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浒传》第五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林教头误入白虎堂”这回书,林冲在开封酸枣门外大相国寺菜园遇到了花和尚鲁智深。这段故事隐写的是明朝洪武十五年的一段历史,也就是智真长老送给鲁智深四句偈子中的“遇林而起”。
《水浒传》第五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林教头误入白虎堂”这回书,林冲在开封酸枣门外大相国寺菜园遇到了花和尚鲁智深。这段故事隐写的是明朝洪武十五年的一段历史,也就是智真长老送给鲁智深四句偈子中的“遇林而起”。
那么,林冲究竟是谁,这段故事为何隐写的是洪武十五年,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值得施耐庵写进《水浒传》中呢?
要揭开林冲之谜,先得说说第二回书中的“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开封即汴梁,古称大梁、汴州、汴梁、汴京,这个“梁”便是水泊梁山的“梁”,梁山实写的是石景山,石景山古称梁山,梁山之东便是大明燕藩,永乐十八年后的大明北京。所以,《水浒传》写的是“山东梁山”。历史真实中,宋江是在太行山聚义,并不是实地山东梁山县。
梁,是梁山的梁,那么,“东京”就是梁山之东的京城了。“東”隐藏了“木”与“申”,大明建于戊申年(1368年),便是后文书写到的猴子、小猴子、含鸟猢狲。木,则指的是朱明“水木火土金”五德字辈中的木字辈,也就是《水浒传》第一主角燕王、永乐皇帝朱棣。
北宋有四京,汴梁便是东京,若是实写的北宋宋江聚义故事,写“东京”,或者开封,或者汴梁都能让读者明白写的是哪里。然而,“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却涉嫌重复了。难道施耐庵如此不严谨,文笔这样拙劣吗?
且看“开封”。开封,指的是洪武三年大明“开封”藩镇,朱元璋封了十大藩王,其中九家是皇子藩王。这段历史,就是《明实录》写的“封建诸子”。因此,开封城中有“端王九大王”。端,始也,这九大藩王都是始封王,也寓意大明第一次“封建诸子”。端王本是宋徽宗,是宋神宗第十一子,不是“九大王”,“九大王”隐写的是大明“开封”之九大藩王。
汴梁,梁指的是梁山,汴为水卞,借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封于卞而隐写大明朱氏。《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邾国本曹姓,大明朱氏因曹姓化出,四大名著都以“花”隐写了大明朱氏的家史以指代大明。下面要讲到的花和尚便是此“花”,天孤星花和尚其一隐喻就是大明朱家皇帝。
卞加水字边,则是指的洪武,也就是“水浒”其一寓意。
宣武军隐写的是开篇引首中的朱温,后梁太祖曾经是宣武军节度使,以汴梁为都城。“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开启五代之乱的就是朱温,而此“五代”又借喻朱家五德字辈,十五是月半,也就是书中屡次写到的元宵节、中秋节、中元节,以及十月十五等月半或者是“半月之上”。
半月,指的是朱允炆,朱元璋就称这个“朱皇孙”是半边月儿。“都来十五帝”寓意朱允炆登基,然后削藩而引发了藩镇之乱。“播乱五十秋”则隐写了朱棣、朱高煦父子两次夺位,朱棣是建文元年(1398年)起兵靖难,大明“天策上将”则是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谋反。从朱元璋“封建诸子”到宣德元年,总共是五十六年,以“五十秋”概说。
以朱温开篇,便隐伏了嘉祐三年的那场祸及两京的瘟疫,这场瘟疫便是“朱瘟”。朱瘟,指的就是洪武三年“开封”诸侯(朱猴)。
宣武谐音“玄武”,朱棣封燕王,藩地在玄武分野,乃自称玄武大帝转世。玄武为龟蛇,朱棣在《明实录》中自称要夺真人服(黄袍)的“首戴一龟”者。蛇,即龙虎山上的雪花大蛇,隐写生于蛇年(1377年)大雪节的朱允炆。
开篇引首写北宋皇位传承,以故意遗漏“真宗”而暗写了“孙立”,寓意朱元璋、朱棣分别立朱允炆、朱瞻基为皇太孙,梁山大聚义地煞前三名朱武、黄信、孙立隐写的就是“朱皇孙”。从朱允炆出生到宣德元年,算头算尾恰是“五十秋”。
宣武军又隐写了宣德,梁山地煞第四名便是写的宣德,“丑郡马宣赞”隐藏了大明诸多机密——这是题外的话,今后再讲。
林冲出场时,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寓意他就是大明皇帝。那么,豹子头林冲究竟是哪位大明皇帝呢?
