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 物宝源丰焕新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9:33 1

摘要:秋日的宝丰大地,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满眼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火红的辣椒照亮百姓红火日子,金黄的秋月梨变成群众“摇钱树”,晶莹的葡萄串起农家幸福生活,翠绿的花生田蕴藏致富希望……从3000余亩秋月梨种植基地到大棚林立的珍稀菌产业园,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书写着乡村

商酒务镇赵官营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

游客在李庄乡马庄村果园里采摘猕猴桃 陈新伟 摄

石桥镇东大庄村麦田一碧千里

平顶山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饲养车间

商酒务镇皂角树村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

宝丰县欣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采摘梨果

□王世超 董培培

秋日的宝丰大地,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满眼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火红的辣椒照亮百姓红火日子,金黄的秋月梨变成群众“摇钱树”,晶莹的葡萄串起农家幸福生活,翠绿的花生田蕴藏致富希望……从3000余亩秋月梨种植基地到大棚林立的珍稀菌产业园,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物宝源丰,仓廪充实。近年来,宝丰县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守牢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底线红线,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科技赋能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在商酒务镇赵官营村种粮大户赵振强的2600亩高标准农田里,智能喷灌系统正在精准作业,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现在种地轻松多了,高科技给我们上了‘农业保险’。”赵振强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这片农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墒情、肥情、病虫害情况一目了然,水肥一体化系统可以根据作物需求进行精准灌溉,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宝丰县始终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增产模式。”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广军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3万亩,全部配套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设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29万吨以上,连续多年实现丰产丰收。同时以赵庄镇、石桥镇、商酒务镇等乡镇为重点,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创建小麦玉米高产示范区17万亩次,大大提升了粮食单产和品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县投资开展的沟渠连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文峰街道小店村,村民吴圈指着新疏通的沟渠激动地说:“今年整治沟渠工作真是给我们解决了浇地用水的大问题,多少年啦,都盼着这条渠能通水呢!”

据悉,文峰街道科学规划,精准绘制“作战图”,在小店、东彭庄、薛潭等村开展清淤疏通工程,打通了4公里的马渡寨—太平庄—新寨—薛潭—白水营等村沟渠连通水系,引应河水入村入田,解决了这一渠段30年未通水的难题,实现了“细水长流”,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达5000亩。

活水润良田。宝丰县将2025年定为沟渠连通工作重点攻坚年,制订《宝丰县沟渠连通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宝丰县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方案》,绘制县、乡、村沟渠连通网络图,明确所有村庄、田块的“三沟四渠”灌排路径、水源和承泄区位置。

同时,立足于“防”、着眼于“治”,以补齐农田灌溉和排涝短板为重点,结合县域内龙兴寺、河陈、引汝入宝、昭平台等灌区,以及燕子河、泥河、马沟河、应河等河流,规划引水入村入田龙王沟片区、赵庄镇引汝灌区、昭平台灌区肖旗乡片区、昭平台灌区文峰街道片区4个区域,明确以疏通堵点补齐断点为重点,解决易涝地块排水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已疏浚修复沟渠532公里,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稳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时值金秋,在周庄镇马川新村的源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摘、分拣草菇,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草菇的生产周期通常在15—30天,每年的6—8月种植,可收2—3茬,亩产4000斤左右。”公司负责人王亚辉一边检查草菇品质,一边介绍说。

宝丰县依托资源优势和创新思维,把珍稀菌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以弘亚菌业、源泉生态农业为龙头,采用“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珍稀菌特色产业,形成了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全县拥有珍稀菌高标准种植大棚2000余座,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建成1个日生产能力10万袋的标准化制作菌棒、营养包工厂,现代化育菇智慧方舱30座,年鲜菇生产能力6000吨以上。

同时,宝丰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术帮扶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及联合体辐射带动省内农户约10万户,户均增收约6000元。

依托资源优势,该县以生猪、乳业、珍稀菌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多层次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目前,已创建省、市、县三级产业园16个,形成了梯次推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其中,生猪产业园被批准创建省级产业园,乳业、珍稀菌、秋月梨、米醋、豆制品、花椒、林果、果蔬等8个产业园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县级产业园7个。尤其是宝丰县的奶牛养殖存栏量和鲜奶产量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培育“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方面,宝丰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石桥镇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强镇,周庄镇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列入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储备名单。翟集村(米醋)、清凉寺村(汝瓷)、韩庄村(秋月梨)等3个村被评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邢庄村(白酒)、店西村(花椒)、大黄村(魔术文化)、大石村(扒花椒)等4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些特色产业村镇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宝丰大地上,共同织就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乡村振兴画卷。

文旅融合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走进商酒务镇皂角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庄严肃穆的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精巧别致的农家小院、丰富多彩的文化墙……现代民居与红色革命场馆交相辉映,村内广场上老人有说有笑、孩童嬉戏打闹,构成一幅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宝丰县立足“红韵铸魂、瓷韵塑形”的发展理念,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和千年汝瓷非遗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该县以龙王沟农文旅先导片区和大营镇汝瓷小镇先导片区为核心,通过红色精神与汝瓷技艺的深度融合,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让“红韵瓷光”照亮和美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皂角树村依托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建设,打造“红色一条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以“司令部、政治馆、小民宿、大食堂”为核心的研学旅游“红色一条龙”,推动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20万元以上。曾经的革命老区村已实现华丽蝶变,成为一个文旅融合发展,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更成了众多党、团组织和青少年参观学习的红色“打卡地”。

截至目前,宝丰县累计创建和美乡村30个、富美乡村165个、洁美乡村126个,形成了“红瓷辉映、产村共融”的乡村振兴样板,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共富新路径

随着夜幕降临,李庄乡马楼村利用村集体费用新安装的路灯依次亮起,村民们结伴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享受着闲暇时光。

马楼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得益于从土地上做文章。“以前村民对土地流转顾虑重重,现在追着问‘啥时再流转’,关键是让群众先尝到甜头。”马楼村党支部书记郑进良介绍,马楼村确立“先服务、后流转、再扩大”的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思路,村集体合作社以中介服务为村民集中购买种子、农药、化肥收取服务费,通过流转土地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两项服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净收益10万元左右。

在文峰街道堂洼村,2023年建设的帆布画加工厂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个由宝丰县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支持的项目,引来了帆布画加工厂进驻,不仅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万元,还带动周边20多名村民务工,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马楼村的变迁是宝丰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宝丰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制定并下发了《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宝丰县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石。以摸清家底为基础,以盘活闲置资产为重点,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厂房、闲置校舍、仓储设施、停车场以及其他可用于经营用途的资产,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作用持续发挥,为集体经济注入奔腾不息的活水。

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900余万元。这些资金被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帮扶困难群众等,让农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宝丰县还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加大乡村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通过建立厂房、购置设备等,作为村上固定资产,由村级招商免费入驻,入驻企业每年按照厂房建设实际投资金额的4%作为直接收益金缴纳给村集体,用于村上发展民生和公益项目,进一步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今年该县共争取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9600万元,产业类项目投资6090万元,目前已批复实施项目30个,预计将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84万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推进乡村有效治理,进一步开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打造具有宝丰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样板。”宝丰县副县长王克平表示。

如今,在宝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环境美丽宜居,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