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的舌尖记忆——“杨肠子”的历史与新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9:30 1

摘要:谈起“杨肠子”的历史,杨静环如数家珍。作为“杨肠子”火腿肠制作技艺的第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始人杨庭珍的孙女,她已经从事香肠制作近四十载。杨静环告诉记者:“杨德厚是我的父亲,杨庭珍是我的爷爷。我的爷爷开创了‘杨肠子’这个品牌,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秦皇岛美食】

来到避暑胜地北戴河,推开秦皇岛市北戴河杨氏肠子肉制品有限公司的大门,一股浓郁醇厚的肉香混合着果木熏烤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

谈起“杨肠子”的历史,杨静环如数家珍。作为“杨肠子”火腿肠制作技艺的第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始人杨庭珍的孙女,她已经从事香肠制作近四十载。杨静环告诉记者:“杨德厚是我的父亲,杨庭珍是我的爷爷。我的爷爷开创了‘杨肠子’这个品牌,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经过杨静环的介绍,我们知晓了一段“杨肠子”背后的传奇故事。

杨德厚在车间将熏制好的肠子穿杆。

19岁的杨庭珍来到山东济南,进入由德国人石泰岩在1904年创办的石泰岩饭店。店内大厨马斯沙兹身怀制作德式火腿肠的绝技,尤其擅长黑森林火腿肠——其色如玫瑰,切片挺括,入口鲜香醇厚,回味绵长。

年轻的杨庭珍凭着一股韧劲和机敏,在完成本职之余,默默观察、暗中揣摩。他用心记录师傅每次取用材料的种类、分量,甚至剩余数量。十年磨一剑,从灌制、烤制到熏煮,整套德式香肠的精湛技艺,连同那神秘的香料配比,终于被他悉数掌握。

1928年,29岁的杨庭珍经过严格考试,被天津沙卫饭店聘为专门制作火腿肠的师傅。由于杨师傅制作的火腿肠味道醇厚,别具一格,颇受天津食客的欢迎。“杨肠子”的美名在天津卫不胫而走。后来他从沙卫饭店辞职,在天津开了一家“盛利肠子铺”。

1941年,杨庭珍将肠子铺迁至北戴河海滨,在当时最繁华的西经路与剑秋路交叉口开设门店。西经路是北戴河公益会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道路,这条路上商号林立,裁缝店、面包房,以及肠子铺一应俱全。肠子独特的熏香味深深攫住了前来避暑的中外游客的心,“北戴河杨肠子”开始叫响了自己的名号。

1954年,杨庭珍凭借其独特的手艺被北戴河商业局录用,以杨庭珍的肉制品制作技术为核心,北戴河区建立了商业局肉食加工厂。杨庭珍不仅坚守传统工艺,更不断推陈出新,相继开发出肝肠、血肠、腊肠、茶肠、小对肠等多种产品。其火腿肠以技艺精湛、品质上乘、风味独特、易于保存而著称,成为各界人士来北戴河疗养时必购的地方特产,声名远播全国。

1958年,第二代传人杨德厚16岁,便师从父亲杨庭珍学艺,掌握了全部的制作技艺。1985年,时任肉食加工厂技术厂长的杨德厚离职创业,在西经路老宅挂起了“盛利肉食加工部”的招牌。三四间小房、一口大锅、一个小熏炉,全家老小齐上阵。一天仅能手工生产一二百斤香肠,但老顾客们纷纷寻味而至,“杨肠子”的名号在沉寂多年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1995年,加工部发展为盛利肉食加工厂;2000年,北戴河杨氏肠子肉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杨肠子”迈入现代化企业行列。

杨静环告诉记者:“从我爷爷,到我父亲,他们用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一个道理,就是做生意要讲诚信,凭良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老字号做好,赢得顾客的信任和青睐。譬如用肉,我们现在只用双汇肉和北京第五肉联厂的排酸冷鲜肉,精选后鞧部位,并手工剔除掉筋膜,这样就保证了肉质和口感。虽然机器设备在不断进化,但有些东西不能变。”

“杨肠子”的味道也从未改变,就是因为关键环节始终恪守古法,除了选料之外,还在于手工环节不可或缺。“杨肠子”制作从原料验收、分割,到腌制、搅拌,再到灌装、蒸煮、熏制、包装,其中有许多环节独具匠心,如腌制需要在0至4摄氏度下腌制24小时以上,肉蔻选用印度尼西亚进口的,胡椒选用海南生产的,肠衣灌制环节需要人工操作,“杨肠子”标志性的“淡玫瑰红色”,也是完全依靠传统烤制工艺自然形成。惟其如此,方能成就杨肠子“鲜香浓郁、味道醇厚、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

“杨肠子”可以解锁多种吃法。通讯员 王义夫 摄

现在“杨肠子”也开始了线上销售,在淘宝开设了店铺,在抖音开设了直播间。比如在董宇辉的直播间,这位直播带货人曾让“杨肠子”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销售出两万单,让“杨肠子”这个品牌走出秦皇岛,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杨肠子”在旅游旺季和春节前后是销售旺季,产品供不应求。“杨肠子”成为本地人出门的最佳伴手礼,也是广大游客的首选“秦皇岛礼物”。“杨肠子”作为特级火腿肠,肉质紧密,色、香、味、形俱佳,先后荣获“河北老字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著名商标”“燕赵老字号”“秦皇岛市十佳风味名吃”“北戴河区十大旅游纪念品”等众多荣誉称号。

如今,杨德厚年事已高,杨静环和她的弟弟杨骥驷已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发展“杨肠子”的重任,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的更好结合。这浸润着时光与匠心的醇厚肉香,早已超越食物的范畴,成为北戴河海滨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一部流淌在舌尖上的百年史诗。

记者:王红利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