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57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6 05:27 1

摘要: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讨论了秦汉帝国的崛起和内部困境,讲述了为了实现大一统王朝秦汉帝国的多种尝试,也探讨了法令、建筑等具备时代特色的元素,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来讨论一个小众的研究领域——农村社会。虽然史书对于农村特别是农民的描述局限于辛苦劳作、朴实愚钝以及被贪官污吏的

帝国的根基——农村社会

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讨论了秦汉帝国的崛起和内部困境,讲述了为了实现大一统王朝秦汉帝国的多种尝试,也探讨了法令、建筑等具备时代特色的元素,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来讨论一个小众的研究领域——农村社会。虽然史书对于农村特别是农民的描述局限于辛苦劳作、朴实愚钝以及被贪官污吏的恶意敲诈,但是很少有人在农村社会演变这方面有所研究,简单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虽然在秦汉时期,有9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就像上面说的很少有关于农民的史料记载。掌握文字和知识的社会精英们更喜欢描述五彩斑斓而又充满乐趣的城市生活或者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他们认为农村生活维系与土地之上,散发着粗鲁和野蛮的味道。然而战国时期文化传统中的先圣,汉代神话中农业发明人神农氏认为,所有人都应当靠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汉代早期哲学著作《淮南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一些研究学者以此信条来支持秦国的“耕战”国策,因为它的立国方针就是建立在对农耕家庭生产力的依靠以及抑制商人财富的增长之上,而且以基本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汉朝。对农耕的重视还被发展出一种极其稀有的“籍田礼”。即汉帝国皇帝手扶着犁,象征性的犁三下,以表示农耕时节的开始。然后高级官员们也轮流进行,用这种模仿动作来表明朝廷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后来发展到皇后也有类似的仪式,她模仿嫘祖进行纺织,象征着从事桑蚕生产。虽然上述两种仪式并非经常举行,但是帝国确实在寻求各种政策和仪式来保持一种由小农和自由农组成的农村社会。

在秦帝国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好几种重要的农业技术革新被引进,包括灌溉系统、施肥以及诸如畜拉犁等铁质农具的使用。其中有机肥至关重要,它提高了收成,根据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的记载有机肥能够变薄田为良田。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新技术的引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铁质犁头能够耕得更深,尤其是用两头牛拉犁的时候,陶砖有助于灌溉井的修建,但是汉帝国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历史文献中记载了那些先进技术仍然没有得到使用的地区以及那些官员们力图发展、鼓励新技术应用的地区。

在西汉初期,农民在田地里先用耙子把土块打碎,疏松土壤;然后用一个铁锹挖一个犁沟或者深渠(即圳畎),每两个圳畎之间有一个比较宽的垅;之后把粟(小米)、小麦或者大麦的种子播在垅上;之后当庄稼抽枝、立在圳畎之中时,除去多余的株茎,或者把它们薅得稀疏一些。这个圳畎也用于对农田的灌溉,水顺着圳畎可以直接渗透到庄稼的根部。在这个耕作体系中,除了最初的疏松土壤外,牛和犁很少被用到,所以大部分农民并没有农具。

汉武帝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大规模升级,赵国最早推行一种新的农业方式“代田法”。这种耕作方法庄稼地里的沟渠“圳畎”被加宽,种子播撒在圳畎的底部而不是传统的垅上。在每次锄草时,将垅上的土连同杂草一起锄进圳畎中,禾苗根系就可以培壅得很发达,夏天时可耐干旱。到了仲夏时节,垅上的土已经被削平,圳畎已经相当齐整。翌年,圳畎与垅的位置就颠倒过来,因故名之为“代田”,这样就可以某种程度上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施肥的需要或者抛荒。同时也避免了过去把种子播在垅上,结果被风刮走的情况,土地的水分也更容易得到保存。而耕牛的使用则使得以往相同的劳动力可以耕种更大规模的土地和良田。

但是这种新式生产方式的出现并没有很快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在都城附近,在那些通常由即将被国家遣散的邢徒们耕作的国有土地上,政府官员们投入了很大的资本,引入了这项生产力的改革。除此之外只有少数有钱使用两头牛和铁犁的农民可能使用它,虽然理论上一群穷苦的农民也可以通过集资的方式来购买耕牛和铁犁,但是因为所有权、饲养牲口成本以及维护农具责任等方面问题的存在,在现实中这种集资行为并不可行。因此,富裕农民或者地主在生产力方面就比那些贫穷的农民享有更大的优势。贫穷的农民还在使用木质工具手工操作,生产力和富农、地主的差距越来越大,有时无法避免地会遇到农业歉收的年份,他们几乎就挣扎在死亡线上。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