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PI由平转降主要是食品价格拖累,特别是猪肉、鲜菜和鸡蛋价格同比下降明显。众所周知,黄金白银的上涨对CPI有粉饰效应,他们在CPI统计中属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类别,虽然权重不高,但8月国际金价突破3500美元、银价单月涨幅超12%,直接推高了相关消费品价格。所
大家好,我是铁锤。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同比分别下跌0.4%、2.9%。
CPI由平转降主要是食品价格拖累,特别是猪肉、鲜菜和鸡蛋价格同比下降明显。众所周知,黄金白银的上涨对CPI有粉饰效应,他们在CPI统计中属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类别,虽然权重不高,但8月国际金价突破3500美元、银价单月涨幅超12%,直接推高了相关消费品价格。所以若剔除贵金属价格波动,8月CPI同比数值可能会更低。
而ppi降幅收窄则与“反内卷”政策限制部分行业产能有关。需要说明的是,自22年10月以来,ppi同比增速已连续35个月处于负值区间。持续的价格下行,挤压了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形成持续价格下行预期,对居民消费形成一定的抑制。
拉长时间看,12-16年ppi也曾出现过较长时间的负增长,区别在于彼时的cpi仍然正增长,当时居民收入增长强劲,现在居民收入增速已明显放缓。
这绝非简单的数据波动,而是一场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下的需求窒息,其内在逻辑是一条冰冷的传导链条: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数月跌入负值区间,企业最先感受到寒意,产品售价持续低于生产成本,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限。为维持生存,企业启动裁员降薪的自保机制,生产线缩减、部门合并、年终奖取消,这些举措直接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断崖式下跌。
而收入锐减,又将引发消费端的连锁反应,家庭推迟大宗消费、压缩非必要支出,最终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转负上。需求萎缩迫使企业祭出终极武器,降价促销,但这一行为反而强化市场通缩预期:消费者持币待购,企业库存积压,形成了“价格下跌→需求冻结→进一步降价”的恶性循环。
这也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一旦通缩预期形成,市场会自我强化,越救越冷,越拖越重。它根本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而是预期+债务+收入的三重死亡螺旋。越早治疗,越有机会软着陆,越拖就越像日本失去的30年。
真相可以有很多,但事实只有一个,反内卷政策带来的上游价格企稳,更像是一剂止痛针,仅能轻微缓解ppi的跌势,但无法唤醒终端需求。
这一切的根源,是房地产和金融周期下行,击碎了居民的收入预期和信贷扩张能力。当众人都在忙于提前还贷、囤积现金以求自保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然失效。
那么问题来了,地产和经济谁是因谁是果呢?
房地产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直接点说,地产崩是结果,并不是原因。我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以真正出问题的是外贸。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大家只需要知道这个大的逻辑就行。
还是那句话,若不从扭转居民收入预期和修复资产负债表入手,而是继续依赖传统的供给端调控,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我一直都说,这场通缩的核心战场在居民的信心和钱包,并不是工厂的库存。
今天咱们不谈宏大叙事,聊聊与你我息息相关的微观毛细血管的变异,在我看来,这些变化比宏观指标更早预示机体的病变,这就是我常说的,经济真相不在统计报告里,而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尤其是个别案例变为普遍趋势时,它代表的其实是一个社会在重重压力下寻求生存的真实写照。
先说几个我亲眼看到的变化,我相信你可能也觉察到了。首先是外卖员年轻化,且女性外卖员明显增多。
我查了一下数据,证明我的感觉是对的。QuestMobile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中国女性外卖员占比为24.3%,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大约每4名外卖员中就有1名女性。美团研究院的数据表明,从2022年至2024年,女性骑手数量从51.7万增长至70.1万,增长了35.6%。
关于外卖员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外卖员主要以35岁以下人群为主,占比达到61.8%。另一项调研记录了近5000位新入行的外卖从业人员,发现18-24岁的年轻人占据了总人数的半壁江山。生活中,当你发现送外卖的速度快了,并不是平台升级了,单纯是一帮大小伙子用腿拼命跑出来的结果。
另外,美团研究院2025年的数据显示,骑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6.9%,其中硕士0.7%。而《2025年灵活用工报告》则显示本科占28%,大专35%。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统计口径不同,灵活用工报告可能只统计了全职核心骑手。
高学历骑手的绝对占比可能没有网传的那么夸张(超百万本科生送外卖),但多方信源都表明这一比例在持续增长,这也引发了学历浪费的激烈讨论。
年轻人为什么宁愿送外卖也不到工厂?用某骑手的话说,在工厂像机器,送外卖像追风——外卖行业提供了工厂无法比拟的自由度和尊严感,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接单时段,累了就休息,无需忍受工厂三班倒、强制加班的压抑环境。
这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2025年灵活就业人数达2.4亿,占就业总人口的21%,知识青年纷纷选择骑手作为职业,折射的是传统就业渠道的狭窄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深层问题。
