐士生活朴素得令人惊讶。他们穿着粗布麻衣,吃着粗茶淡饭,住在简陋茅屋甚至岩洞中。
白天采摘野菜,山径漫步;傍晚或闭目冥想,或挥毫书画,将日常感悟化作文字。
一位隐士道出真谛:“生活就是红草园,红草园就是生活。艺术就源自这自然而然的生活。”
终南山下的红草园主人江文湛,花了十余年时间依山建园,修路避让树木,建房顺随山势,小心翼翼守护自然野趣。
这种简朴并非贫困,而是主动选择不被物质奴役的自由。当同龄人在都市中为名利奔忙时,年轻的隐士们却过上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质朴生活,体验着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智慧。
三静:心境之静,不为境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诗句揭示了隐逸的核心——心境的超脱才是真正的安静。
六祖慧能更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点破心灵宁静的真谛。
在终南山修行近20年的本如法师体悟深刻:“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在这里修道易成。”这种气场本质是千百年来修行者共同营造的心灵磁场。
一位住山十年的隐士分享他的体验:“初期叫占有,中期叫放手,终期叫绝情无爱。”
当被问及是否达到“杨过与小龙女”的境界时,他淡然表示自己已达到更高层次——从执著到放下的心灵宁静。
随着当地政府加强违建整治和安全管理,一些隐士选择下山重返红尘。这看似被迫的转变,实则暗含修行真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之道,强调分寸把握的重要性。政府对终南山的管理,如同对修行的保护,过与不及皆失其真。
六祖慧能点醒世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一位广东信愿寺的居士道出中道智慧:“生活在红尘里,修行爱心,尊重他人,这是入世的修行;每隔一段时间回到寺院静修,清理心灵垃圾,是一种出世的修行。
入世与出世平行,能忍过、看破、拿起、放下。”
真正的静修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环境静的真谛是随遇而安——办公室窗前的一盆绿植,通勤路上的片刻独处,家中阳台的宁静角落,皆可成为“心远地自偏”的道场生活静的本质是化繁为简——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娱乐,享受一蔬一饭的本味,体会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境心境静的秘诀是当下觉悟——工作压力大时,闭目深呼吸三次;情绪波动时,静观内心起伏;每晚睡前十分钟静坐,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自我对话终南山高僧曾言:“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冲关不闭关。”真正的修行不在逃避,而在面对。
山下那位被骗40万的钱女士,若早懂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智慧,便不会外求虚幻的“大师”解厄。
晚年的王维历经安史之乱被迫出任伪职的屈辱后,写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悟。
这位半生仕途半隐居的诗人,最终在亦官亦隐中找到平衡,于纷扰朝堂中守住内心净土。
今日下山的隐士中,有人选择“中隐”之道——周间在城市工作,周末入山清修;有人实践“心隐”智慧,在闹市中辟出一方精神家园。
得道三静不在终南,而在你身:环境随遇而静,生活简朴而静,心境澄明而静。
当身上这三处静下来,自能在车马喧嚣的人境,找到一片“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心灵终南。
真正的隐士从不需要标榜身份,正如终南山中最老修行者茅棚门联所书:
“小五台非台台连台,终南山名山山外山”
——————END——————
温度/态度/深度/情怀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