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融筑新景 民宿聚力兴乡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0:04 1

摘要:长城脚下金风送爽,妫水河畔宾客云集。近日,第五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大会暨第八届北方民宿大会在北京延庆举办,与会嘉宾以“共生共融筑新景 民宿聚力兴乡村”为主题,探讨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魏 彪

长城脚下金风送爽,妫水河畔宾客云集。近日,第五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大会暨第八届北方民宿大会在北京延庆举办,与会嘉宾以“共生共融筑新景 民宿聚力兴乡村”为主题,探讨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分享发展经验

历经七届积淀,北方民宿大会已成为推动区域民宿协同发展、破解行业难题的重要平台。本届大会期间,参会代表交流了民宿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

延庆区拿出了亮眼成绩单。近年来,延庆区依托长城、世园、冬奥3张“金名片”,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带建设为引领,系统谋划、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民宿发展的“延庆模式”。延庆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延庆区坚持在民宿品质提升上发力,推动民宿与景区联动发展,开发“民宿+景区”“民宿+项目”产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将“宠客”进行到底,制定《延庆区旅游住宿诚信退费承诺》,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自2014年开始,延庆民宿从点状布局到全域发展,从“宿在延庆”到“微度假”,逐步形成了民宿发展的“延庆模式”,“延庆人家”品牌知名度日益彰显。截至目前,延庆区共有乡村民宿602家、院落1005个,其中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6家,在北京各区中位列第一。

会上,与会嘉宾为获得2024年北京市长城人家、永定人家、运河人家的27家民宿颁发证书;为延庆区石光长城、自游自在、大隐于世等10家高质量示范民宿颁发奖金支票。

北京自游自在汽车文化主题民宿有关负责人说:“这是对民宿团队多年来用心经营的肯定,鼓励我们继续秉持自游、自在、自然的休闲理念,把精品住宿与特色美食结合起来,让更多游客在长城脚下、龙庆峡畔感受延庆的热情与魅力。”

北京大隐于世民宿创始人张海超说:“京郊民宿不只是过夜产品,应整合民宿周边各种资源,持续优化内容供给、扩大传播效果,打造丰富多元的乡村体验综合体。只有这样,才能让京郊民宿进一步打开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会嘉宾还前往井庄镇三司村原乡里民宿、八达岭镇石峡村石光长城民宿等地现场调研。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原乡里民宿位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井庄镇三司村。民宿负责人曹一勇介绍,民宿以“长城生活+在地文化+沉浸体验”为核心,构建起乡村文旅生态链,还原京郊乡居生活的院落受到游客欢迎。

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石光长城民宿集住宿、餐饮、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创始人贺玉玲介绍,石光长城目前有民宿、餐饮、书店、茶坊、酒坊、村史博物馆等项目,盘活农村闲置房屋的同时,将长城文化、非遗手工艺、传统民俗融入其中,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带动村民致富,以“民宿+”和共生社区助力乡村振兴。

凝聚智慧力量

大会期间,参会代表共同探讨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德清木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杰说:“此次大会让我感受到民宿行业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北京、河北、内蒙古3地资源联动,既展现了北方民宿的生态禀赋,也激发了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潜力。眼下,民宿不再只是住宿载体,而是以在地文化、生活美学为核心的全域体验入口。民宿发展应聚焦‘民宿+’战略,与农业合作社联动发展认养农业,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工坊,让农副产品通过民宿实现价值跃升。同时,还应开展主理人培育计划,培养新农人。”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北京大地乡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霞认为,民宿应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产品。民宿竞争实则是争夺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和注意力。客群需求呈现个性化、理性化趋势。政府、协会要打造好的公共性产品,优化市场环境,赋能民宿发展。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认为,民宿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抓手,能有效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可通过整村规划、合作社模式,让村民共享收益。利用公益组织优势,引入明星、名人、综艺节目等,为乡村民宿带来初始流量和宣传效应,助力长期运营。

北京市延庆区民宿联盟会长、小溪嘟嘟民宿创始人王晓丽认为,要以民宿为引擎,带动农副产品等发展。“市场回归理性后,应转向挖掘内生动力,核心是差异化,将民宿与自身核心竞争力相结合。”

加速提质升级

当前,民宿产业正加速向“乡村经济引擎”转型。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大会为平台,构建民宿共生生态,让乡村民宿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宿创新发展的永恒动能。”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延庆将坚持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推进民宿行业标准化规范发展、民宿产业集群化综合发展、民宿品牌精品化特色发展。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民宿发展须从硬件比拼转向内容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眼下“民宿+”有了新趋势,要聚焦场地原创性和在地性,把本地资源作为独家体验,构建超越住宿的情感层面的连接。同时,要有辨识度较高的设计、沉浸化的旅居氛围以及人地物的连接,构建“民宿+农旅”体验闭环;推动文化IP转化,丰富“民宿+艺术”体验。

“要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有温度、有故事的民宿体验。”乡志文旅创始人、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副秘书长林丹认为,当前,民宿经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市场竞争白热化、民宿管理服务人才短缺等,影响了民宿服务质量。在民宿发展过程中,可考虑深化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将乡村农业、非遗、传统民宿、体育项目、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实现业态创新,打造差异化的吃住行游购娱新体验。

河北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副秘书长宋勇杰认为,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如何平衡已成为行业面临的难题。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特点,可充分凸显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场景,让客人在动手参与、融入当地生活中获得新鲜感。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