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为何展卷800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9:50 1

摘要:9月5日晚,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座无虚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迎来第800场演出。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只此青绿》一路“圈粉”,不仅在国内70余座城市热演,还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只此青绿》的成功绝非偶然,在文化“两创”方面

9月5日晚,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座无虚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迎来第800场演出。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只此青绿》一路“圈粉”,不仅在国内70余座城市热演,还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只此青绿》的成功绝非偶然,在文化“两创”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度探索,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回拈出一回新”

《只此青绿》持续演出4年800场,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主创团队找到了能够穿透时代的文化符号——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本身就是全民级的文化记忆,舞剧没有停留在“还原画作”,而是以“人”为纽带,构建了“展卷人—画家—青绿”的三重叙事:展卷人(现代故宫研究员)穿越时空,见证少年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艰辛与执着,最终“青绿”作为画作精神的化身,以肢体语言“复活”了山水的风骨,让观众从“看一幅画”变成“懂一段情”:既感受《千里江山图》的视觉震撼,更共情古人“以生命绘山河”的赤子之心,以及当代人“守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元代书法家溥光在题跋中说:“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指每一次打开都能看到新的东西。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至800场,不少观众“常看常新”,和溥光所云异曲同工。

看剧、赏画两桩雅事,《只此青绿》用“舞蹈诗剧”这一体裁进行了联结,即便在四年后的今天,依然独具特色。该剧编导韩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诗剧的概念不是舞蹈诗和舞剧的概念结合,而是与文学史同脉,借由诗性传递《千里江山图》中的留白,淡化情节、加强意向呈现,其中的人物皆因念而起、随心而动、有感而发。“如果你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或非常喜欢古诗词,可能会在脑海中不断跳出一些片段,可能会想起‘取之以山河以绘山河’,会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以往关于其他传统文化的爱好一下子契合、连贯起来。”

因此,观众不断刷新对《只此青绿》的观感,发现一种层层递进的美。“第一层是青绿设色之美,第二层是江河日月之美,第三层是王希孟创作时呕心沥血的艺术之美;往下一层,可能是工艺人的执着之美;再往下剖,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美。”韩真这样讲解。

舞蹈架起沟通之桥

800场演出开场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手山东文投集团共同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现场两百多名剧粉带来了沉浸式互动、艺术对话与匠心传承的独特体验。到场观众覆盖全年龄段,而年轻观众占据了大多数。演员现场演绎剧中经典舞蹈动作,观众抢答对应篇章,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线上直播的人气也在此刻飙升至高峰。这不禁让人感慨,舞剧这一小众艺术,伴随着《只此青绿》等现象级作品的推动普及,已发展成为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成为年轻人广泛参与、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消费内容。

如何把“众所周知”的古老文明诠释得更鲜活,揭开大众“不知其所以然”的一面,是生成爆款的关键。《只此青绿》在创作的许多方面都另辟蹊径。比如经典的“青绿腰”,其以宋代绘画中内敛的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动作,端庄雅致。伴随着春晚的巨量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国民文化记忆点。又比如该剧的情感升华处理,不仅要表现王希孟,还聚焦小人物,讴歌制绢人、执笔人、磨石人和淬墨人,赞美一代代劳动人民,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只此青绿》能让青年产生共鸣,也和年轻观众、演员以舞蹈为桥梁,实现相互奔赴有关。9月5日活动当天的互动环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演员、《只此青绿》主演张翰、孟庆旸、张峻赫、吴宇婷、刘沛然等与大家近距离交流。他们分享心境变化,讲述着幕后的趣事,台上台下发现了同在奋斗的彼此。

“一路走来确实不易,最令我感动的是有很多观众陪伴着《只此青绿》从0走到800,有的观众甚至看了我们一两百场演出。这些观众的支持,让我们在舞台上既有新鲜感,又有继续跳下去的动力。”王希孟的扮演者、青年舞蹈家张翰说。

深耕文化根脉,回应时代审美

另一个维度看《只此青绿》,这部代表中国舞蹈顶尖水平的作品,在传播推广方面堪称典范。尤其是在IP开发与商业合作领域,《只此青绿》推出了丰富文创产品,涵盖演出、电影、音乐、文创等产业生态,更是推出联名葡萄酒、数字藏品纪念票等,不仅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极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只此青绿》从一个舞台作品,转变为全民熟知的文化品牌,实现了艺术价值的延伸和艺术生命的拓展。

以《只此青绿》的成功为参照,山东在舞台文艺作品方面也可以实现更广泛的探索。如何立足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儒家经典故事、齐文化、民间传说等进行深度挖掘,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为文化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是一方面;怎样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在艺术形式上勇于突破,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吸引年轻观众群体,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平台让作品“活”起来、“火”起来,同样重要。进一步鼓励艺术家们跨界合作,持续与国内外知名剧院、艺术机构合作,推动山东优秀文化演出、展览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山东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等都是有效有益的探索路径。

6月5日,在蒲松龄诞辰385周年之际,山东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携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于淄博市淄川区的蒲松龄纪念馆,启动了大型原创音乐剧《聊斋》。这部音乐剧集结国内顶尖创作资源,组建了实力强劲的核心创作团队。主创团队将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融入当代视角,力求让古老故事与现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并将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全力营造出一个引人入胜、如梦似幻的“聊斋世界”。据悉,该剧计划于2026年1月中旬在北京首演。

“《只此青绿》只有一个,它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使用。我们不会制造出第二个《只此青绿》,会创造出第一个有趣的、有山东气质的音乐剧作品。”在该项目尚处初期阶段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就曾对记者透露。

音乐剧《聊斋》正是“青绿”探索的延续:不简单复制成功路径,而是深耕文化根脉,回应时代审美。未来,当更多“青绿”式的创新不断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多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光彩。(田可新)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