却说花和尚鲁智深做了菜头,看守大相国寺酸枣门外的菜园,是个“管菜园的菜头”。菜头,隐写的是朱棣。“菜”是蔡的谐音,也就是书中的蔡京、蔡九知府,以及蔡庆蔡福兄弟,“且致大蔡焉”,蔡是祭祀所用的龟,大蔡即大龟。龟,指的是朱棣,书中的“九尾龟”是同样的寓意,指的是九大藩王中的燕王。
鲁智深原本是渭州城提辖,名叫鲁达。渭州即平凉,凉谐音“梁”,又是“二京”的寓意。《周语》:“乐从和,和从平。”后文书中有铁叫子乐和,照应的就是“平”,“乐和”隐藏了永乐以及“人乐太平无事日。”太平,指的是《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的:“(上)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
鲁,指的是大明朱氏得姓之国曹姓邾国,邾国是鲁国的附庸国,在鲁国之东,《石头记》“东鲁孔梅溪”便指此。鲁,“魚”在“日”上,“鱼尾与燕尾相似”,因此,鲁达即燕达,隐伏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初,建文时有道士歌于途:‘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已,忽不见。人莫能测。至是,始验其言云。”
鲁达出场,就照应了开篇引首:“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之朱瘟,寓意燕王谋反。
但是,《水浒传》是“千皴万染”的笔法,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情节隐喻的是大明几个皇帝或者与靖难之役相关的几个人物。鲁达出家得法号智深,智深依然姓鲁。入了佛门的鲁智深因一身花绣而得绰号“花和尚”,“花”指的就是大明朱氏。
大明朱氏出自邾国曹姓,四大名著都以“花”喻,意思是“曹化”,以“草化”谐音隐喻。“和尚”也是“太平天子”的寓意,尚是“上”的谐音。同时,又隐写了大明太祖朱元璋。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在说,朱重八小时经常患病,其父仁祖(朱世珍)就抱他去佛寺,但因饥荒寺中无僧,只得抱回。走到家时,东檐下有一僧面壁,见朱氏父子来,就以手抚摸重八的头,翌日病就好了。不久,又发病,仁祖便欲将次子“俾从释氏”。当地寺中无僧,朱家于是两次搬家:“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这就是“天孤星花和尚”的一大寓意。
宋江“起自花村刀笔吏”,也是隐写的大明太祖——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
鲁智深从五台山文殊院来到东京大相国寺,也是“燕达”,开封是洪武时期的大明北京,与北宋北京大名府一样,隐写的是“二京”中的燕藩与永乐十八年之后的大明都城。
林冲在开封大相国寺遇鲁智深,便是燕王起兵谋反之前兆。这其中,还隐伏了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说的偈子:“遇林而起”。鲁智深遇到林冲,便是“遇林”,“而起”隐写的是燕王将谋反。
鲁智深在菜园里使禅杖,站在菜园缺墙处观看的林冲不仅喝彩:“端的使得好。”因为“禅杖”,鲁智深“遇林而起”。
禅杖本是佛门法器,怎么能做兵器呢?其实,禅杖是“禅让”的寓意。开篇引首:“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这句话颠倒了“赵点检”,寓意赵匡胤是谋逆夺位,根本就不是“禅让”。朱棣做了皇帝,三次修订《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说太祖多次要把皇位传给自己。施耐庵揭发,这是朱棣谎言欺世,以掩盖其弑君篡位之罪。因此,就有了“遇林而起”这句偈子。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孝慈皇后驾崩,朱元璋诏令僧官进宫侍奉诸王念经祈福。来自天界寺的僧官道衍暗中拜访燕王,“以白帽著王”,怂恿其夺位。书中的“白额锦毛虎”就有“白帽著王”的隐喻,虎头(书中写的是顶瓜皮)上有“王”,白额与“王”便是个“皇”字。
洪武十五年是农历壬戌年,端王九大王生于壬戌。而且,洪武三年大明封藩这年也是个狗年,是农历庚戌年。因此,书中的“狗”便是暗写的这两个与封藩、夺位相关的历史。
因为禅杖,林冲出场,书中说他“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这两句描写都是说的燕王。“龟背银带”,龟就是指的燕王。西川为蜀地,以蜀谐音“鼠”,燕王属鼠。扇子,隐伏的是铁扇子,“铁扇子”是何寓意,咱们今后再讲。
林冲出场便是燕王,但是,菜园中的泼皮为何说“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鎗棒教头林武师”呢?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才多大的官,能与藩王相比吗?
