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上午,秋雨绵绵,汝州市喜耕田农业合作社院内一片繁忙,各色车辆来来往往,一边是农民交售刚刚从地里收获的玉米棒,一边是脱粒、烘干后的玉米籽直接被大货车运往牧原养殖场。
纸坊镇成片的蔬菜地
甘薯产业园
丰收辣椒红红火火
特色农产品展示
一行行玉米连秆带穗被卷入收割机“腹中”
朕迪香菇大棚
花椒迎丰收
□桂焱炜 崔高阳 郭营战
9月16日上午,秋雨绵绵,汝州市喜耕田农业合作社院内一片繁忙,各色车辆来来往往,一边是农民交售刚刚从地里收获的玉米棒,一边是脱粒、烘干后的玉米籽直接被大货车运往牧原养殖场。
“虽然遭遇了前期持续高温干旱,但我们这里水利条件好,玉米的产量很稳定。”合作社负责人孙书祥说,现在玉米刚开始收获,又遇到阴雨天,合作社7台烘干设备昼夜不停,确保送过来的粮食保质保量。
一组数据勾勒出汝州市农业生产的亮眼成绩单:米庙镇积极申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富硒作物、优质小麦、生猪、食用菌等十大特色产业示范引领、连点成面、亮彩不断;建设高标准农田60万亩,建成省级龙头企业、平顶山市级25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3家,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全市现有合作社1510家、家庭农场2334家,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稳固粮食生产夯实“三农”压舱石
仲秋时节,走进纸坊镇中山寨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沉甸甸的玉米棒已经发黄,即将进入收获期。
“2015年以来,市里为我们村建设了800亩高标准农田,配套28眼深水井、地埋管、插卡式智能用电系统。村民需要浇地时,卡插进去,水就流到了地头,而且一度电才三四毛钱。”中山寨村党支部书记禹民政笑着说。
今年以来,汝州市稳定粮食生产,做好农技指导、病虫害防治、抗旱等“三秋”生产工作,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7万吨以上、种植面积稳定在143万亩以上;积极争取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21万亩;大力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7万亩,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多元化。
汝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夏粮面积79.8万亩,总产30.76万吨;秋作物播种面积94.0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43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5.65万亩,预计秋作物总产量与去年持平。
发展优势产业描绘五彩田园
9月14日下午,庙下镇湾子村南侧,汝州市鑫润农生态家庭农场的香蜜薯种植基地里,犁铧在垄沟中翻动,一茬又一茬饱满的红薯破土而出,工人们正在弯腰捡拾、装袋。
基地负责人平芳果告诉记者,眼下收获的是早熟品种“西瓜红”,地里还种植有烟薯、徐薯50、商薯19、甜蜜薯、紫薯、日本红瑶等共8个品种。
鑫润农生态家庭农场的香蜜薯种植基地,属于汝州市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部分。汝州市以省级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吸引甘薯加工企业、甘薯销售服务企业入驻产业园,园内现有甘薯加工企业73家,甘薯加工产品“三粉”年产量18万吨,生产销售产品品种63种(个),年产值20亿元,汇集了东都实业、康隆食业2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了“东都”“三阳”等多个知名品牌。
近年来,汝州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优质小麦、甘薯、蚕桑、富硒等产业为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提质升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由点及面、花繁成锦,富硒作物、优质小麦、生猪、小杂粮、食用菌、果蔬、甘薯、桑蚕、花椒、乡村旅游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动人画卷。
创新农业科技腾飞插上“金翅膀”
“现在棚里温度达27℃,需要开窗通风,不能超过25℃。”9月17日上午,汝州市朕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菇试验基地内,69座高标准科技大棚雁阵分布。
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孙增像往常一样走进大棚查看悬挂在架子上的温度湿度计,一旁的技术员闫来生,随即按动仪器上的按钮,大棚顶端的天窗徐徐打开。
“我们这里的大棚都是先进的高科技大棚,集菌种培养与香菇生长于一体。整个大棚运用自动化升温降温系统,仅降温系统就由风机、水帘、天窗三部分组成,可实现立体快速化降温。”孙增说。
30多年的食用菌研发、市场推广实践,练就了朕迪人适应市场变化的“火眼金睛”。汝州市朕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政介绍,公司创新引领种植模式,可让香菇生长季保持在每年11月底至次年5月,避开传统香菇上市旺季,错峰卖出好价钱。
汝州市朕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0余年矢志香菇种植模式创新,是汝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从小规模低效率农业作业模式,到集约化高效率作业模式,农业科技创新正在使汝州的万里沃野发生着美丽嬗变。
不只是耕作模式,灌溉模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大部分农作物及果蔬作物采取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模式,不仅用水量减少,而且灌溉更加均匀高效。喷洒农药模式从过去的人工打药或者用打药机拉水管打药,到无人机飞防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农业耕种效率。
与此同时,汝州市农业科技不断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推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绿色引擎”。
诗和远方就在美丽乡村
仲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沿着紫云路街道铁炉马村的道路往前走,两旁的主题文化墙上,孝道文化、农耕文化仿佛一架时光投影机,缓缓流淌出铁炉马村的前世今生。
“这些文化墙绘不仅美化了村里的环境,还引导规范着我们的一言一行。”铁炉马村第一批和美庭院村民代表马现杰说。
村党支部书记宋志魁说:“目前,村里有3个村民自发组建了建筑队,部分村民们跟着建筑队不少挣钱;村里种香菇和搞养殖的有10余户,这些村里的致富代表,带着村民一同致富。”此外,铁炉马村还根据地理位置优势,成立集体企业,与辖区企业对接开展派遣劳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今年以来,汝州市持续加大力度整治人居环境,聘请2000余名保洁人员,设置22000余个垃圾收集设施,配备60余辆垃圾收储转运车辆,建成市级静脉产业园1座,单日处理垃圾约350吨,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和美乡村建设亮点突出,与河南中旅集团开展合作,着力建设“有机蔬菜”产业强镇和“龙山花海”田园综合体,其中“龙山花海”一期投入1100万元,景区面貌初步显现。同时,以17个汝州市级和美乡村片区为基础,着力推动汝州市级和美乡村产业提质。
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各镇、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此外,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全市各乡镇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培育美丽经济,助力富民兴村。
位于大峪镇的云堡妙境景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游古寨、赏汝瓷、品云端咖啡、夜宿山居民宿。美景汇聚了人气,促成了美丽经济。通过“乡村旅游+”经济,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反向促进人居环境整治再提升、再优化。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汝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正稳步推动,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破茧,诗和远方,就在愈变愈美的乡村。
汝州大地,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越来越惊艳。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