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个全国科普月让科学变得超好玩!中国科技馆把实验室里“高冷”的前沿科技,变成了能摸、能玩、还能互动的神奇展品。4D打印、软体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片里的想象,而是孩子们手里尖叫的“科学玩具”!这才是真正“活”的科普!一起看→
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中国科协之声特别策划推出“全国科普月”专题。
首个全国科普月让科学变得超好玩!中国科技馆把实验室里“高冷”的前沿科技,变成了能摸、能玩、还能互动的神奇展品。4D打印、软体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片里的想象,而是孩子们手里尖叫的“科学玩具”!这才是真正“活”的科普!一起看→
金秋九月,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中,中国科技馆“探创新”展区内,一台4D打印机被一群充满好奇的孩子团团围住。随着操作屏上“折纸模式”的启动,一个看似普通的平面磁性结构在磁场引导下自动折叠,变成了一只微型的“软体机器人”。
“这是‘毒液’吗?”一个孩子兴奋地举起刚打印好的模型问道。身旁的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笑着解释道:“这是我们实验室的4D打印技术,比科幻中的‘毒液’更接近现实,未来可以做人形机器人的‘关节’。”
公众与磁控仿水母软体机器人展品互动
这台充满科技感和互动性的4D打印机,是中国科技馆联合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同推出的“首台(套)”科普展品之一。从高校实验室的前沿科技成果,到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的科普装置,背后正是中国科技馆牵头搭建的“桥梁”,让科研成果更加通俗易懂,让科普成果惠及普通大众。
破解学术语言科普转化难题
2024年7月12日,中国科技馆与重庆大学共建的“科普创新实验室”在重庆大学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科普创新实验室”,旨在用创新形式做好全民科普。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强调,科普创新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学术报告的短期合作模式,能够将科研原型“原位”转化为适合公众及青少年理解的科普产品。“我们要打破‘科学家讲得深、大众听得懵’的壁垒,让科普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郭哲说。
同年9月,科技馆正式启动第一批科技成果科普转化征集活动,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征集展品创意。此次征集反响热烈,共收到64个科学家团队的申报。经过筛选,18件成果脱颖而出进入转化环节。
可真正动手时,大家意识到,科普产品研发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科研工作。不是简单展示“科学家做了什么”,而是更要思考“观众能体验到什么”。
中国科技馆工作人员赵焕谈到,科学家通常专注于科研本身,而策展人则需要先把科学原理“啃透”,再思考如何用公众语言进行表达。她至今记得对接重庆大学教授谢更新“月球生命罐”展品时的碰撞。最初,科学家提出的方案是一个“多媒体方形屏幕”,也就是一块播放视频的电视屏。但在科技馆策展团队看来,这远远不够。
经过多轮创意碰撞,团队最终决定将原有的“小罐”放大11倍,让观众能看到光怎么照进去、温度怎么调节、水怎么从水箱输送到生物舱。
这一设计的核心是“兼顾真实性与互动性”。为还原科研实物的准确性,团队向科学家索要了原始图纸,在实体模型前增设联动屏幕,展示“发射阶段”“生长阶段”等动态过程,公众可自主选择想了解的环节,实现“边玩边学”。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曹全梁的展品“磁控仿水母软体机器人”,则更直观地印证了“互动”的力量。这项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衍生成果,最初被设计成静态模型。在中国科技馆团队建议下,展品加了个小设计:让孩子转动手柄,就能看到小球在模拟强磁场作用下改变轨迹。
“现在周末去展厅,能看到一群孩子围着抢手柄,还有家长问‘能不能把这个搬进学校’。”曹全梁说。
让科学“可玩可感知”
科普转化的关键挑战,在于“视角差异”。科研工作者注重“还原科研场景的真实性”,而科普则需聚焦“公众体验的获得感”。
为了弥合这个差异,团队摸索出一套机制。先由中国科技馆工作人员以“公众视角”写讲解词初稿,再由科学家把关科学性,最终改成通俗又准确的表达。
例如对构齿轮展品,讲解词用“滚铁环”类比齿轮的“线面啮合结构”,用“毫米级精度追踪太阳”“太空运行30年”等具象描述,让公众快速理解“抗极端温差、耐磨损”的核心优势。
公众体验科普展品
中国科技馆工作人员魏蕾对接“可穿戴电子织物”展品时,她原本设计了三个互动功能:充电、显示和传感。但在与科学家深入沟通后才发现,传感的互动功能在科技馆环境中很难实现,它需要足够的汗液样本才能精确检测。
“我们不得不迭代好几次,最终只保留了充电和显示功能,”魏蕾说,“但我们也从中碰撞出了新的灵感,让观众输入数字,织物就能以发光的形式显示出来。这让观众不仅能看,还能玩,更能想象未来。”
公众体验可穿戴电子织物的无线充电功能
对于参与转化的科技企业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一位从事科普展品研发的企业代表坦言:“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国外引进创意,做一些集成创新。但这次,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源头有无限可能。”
在制作过程中,企业团队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科学、懂设计、懂教育。他们需要把科学家提供的CAD图纸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耐用的实体展品,还要保证它在展出期间能经受住成千上万次互动。
“我们是在做一个从0到1的机制探索,”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主任唐罡表示,“上游是科学家,中游是我们和设计师,下游是企业。只有三方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实现‘科研成果—科普创意—产品落地’的闭环。”
搭建“协同共赢”的纽带与舞台
“科普不比科研容易,有时候甚至更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于强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心声。中国科技馆搭建的机制,正在让科普从“科研的附属”变成“创新的催化剂”。
事实上,这样的机制正在显现价值。李振坤将4D打印、软体机器人的科研成果,不仅转化成了科普展品,还延伸出科普剧、研学课程,甚至联合科技企业推动产业化。“科普让我看到了科研成果的另一种价值,它能让更多人喜欢科学,也能为技术落地找到新路径。”
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技馆还将启动全国巡展计划。首批“首台(套)”展品,先在北京展出,再到重庆、海南等地巡展。
郭哲说:“中国科技馆不只是‘展览场所’,更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孵化器’,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企业的技术能力服务于科普,让科技馆成为连接‘科技’与‘大众’的纽带。”
公众深度体验展品
如今,中国科技馆的展厅里,每天都有观众来“打卡”。那些曾经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如今变成了孩子们争相操作的“科学玩具”、家长们驻足讨论的“科技窗口”。未来,随着更多科普展品的推出,科普的桥梁会更宽、更长,让更多人触摸到科技的温度,感受到创新的力量。
素材来源:中国科技馆
责编:高雅丽 邓涵文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