若以北宋时期的“教头”论,是个不入品级的临时人员,不是什么大官。林冲不是官,藩王本来就不能以“官”来衡量其品位的。但是,为何把燕王写成“教头”呢?
《水浒传》几乎每回书的结尾处都有“有分教”这三个字,“分,别也。从八从刀”,施耐庵借“从八”为重八。“从八”的借喻还不止“分”字,还有“公”字等。教,反文孝,大明以孝治天下,皇帝谥号中都有个“孝”字,朱元璋因孝慈皇后驾崩葬钟山,因而命名为孝陵。朱棣是太宗文皇帝,文写成反文,寓意朱棣反了太祖以及建文帝。
头,指的就是皇帝。《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大明“开封”封的就是朱棣等兄弟九人。朱棣是第一批封藩的藩王,又是第一个藩镇坐大而夺位的皇帝,乃是“教头”。
那么,林冲为何又是“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呢?八十萬之“八十”合为“木”,朱棣就是朱家木字辈皇帝。“萬”,草禺,草即曹,禺是长尾猿猴,大明就建于猴年。禁军是拱卫皇帝的,“枪棒”就是禁军,《水浒传》中爱枪棒者,都是皇帝。
《史记·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天枪在《水浒传》中谐音为“铁枪”,书中的“铁”便是“天”,比如,武松一对雪花镔铁戒刀,隐写的是建文帝宾天。雪花,指的是龙虎山上的雪花大蛇,隐写生于蛇年大雪节的朱允炆。
天棓即铁棒,祝家庄铁棒栾廷玉之“铁棒”就是天棓星,所以,“铁”指的是“天”,高俅发迹故事中有生铁员外,是“升天员外”的意思,指的是朱元璋。
林冲是枪棒教头,寓意其夺位称帝,住在了“紫宫”,紫宫即皇宫,大明皇城就叫紫禁城。后文书中,柴进的叔叔柴皇城就住在“禁城”,殷天锡要夺他的“禁城花园”。
书中是这样描写林冲状貌的:“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张飞的形象,以及后文书中关羽的形象、赤兔马、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等等,都能证明《三国志通俗演义》早于《水浒传》,所谓罗贯中是施耐庵门人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燕颔虎须”中的“燕”就是指的燕王,林冲也因为“豹头环眼”而得绰号豹子头。豹,“似虎圜文”,豹子似虎,虎是大虫,“虫,邾邑”,隐写的是大明都城。后文书中的打虎故事,便是打的大明都城。《易·说卦》:“乾为天,为圜。”豹头环眼写的就是大明太宗文皇帝。
圜,还有很多注解,《水浒传》借此以写“周也”,大明朱氏因周武王“封建诸侯”而从邾国得姓氏,朱元璋也因“先王封建诸侯”而封建诸子,大明也因此而引发了诸侯(朱猴)之乱。圜为圜钟以隐写钟山。
圜钟又叫夹钟,是古代十二律之一,属阴律(六吕)第四位。洪武四年,朱元璋“定朝会宴享乐舞之数”,其数所据便是十二律。夹钟为六吕第四位,太祖太宗均行四。
张飞、林冲“豹头环眼”,環,“从玉,睘声。”玉,在四大名著中都是隐写的朱元璋,璋即玉。眼谐音“燕”,《三国志通俗演义》张飞是“环眼贼”,骂的就是“燕贼”。眼,目也,“目,重童子也”,《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上)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水浒传》中就有卢俊义、皇甫端是“重瞳”好汉。
林冲效仿张飞,隐写的是燕王,林冲出场时的燕王“三十四五岁年纪”。这个数字要以诗禅之数来解读,有两喻:其一,四五之和为九,燕王三十九岁时起兵靖难;其二,三、十、四、五合为二十二,隐写永乐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驾崩——“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也隐写了这段历史。