而外卖员中的女性越来越多,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女性送外卖送快递,证明她们其他文职类非体力劳动的工作很难找。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不会反常识的,如果看着反常识,那背后一定也有非常合理的解释。
过去两个月我打车比较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变化,司机普遍年轻化,且素质高,聊天中得知,不少人出车的同时还在考各种证,甚至有人在车上放考二建的视频解说。
当前网约车行业的“素质提升”本质是经济下行期的被动调整,一边是涌入大量年轻人抢食,另一边是面对所剩无几的利润,上演司空见惯的内卷。
其次是酒店外摆扎堆涌现。
我家旁边有四家酒楼,去年十一之后就开始在路边摆摊了,最开始只有一家,现在四家都摆,且价格战打得火热。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来看,五星级酒店街头外摆都不是啥新鲜事,郑州永和铂爵亲民价卖小龙虾、怪味花生,杭州之江饭店、浙江大酒店、甚至天津丽思卡尔顿等高端酒店也纷纷跟进,形成一股席卷行业的外摆风潮。
酒店撕掉高冷标签,用接地气的方式争夺消费市场,这压根就不是餐饮业的亲民,而是经济下行压力刺穿消费泡沫后,精英餐饮向生存本能屈服的真实写照——外摆本质是降维求生,用街头摊贩的模式维持现金流。
政务与商务需求锐减,在禁酒令持续深化与政企成本管控趋严的背景下,高端酒店的核心收入来源遭受重创。商务宴请收入平均下滑20%以上,部分依赖政府接待的酒店跌幅甚至超过30%。当然,不能忽略的是,结婚登记量下降超过30%导致婚宴市场萎缩,进一步压缩了酒店的盈利空间。
北京禁酒令后,住宿餐饮的天塌了,上半年1613家单位利润总额同比暴跌92.9%,折合每家酒店半年净赚3.7万元。逼得一些老字号,开始推出平价家常菜套餐,主打家庭聚会和游客市场。
还有一些酒店,也做起了平价外卖。我接触的专业人士透露,低价背后是行业利润的全面塌方,酒店看似用低价换来了订单,实则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死亡螺旋。平台资本才是这场绞杀的最大赢家,因为它们会用流量霸权绑架商家。
市场的变化因消费者而起,最终也会反作用到消费者身上,那边资本用算法榨干商家,这边商家会用冻肉替换鲜肉、用预制菜冒充现炒,食品安全沦为价格战的祭品。
这段时间热议的老罗西贝事件,之所以能掀起舆论狂潮,究其根本是价格问题,消费降级大背景下,贵是原罪。企业不知错,还想教育消费者,想扭转民众对预制菜的认知,更是错得离谱。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餐饮的比烂数据,其实都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这个毛细血管的变化反映的是国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态度大环境的巨变——收入在降低,消费自然跟着降级,多数商家想活就必须跟着变。
再就是作为内需之母的房地产萎缩,加剧了经济毛细血管的断裂。
中国家庭70%左右的财富沉淀于房产中,全国性的房价暴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广大中产阶层的财富神话轰然崩塌,那些掏空六个钱包凑齐的首付,在楼市泡沫破裂的瞬间蒸发殆尽。他们用二十年职场积累兑换的房产,如今成了负资产抵押品,而每月雷打不动的房贷仍在继续吞噬现金流。这场财富绞杀最残酷之处在于:当资产价值归零时,债务却永远真实存在。
我知道的情况是,银行其实正竭力延缓房产进入法拍程序,原因很简单,这些被抵押的资产一旦流拍,坏账便会赤裸裸地暴露在资产负债表上。一个隐藏的事实是,房贷违约率攀升已经使银行不良贷款率突破警戒线了,部分区域性银行甚至面临流动性危机。
此外,房地产牵动着上下游百余个行业,装修、家居等行业利润普遍下降30%,形成波及6000万从业者的就业压力。
房地产目前正遭遇库存与价格的双重绞杀,70城二手房价连续43个月同比下降,刚刚公布的8月份更是仅有一个城市环比上涨,四大一线城市领跌全国,房租cpi连续3年零增长或负增长,阴跌不止的价格导致资产贬值,从而抑制消费信心。8月末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叠加新开工面积较峰值大降67.5%,已然形成供给过剩、促销降价、预期恶化、需求萎缩的负反馈循环,目前暂无有效途径以解决库存高压这一难题。
上期我们聊,涨不动的房价还在不断挖坑,以各种姿势松绑降低门槛,收割最后一波韭菜时。铁锤就说过,拆除行政壁垒容易,但是想拆掉民众身上的经济压力是很难的。
还有曾经一铺难求的商业街如今贴满“旺铺出租”却无人问津,一些商铺转让费也正消失不见。前两天看到一则有趣的数据,面对就业压力,自媒体成为年轻人的避风港,且自媒体从业者数量超过制造业从业人员了。短视频生态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超过68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35%为新型职业,职业主播数量较2019年增长7倍。
生活中还有更多随处可见的现象,中老年退休金贴补子女的情况有所加剧,支付宝和银行的权益缩水严重,还有商圈门市空置有所加重等。
综上,这不是周期性的阵痛,而是结构性的病变。我们看到的不是个别行业的调整,而是中国经济毛细血管正在大规模断裂。你不妨找找和自己所在行业对标的颠覆性变化,思考一下内在逻辑。
这些毛细血管的变化映射出中国经济的深层困境: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为负值,创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低;M2与M1的剪刀差持续扩大至-7.7%,创历史新高;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4.9%,居民端延续房贷提前还款潮。
实际上,最难过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背后又牵涉无数家庭。我也曾亲眼见过被平台欠款拖垮的企业和企业主,他们焦虑的神情我至今难忘。有些时代的尘埃本就不该落到普通人的身上,那些烂尾的项目,被拖垮的供应商,被拖欠工资的员工……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当政者反思和补救。
绝大多数人,哪有什么超越经济周期、行业兴替的洞见,无非是拿全部积蓄奋力一搏,很多人是输不起的。所以政策救市如果只停留在给企业输氧,却忽视民众造血能力的恢复,一切刺激终将沉没于债务的泥潭。
真正的复苏,不在于GDP数字的华丽,而在于这些毛细血管能否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啥时候外卖员送单不再匆忙、酒店不必外摆求生、年轻人敢消费而非囤积现金了,才能证明经济的毛细血管得到修复了。
来源:楼市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