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郏县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县,过去农业和生态用水基本上都是靠开采地下水。为彻底改变农田水利条件,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该县全力推进生态水网建设,打通全县农业发展“命脉”。
李口镇小昝庄村果蔬大棚 李利国 摄
郏县恒压灌区水源泵站 李繁森 摄
游客在姚庄乡小张庄村采摘猕猴桃 徐孟浩 摄
李口镇白龙庙村村民果蔬喜获丰收 张世杰 摄
白庙乡邢庄村沟渠连通 朱军辉 摄
冢头镇李渡口村游客熙熙攘攘 李利国 摄
冢头镇李渡口村特色民宿 李利国 摄
□肖应辉 杜冠甲
粮仓满,心坎甜。丰收为郏县群众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郏县立足县域实际,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广袤的田野正铺展开一幅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壮美画卷。
水系连通筑牢粮食丰收梦
郏县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县,过去农业和生态用水基本上都是靠开采地下水。为彻底改变农田水利条件,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该县全力推进生态水网建设,打通全县农业发展“命脉”。
白庙乡生态水网建设是该县建设生态水网托起丰收梦的一个生动例证。该乡疏浚肖河、胡河、叶河、犟河、青龙河等5条河流,引广阔渠水,贯通邢庄、谢招、张村等6条引水渠,延伸200余条田沟支渠,新增了10000多亩灌溉面积,真正实现了“主干连通、支脉畅通、沟渠贯通”,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水利保障。
“原先用深井水浇地,得一家一户排着队浇,经常是夜不能眠!现在有了渠,渠水直接引到了自家地头,就近安泵,地头取水,大大减少了灌溉成本,每年光浇地钱都能省几百块!”9月16日,谒王庄村村民王国熙兴奋地算起自家的丰收账。他说:“高岗坡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今年春季大旱,但小麦亩产仍在1000斤以上。秋季玉米穗子壮实,籽粒饱满,预计亩产超1000斤。”
邢庄村原本没有河流,从广阔渠安良镇狮王寺村段引水至白庙乡冀麻庄村,随后河水由明渠流经邢庄村,环邢庄村一圈后流出,下游途经吕村、杨村、坡周村最终汇入肖河,沿渠9.5公里,新增有效土地灌溉面积7000多亩,现在处处可见碧水环流。
引来“活水”润农田。白庙乡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昔日只种玉米、小麦变成了“菜粮轮作”的多元种植模式,张村、谢招村的土地全部变成高标准农田。“优质小麦种在高标准农田里,单产提升了,品质更好了。今年强筋面粉专用麦全部被面粉企业收购,每亩增收100元以上。”谢招村党支部书记张自修介绍说。
该县总投资3.73亿元的广阔渠和恒压灌区提质增效工程日益发挥着巨大效益,实现了水资源动态监测与精准调配,解决了10万亩耕地农业用水、3万人生活供水、160个村庄生态用水,15万人受益。
该县通过建设生态水网为农民提供地表水灌溉,确保了粮食的丰产丰收。郏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铁军介绍,尽管今年天气先旱后涝,但是郏县农田水网建设降低了极端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全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36万吨。
近年来,郏县以“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为目标,坚持靶向施策、系统施治,扎实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该县以全域“五横十三纵”水网为基础,谋划一批“河、湖、库、渠”连通工程、拦蓄工程,实现互连互通、库河同蓄。郏县18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在全县128个行政村新修排水沟渠22.7公里,疏浚沟渠80公里,完善了农村防洪排涝体系,牢牢守护住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目前,郏县水系连通初步形成县域“五横十三纵”水网主框架和河湖库塘沟渠的水网体系。绵延河水绕乡村、物产丰饶景如画,农业丰产、百姓增收,郏县大地充盈着丰收的喜悦。
特色产业绘就致富好“丰”景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在郏县李口镇小昝庄特色果蔬种植园内,白玉蜜瓜缀满藤蔓,长势喜人。村民们熟练地将成熟的蜜瓜采摘下来,装袋、搬运,让果子抢“鲜”上市。
李口镇构建起“四园区一中心”的近郊高端果蔬产业发展新格局,精品水果园区总面积从最初的650亩迅猛扩张至2200余亩,年产值高达2800万元,带动张店、林庄等周边11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20%以上。该镇持续推进精品果蔬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白玉蜜瓜、小吊瓜更是凭借优异品质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小昝庄村的景俊楠搭建田间直播间,将白玉蜜瓜的清甜、小吊瓜的脆嫩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全国消费者,成为带货达人。“农业+电商”延伸产业链,给景俊楠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该县推进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以农旅融合带动农户增收,走出了一条发展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姚庄回族乡云河生态园发展“农业+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建设农耕文化体验馆、观光长廊等,辐射带动全乡6个行政村种植猕猴桃、秋月梨,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颗颗果实挂满枝头,一阵阵果香扑鼻而来……当前正值秋月梨成熟上市旺季,多汁、香甜、核小的400多亩秋月梨,迎来大批游客尽享采摘乐趣。
近年来,郏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走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断延伸产业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菌菜、水果、烟叶等特色产业,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18个和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个。
和美乡村畅享美好新生活
走进冢头镇李渡口村,高耸的牌楼,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映入眼帘,漫步其间,处处皆景。村民房前屋后有绿植点缀,道路干净宽阔,路灯造型别致。随着“蓝河湾古渡妙境”项目的运营启动,李渡口村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村里有特色民宿5家、农家乐餐馆6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该村成功入选平顶山市“多彩平顶山·九沟十八湾”中的“蓝河湾”乡村振兴品牌建设,每年吸引至少10万人来村里游玩。
谈起这几年村里的新变化,村民李晓琴感慨地说:“村里近几年变化很大,环境整洁,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能挣钱的门路也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连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的生活呢。”
李渡口村党支部书记李付营介绍:“我们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50万元。”
李渡口村的蝶变,是郏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的生动剪影。
近年来,郏县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推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提高为主题主线,在乡村科学规划、富民产业发展、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破题攻坚,精准把握地域风貌特点、资源文化禀赋,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擘画“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生动图景,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特产加工型乡镇。该县将乡村建设作为全县农业农村领域最大的民心工程,按照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的标准分层实施,推进全域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道路、安全饮水、环境卫生等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城乡水、电、气、网配套,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大幅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深入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专项整治,组团连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申报创建省级美丽小镇2个,打造市级和美乡村先导片区3个,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9个,全县展现出产业兴旺、家园美丽宜居、农民幸福安康的生动景象。
和美乡村,“丰”景正好。郏县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丰”饶答卷。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