张飞、林冲都是隐写的燕王,林冲就是“小张飞”。那么,《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何以张飞写燕王呢?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诗禅体小说,借《三国志》以隐写大明朱猴之乱。说罗贯中这部书“三分真七分假”还不太准确,其实只有一分真,却有九分假,只是借了汉末三分这段历史而已。
邾国历史上,也曾有过“邾分三国”。因此。林冲火并王伦推晁盖做寨主,吴用坐第二把交椅,公孙胜坐第三把交椅,自己坐了第四把交椅。林冲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林教头自居第四,因为他是燕老四。梁山大聚义,林冲排名第六,便是“王定六”。建文削藩,削夺五王,第六个要削的王却定鼎“梁山”。
上文讲过,大明朱氏出自邾国曹姓,第一代国君名叫曹挟,乃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奉天靖难”的隐写。曹挟又名曹侠,“水浒寨中屯节侠”,水浒寨中都是大明朱氏皇帝。曹侠的先祖是曹安,又叫晏安,“王教头私走晏安府”,还是隐写的燕藩谋反,王教头就是被林冲火并的王伦——这也是题外的话,王进是亡伦,我已经做过非常详细的解读,此处按下不表。
《三国志·张飞传》:“张飞,字益德。”《三国志通俗演义》改张飞的字为“翼德”,这一笔是要隐写“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寓意燕王夺位成功。
《水浒传》以星煞写梁山好汉,这样写原本就是借用二十八宿以隐写大明。星宿写成“星煞”,寓意“朱瘟”。
唐人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元璋定鼎金陵,此地是南方朱雀分野。朱雀七宿中有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其中的张月鹿便是张飞的“张”,翼火蛇则是翼德的“翼”,比喻朱雀之翅。书中还有井木犴郝思文、鬼脸儿杜兴、两头蛇解珍,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诸多“柳”……。
梁山好汉外出隐姓埋名都以姓张自称,王进在史家村说自己姓张,雁门县金老称鲁达为“张大哥”,林冲雪夜上梁山在邾国酒店说:“小人自姓张”。此后,还有宋江、李逵、时迁、吴用冒用张姓。
张,即张月鹿,是朱雀张翅飞腾的意思。张飞张翼德,寓意朱雀飞腾,也就暗喻了永乐迁都与太宗驾崩。而且,写的就是燕王飞进了朱雀之地,暗喻“高飞上帝畿”,燕子飞进了南京城。
林教头豹头环眼,绰号豹子头,其“豹”也出自《易·革》:“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豹子花纹变化那样,从地位低微处励志,然后势位显贵。施耐庵以微末之“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写林冲,经“豹变”而登基称帝。朱棣是文皇帝,“其文蔚也。”
翼即翼火蛇,洪太尉误走妖魔在龙虎山上遇见了一条雪花大蛇,这条蛇隐写的是生于蛇年大雪节的朱允炆。《水浒传》中有揭秘,朱允炆先被“天策上将”射杀于玄武门,然后投入皇宫大火焚烧成鬼脸儿没面目,最终焚化于孝陵后山。
“张翼德”写的是靖难之役,林冲是“小张飞”,是《水浒传》中的张翼德,同样写的是这段“替天行道”历史。
林冲、鲁智深“遇林而起”,在菜园结为兄弟。二人正在饮酒时,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毕竟发生了什么事?欲知其祥,且看下一篇文章的解读。
来源:绿野萍踪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