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政府宣布自2026/27学年起,每所资助大学的非本地生人数上限从40%提升至50%;研究生也放宽限制,超额招生比例从100%增至120%。
香港政府宣布自2026/27学年起,每所资助大学的非本地生人数上限从40%提升至50%;研究生也放宽限制,超额招生比例从100%增至120%。
同时考虑到海外高校政策的不确定性,港府为了接收更多优秀生源,还可能继续调高非本地生的限额。
2025《施政报告》
对内地生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好消息,因为在扩招的外地生源中,占比最多的就是内地生。
香港大学公布的2024/2025入学数据显示,内地生占所有非本地生源的86.3%,也就是说每招100个外地学生,其中86个都是内地生!
2024/2025非本地学生就读人数 图源:港大官网
好消息接连不断,多少能缓解不少同学对香港留学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在港校陆续新增设计专业、申请政策不断利好的背景下。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果想申请港校,哪些变化值得关注?又该如何把握这个黄金时期?
2023年的《施政报告》中香港刚把非本地生限额从20%提升至40%,没想到才过两年,这一比例又提升至50%,对计划留学香港的同学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多入场机会。
2023年《施政报告》 图源:policyaddress.gov.hk
虽然这波政策是打着“国际化”的旗号吸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但从数据上看,收益最多的还是内地生。
以香港大学为例,近三年录取的内地本科生数量为2887→3180→3667,每年以300-500人的幅度稳步增长;硕士这边更夸张,2024/25年共录取了16,742非本地硕士,内地生就占了九成,高达15,649人,比上一年还多招了2685人。
图源:港大官网
这还是在配额尚未放宽的前提下,等新政放开后,这个趋势只会进一步强化。
当然,扩招也会带来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一直让人头疼的宿舍问题,香港政府在7月就推出了“城中学舍计划”,将商业大厦、酒店改建成学生宿舍,同时还计划将一批新的商业用地专门建学生宿舍。
同时签证政策也变得更宽松,IANG签证从一年延长至两年,允许大家半工半读,比以前轻松不少,只要在两年内找到工作就能继续留在香港,直至拿到永居。
港校非本地毕业生和大湾区校园毕业生,均可获得2年IANG签证 图源:香港入境事务处
而且港校最近几年新开的专业也不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整个25fall香港高校新增专业多达49个,单看艺术学科,这两年就有不少:
香港大学新增全球创意产业BA的游戏方向、数字城市管理MDes、高级建筑设计MSc;
香港科技大学新增艺术与机器创作MA/Mphil、计算艺术MFA;
香港理工大学新增可持续时装及创新MA、智能建造MSc、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人文学科MSc、碳中和城市及可持续性MSc等7个专业……
除此以外,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也都有艺术设计相关新专业。
QS排名指标-国际学生比例
今年QS排名一出,香港大学冲上全球第11名,几所港校排名也集体上升,想要稳住目前的地位或者冲进前十,国际化指标、科研产出和生源的多样性都是重要指标。
港大转学政策
这也意味着来自海外优秀院校的国际生对内地生的威胁更大,他们有更多机会完成能落地的实践项目,更符合港校对学生的期待,一旦越来越多的优秀国际生选择来港读书,抢的是每一个成绩稍微逊色、作品集没那么出彩的同学的机会。
再来看第二个原因,扩招也是为了缓冲现实的财政压力。
虽然嘴上说“不以创收为目标”,但学费收入也是不可忽视的稳定来源,非本地生的学费是本地生的4倍不止,这种定价权掌握在大学手里,弹性空间很大。这也是政府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给高校加点”油钱“。
港大学费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香港太缺人了。
香港《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香港各行业面临18万的人才缺口,尤其在科技、AI、可持续等设计交叉行业,所以我们也能看到“高才通计划”频繁调整,内地大学名单增加至23所,还不断放宽签证、落户政策。
图源:policyaddress.gov.hk
而学生,尤其是具备跨界能力的设计人才是当下最好吸纳、最有潜力留下来的一类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香港这些年的课程体系变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设计学科,而是根据真实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港大的创新设计与科技、港理有智能系统设计和可穿戴设备方向、港科广的红鸟硕士等,这些项目都更强调学生的跨界能力,同时在交叉学科、科研产出、新兴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
