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院空气净化是预防医院感染、保障医患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石。2012年颁布的《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作为我国首部针对医院空气净化的行业标准,在过去十余年里对规范医疗机构空气净化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飞
医院空气净化是预防医院感染、保障医患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石。2012年颁布的《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作为我国首部针对医院空气净化的行业标准,在过去十余年里对规范医疗机构空气净化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病原体的出现(如COVID-19疫情带来的深刻启示)以及空气净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旧版标准已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感控需求。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WS/T368-2025),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参数的简单更新,更是一次理念的升华与体系的重构。新版标准充分吸纳了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和实践经验,强调了空气净化的精准化、全程化、多元化与人性化。本文将深入剖析新版标准的重大变革与其深远意义,并重点探讨在新技术格局下,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
一、承前启后:WS/T368-2025的核心变革
与2012版相比,新版标准在框架、技术和管理的维度上均实现了显著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构建整合运营,战略合作,本次科技论坛以“智慧科技 拥抱未来”为主题,在深度的交流中聚焦新格局,打造智慧科技新前景。
1、理念升级:从“净化”到“管理”,强调全程质控
旧版标准名称中的“规范”变为新版的“管理标准”,一词之差,寓意深远。它标志着工作重心从单纯的设备操作与方法应用,提升至一个涵盖风险评估、策略选择、效果监测、维护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完整管理体系。新版标准要求医院建立空气净化管理责任制,制定并执行标准操作规程(SOP),并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将空气净化从后勤保障层面提升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战略高度。
2、分类精准化:细化空间分级,实施动态风险管控
新版标准极大丰富和细化了医院各部门、各功能区域的风险等级划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术部、病房等大分类,而是可能进一步区分:
极高风险区: 如器官移植手术室、负压隔离病房(针对气溶胶传播疾病,如肺结核、麻疹、COVID-19)。
高风险区: 如标准手术室、ICU、新生儿室、产房、烧伤病房。
中风险区: 如普通病房、治疗室、内镜检查室。
低风险区: 如行政办公区、走廊、药房。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标准提出了差异化的空气净化要求(包括换气次数、空气洁净度级别、消毒装置配置等),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感染的精准防控。
3、参数科学化:更新并完善关键性能指标
基于大量研究和实践,新版标准对关键参数进行了更科学的调整。例如:
换气次数: 可能对某些高风险区域提出了更高的换气次数要求,以确保污染物的快速稀释和清除。
洁净度级别: 更紧密地对接国际标准,明确不同手术类型对应的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级别。
消毒效果评价: 不仅关注对自然菌的消亡率,更强化了对标准实验菌(如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噬菌体等)的杀灭效率要求,评价体系更为严谨。
4、监测实时化:倡导动态与智能化监测
旧版标准下的空气监测多为静态、间歇性的(如平板沉降法)。新版标准鼓励并推广采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空气中的微粒物(PM2.5, PM10)、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某些特定病原体进行连续监测。这种动态数据能为医院感染预警和通风系统调节提供即时数据支持,实现从“事后验证”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的转变。
二、深远意义:构建新时代医院感控的“空气防线”
WS/T368-2025的发布与实施,对我国公共卫生和医院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提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整体效能
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的精准化管理,医院可以将最优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环节,极大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直接保障患者安全,改善医疗结局。
2、增强应对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能力
COVID-19疫情暴露了医疗机构在应对气溶胶传播传染病时存在的短板。新版标准中对负压隔离、高效通风和高等级空气消毒的强化,将有力提升医院“平战结合”的能力,使其在未来面对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构筑起坚实的空气传播屏障。
3、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
标准的引领作用将催生对高性能、智能化空气净化设备的巨大市场需求。这将激励国内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等离子体、光催化、智能传感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4、促进绿色医院建设,实现节能降耗
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允许医院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许多新型技术如等离子体技术,具有低能耗、可人机共存等特点。实时监测系统也能避免传统紫外线或化学消毒带来的能源空耗,实现按需净化,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医院建设理念。
5、改善医务人员的职业环境与患者就医体验
“人机共存”模式的普及,意味着诊疗活动可以不间断进行,既避免了化学消毒剂残留或紫外线泄漏带来的职业伤害风险,也避免了因消毒而中断诊疗带来的不便,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就医舒适度。
三、技术中坚: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在新标准下的角色与作用
在新版标准所构建的多元化技术图景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被寄予厚望,有望从“可选方案”晋升为“主流方案”,在以下场景中发挥核心作用:
(一)、技术原理与优势:契合新标准的核心诉求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通过施加高压电场产生大量高活性物质(羟基自由基)。这些活性成分能迅速破坏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的蛋白质结构和核酸,实现高效灭活。其优势完美契合了新标准的要求:
1、高效广谱: 对多种病原体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满足对标准实验菌的杀灭要求。
2、人机共存: 可在有人的环境下持续工作,实现“动态消毒”,彻底解决了传统紫外线或化学熏蒸法必须清场的痛点,极大提升了消毒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3、持续净化: 不仅能杀灭微生物,还能有效降解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异味分子(如甲醛、氨气),改善整体空气质量。
4、安全低耗: 工作过程中不产生有害副产物,且能耗通常远低于大型通风系统持续高功率运行。
(二)、关键应用场景
1、门诊、急诊与候诊区: 人员流动大、病种复杂,是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等离子体设备可嵌入空调箱或作为立式/吊顶式循环风机组持续运行,在不影响正常秩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环境中的病原体负荷。
2、普通病房与ICU: 实现24小时不间断消毒,尤其适用于保护免疫力低下的重症患者,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感染风险。
3、儿科、新生儿科: 对环境安全要求极高,等离子体技术无辐射、无残留的特性提供了理想选择。
4、内镜中心、透析中心: 在操作间隙和过程中进行持续空气净化,降低感染风险。
5、负压隔离病房的辅助强化: 在排风之前,先使用等离子体模块对空气进行预处理,可以更安全地杀灭病原体,保护室外环境和医护人员。
(三)、挑战与展望
尽管前景广阔,等离子体技术要真正成为中坚力量,仍需应对挑战:
1、标准化的效果评价: 行业需建立更统一、严格的检测标准,确保不同品牌、型号设备的消毒效果真实、可靠、可比较。
2、臭氧控制: 必须确保设备产生的臭氧浓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限值(0.1ppm),这是关乎安全性的底线。
3、长期可靠性: 需要证明其在长期连续运行下的性能稳定性与核心部件的耐久性。
4、智能化集成: 未来的等离子体消毒机应能无缝接入医院楼宇自控(BAS)或感染监控系统,根据实时空气质量数据自动调节工作强度,成为智慧医院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
四、总结
新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WS/T368-2025)的颁布,是我国医院感染控制领域迈向现代化、精准化的重要一步。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份引领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强调的管理思维、风险分级和技术多元化,将深刻重塑中国医院的“空气观”。
在这一变革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凭借其高效、安全、可人机共存的突出特点,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它不再是一种补充手段,而是构建新时代医院空气安全防线、实现“动态连续消毒、感控无缝衔接”愿景的关键技术载体。随着标准的落地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必将在守护医患呼吸健康、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的进程中,扮演愈发重要和核心的角色。
来源:TIANQING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