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利桑那州的“彩绘沙漠”,不只是网红打卡地那么简单。这片占地9.35万英亩的土地,藏着2亿年的地质故事——红色岩石、黑色火山玻璃、石化木材层层叠加,每一道色彩都是地球历史的“密码”。更神奇的是,这里曾是恐龙的家园,科学家不仅发现了完整的恐龙骨架,还找到了“类似
亚利桑那州的“彩绘沙漠”,不只是网红打卡地那么简单。这片占地9.35万英亩的土地,藏着2亿年的地质故事——红色岩石、黑色火山玻璃、石化木材层层叠加,每一道色彩都是地球历史的“密码”。更神奇的是,这里曾是恐龙的家园,科学家不仅发现了完整的恐龙骨架,还找到了“类似鳄鱼的植龙”“早期哺乳动物祖先”的化石。从“不是沙漠的沙漠”,到“夜晚能看到仙女座星系的观星胜地”,彩绘沙漠的每一面,都让人惊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片“活的地质教科书”,看看它如何“讲述”地球的远古往事。
彩绘沙漠不只是“网红背景板”。
除了游客常去的景点和熟悉的观景台,这片占地9.35万英亩的亚利桑那土地,还藏着“跨度2亿年的地质故事”——红色岩石、黑色火山玻璃、石化木材层层“绘制”出独特景观。
该地区每年降雨量约为12.7-22.9厘米,是“真正沙漠”的两倍。
因此,科学家将其归类为“半干旱劣地”——因“岩石松软”且“生长着盐肤木、摩门茶等零星沙漠植物”。
许多动物已“适应这片严酷却宜居的环境”:你可能看到“叉角羚在稀疏植被上吃草”,或“金雕在高空盘旋寻找猎物”。
西班牙探险家给它起了这个“误导性的名字”,因为“裸露的彩色岩石”让他们联想到“沙漠景观”。
很久以前,约2.37亿年前的“晚三叠世”,这里生长着“高大的南洋杉科针叶树(Araucarioxylon arizonicum)”,形成“湿润的热带森林”。
这些巨树高达61米,树荫下生长着“蕨类和苏铁”。
如今,你能在该地区各处看到“这些古树变成的石头”——木材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缓慢替换”,甚至“树木年轮、树皮纹理”等细节都得以保存。
有些“石化原木”体积庞大,直径超过1.8米。
粘土中的“不同矿物质”,造就了沙漠的著名色彩:铁元素让岩石呈“红色和粉色”,锰元素让岩石呈“紫色和蓝色”,砂岩和火山灰层则形成“如今看到的黄色和白色条纹”。
这些岩层都属于“钦利组(Chinle Formation)”,厚度约305米,形成于“该地区时而被浅海覆盖、时而为泥滩”的时期。
日出和日落时分,阳光“低角度照射岩石”,色彩会显得格外鲜艳。
科学家在岩层中发现了“腔骨龙(Coelophysis bauri)的完整骨架”——这种早期恐龙体长约3米,是敏捷的捕食者。
腔骨龙与“植龙”共享这片土地——植龙体长4.6-5.2米,外形类似现代鳄鱼,生活在水域附近。
研究人员仍在“不断发现新化石”,包括“类似哺乳动物的早期动物(三瘤齿兽)”,还发现了“保存下来的古代蕨类、苏铁等植物”。
这些发现“帮助科学家了解恐龙的进化过程,以及古代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
至少8000年前,人类就已在彩绘沙漠定居。
他们留下“记录自身故事的岩画”,有些“岩画和象形图面板”长度超过9.1米。
沙漠的“自然色彩”,还出现在“纳瓦霍人的传统编织品”和“霍皮人的陶器”中。
现代原住民艺术家“仍从这片景观的丰富色彩中汲取灵感”,让“当代艺术与古老传统”紧密相连。
7月至9月,“午后暴雨”会形成“临时瀑布”,从彩色悬崖上倾泻而下。
雨水还会“催开花朵”——沙漠金盏花、紫色紫菀等花卉,会“短暂覆盖通常裸露的地面”。
该地区“一天内温差可达27.8℃”:夏季白天温度能达40℃,冬季夜晚则能降至-6.7℃。
强风和极端温度“通过侵蚀作用,不断改变沙漠的形态”。
彩绘沙漠“远离最近的城市”,因此“具备绝佳的观星条件”。
无月之夜,你甚至“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仙女座星系”。
这里的天空“足够黑暗”,跻身“美国最佳观星地”之列。
英仙座、双子座等流星雨期间,“无数流星会划过漆黑的沙漠夜空”。
研究人员将“沙漠岩层”视为“跨度2亿年的历史书”,每一层都“藏着古代天气、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的线索”。
沙漠土壤中“含有能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独特细菌”,研究这些“顽强的微生物”,能帮助科学家“了解‘其他星球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历史悠久的“彩绘沙漠旅馆(Painted Desert Inn)”,展现了“人们如何利用当地材料建造房屋”。
旅馆墙壁厚0.6米,用“当地石材”建造;屋顶使用“称为‘vigas’的木梁”和“称为‘latillas’的小木桩”。
建造者“将门窗设在‘能自然降温’的位置”——这些“经过数百年沙漠生活总结的建造技巧”,至今仍“无需空调就能有效散热”。
“造型独特的岩层”会产生“能持续数秒的自然回声”。
风吹过“岩石中的雕刻通道”时,会“根据空气温度和湿度,发出不同声音”。
“分层的岩壁”,对“特定频率的声音”而言,就像“天然扬声器”。
音乐家“甚至创作了‘利用沙漠自然声音’的专属作品”。
在“裸露区域”,风“每年会侵蚀约0.3厘米厚的岩石表面”。
如今“极端天气”让这一“自然过程”加速,“岩石构造和古代遗址”都面临威胁。
人们正“努力保护不稳定的岩石构造”,并“控制‘俄罗斯蓟’等入侵植物”。
气候科学家预测,“未来更强的风暴”可能“比以往更快地改变沙漠的著名景观”。
学生和科学家“通过观察裸露岩层”,能“看到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完成的地质过程”——他们观察“侵蚀如何塑造土地”,以及“岩石如何随时间形成”。
在这里,人们“通过研究真实化石(包括保存下来的植物、动物,甚至‘冻结在石头中的古代雨滴’)”,学习“地球历史”。
这个“天然教室”,能让“复杂的地质学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