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茶座|蒙礼毕:让“名城+非遗+体验游”成为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0:30 1

摘要:近日,我有幸参与广南县政协组织的“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机制”专题调研。一路走访、一路思考,愈发觉得“名城+非遗+体验游”不仅是文旅融合的一抹亮色,更是激活传统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近日,我有幸参与广南县政协组织的“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机制”专题调研。一路走访、一路思考,愈发觉得“名城+非遗+体验游”不仅是文旅融合的一抹亮色,更是激活传统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当我们把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动与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一场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之旅便悄然开启。

多元实践,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非遗进校园,播种文化基因。广南县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不仅邀请传承人现场授课,还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让学生近距离体验壮族民歌、刺绣技艺、沙戏、手巾舞等传统文化。通过公益教学和主题创作,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早早播下文化的种子。


“非遗+”乡村文旅,振兴有新路。依托本地资源,广南推出非遗展演、研学旅行、文创产品开发等新业态,探索出一条非遗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


打造体验基地,文旅深度融合。在古城南街,洞经展演、非遗集市、沉浸式演出轮番上演,一个个具有广南特色的非遗品牌正逐步打响,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会客厅”。


定制非遗旅游路线,走“新”更走心。通过设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组织游客参与文化节、田野调查、文创设计,构建“课堂—田野—社会”立体化体验场域,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有机融合。


红色文化+非遗,创新思政教育。依托柯仲平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创拓印、沉浸式演出等体验,探索“大思政课”实践新模式,实现非遗、红色文化与地域发展的多元共生。

挑战仍存,创新与保护需并重

尽管探索初见成效,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避免“千城一面”,深挖地域特色。切忌简单复制他人模式,应结合广南独有的民间传说、民俗技艺,打造独一无二的非遗体验项目,做到“一城一韵、一非遗一故事”。


提升体验品质,增强互动性与连续性。可开发非遗研学课程、沉浸式剧本杀等互动环节,优化服务动线,让游客获得流畅、有趣、难忘的文化体验。


协调保护与创新,建立可持续机制。政府、企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应携手合作,既保障非遗技艺的本真性,也鼓励合理创新,形成活态传承、良性发展的运营模式。


推动数字化赋能,拓展传播边界。积极运用元宇宙、AI等技术,搭建虚拟非遗展示空间,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让非遗在新媒介中安全“出圈”。

“名城+非遗+体验游”不仅是一种文旅模式,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一种发展路径的创新。它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可亲可近,也让城市发展有了更深厚的精神底蕴和更独特的魅力标签。

未来,广南县可继续深耕这一模式,让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成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作者:蒙礼毕(作者系广南县政协委员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工)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