而且不仅香港,全球各地都缺这类人才,康石石一个从香港理工大学智能可穿戴专业毕业的学生C同学,现在入职杭州某人形机器人公司,他分享:“今年很多企业都很缺人的,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这种新赛道,很多公司在招聘时根本找不到真正有经验的人,谁手上有一点相关项目经历,谁就能把握机会。”
C同学 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 智能可穿戴技术 MSc 已有4段实习经历 目前拿到杭州某人形机器人公司 工业设计岗 offer
所以在香港大热专业毕业后,无论是留港、回国还是去海外,都不愁就业。
但与招生名额一起上升的还有各高校的入学门槛,港都会往年录取分数线只要达到二本或本科分数线,自2025年起要求申请人总分要达到所属市一本线以上。
图源:admissions.hkmu.edu.hk
此外,港校的录取规则也更复杂了,在2024/25的申请状况来看,很多高校不仅申请日期提前了,offer也比往年来的更晚,甚至港大部分学院还开设了保研夏令营。
今年港理更是7月就开启了入学申请,比往年提前了整整2个月。
港理申请日期和可申的设计专业 图源:港理官网
学校政策的变动很多时候不会提前公开,而是根据当年的申请状况临时调整规则,这就会让很多同学陷入被动,把握不住信息差的同学甚至可能没有学上,如今的留学申请拼的不止是学术背景和作品集,还在拼信息、拼策略、拼反应速度。
为了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康石石建议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应对:
一、申请与自身实力匹配的港校。
康石石常说,绩点和本科院校决定下限,作品集决定上限。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比较看重申请人本科院校与绩点,C9院校和海本学生更受青睐,不过这不代表其他学生就进不了港三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红鸟硕士,同样提供给双非同学机会。
今年拿到港科广红鸟硕士offer的C同学分享,红鸟夏令营中,985、211虽是主力军,但也有双非学生,她们组的双非学生强到逆天,发表了好几篇高水平论文,还有很多段科研经历,最终组内全员拿到了港科广的offer,还能享受入学就送的24万奖学金。
C同学分享的全员优营照片
C9之外的头部985、211,以及中外合办背景的同学,在申请港五甚至港三时仍保持着自身的优势,比如来自北师港浸大的D同学,在本科学习中能接触到许多中外合作资源,且学校作业与作品集项目衔接得非常丝滑,最重要的是在语言上的助力,在她申请港城时,学校直接表示不需要再提交语言成绩。
D同学 获 伦敦艺术大学 虚拟现实 MA 香港城市大学 创意媒体 MFA 拉夫堡大学 数字创意媒体 MSc等 offer
拿到港大创新设计与技术工程MSc的L同学,来自某211大学,她在学术背景上并不拔尖,但软实力部分,如竞赛奖项、专利、论文等综合能力却遥遥领先:手握5-6项国内外大赛获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论文刊登于《中国机械》杂志。
L同学 获 香港大学 IDE MSc 萨凡纳 交互设计与游戏开发 MA & 奖学金 2000刀/学年 拉夫堡大学 用户体验和服务设计 MA
对于双非同学来说,要是想求稳,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学校对学生的背景要求更加宽松,甚至一些专业可以用四六级成绩申请,大家可以优先选择。
要是想逆袭港五,最适合同学们的院校则是香港理工大学,它的设计专业也最多,要是想成功逆袭,一是多冲国际大奖,参加有价值的实习项目;二是练好英语,最好把雅思成绩刷到6.5甚至更高(我一个上岸港理的学生已经把雅思刷到7.5了)。
双非背景的Jude同学参加了H·ART的冬令营和夏令营,凭借2枚IDA、EPDA欧洲产品设计奖最高奖、Spark美国星火设计奖等诸多国际奖项和论文,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创新多媒体娱乐MSc。
Jude 获 2枚IDA、EPDA 欧洲产品设计奖、Spark美国星火设计奖等国际奖项,及 2枚外观设计专利、1枚实用新型专利
二、英港联申,给自己留条后路。
现在港校越来越热,原本能冲港三的同学,可能要保港五了,背景再差一点的同学,可能连进港八都悬。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考虑拿香港身份,英国院校某种程度上成为港校的平替甚至更优解,英国的大部分院校比起学历,更看重申请人的实践经历,同学们有机会通过作品集去到排名更高的院校。
C同学 获 皇艺、爱丁堡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伦敦艺术大学、伦敦艺术大学 offer
最后,如果你想冲刺港校,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审视自身的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凭借作品集、竞赛大奖、实习经历等为自己加分;同时稳妥起见,也要同步申请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你需要专业的作品集辅导,或者需要竞赛奖项、专利等材料为自己加分,欢迎私信康石石。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