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金门 6 因船只不够,不能同时发起攻击,故决定先攻厦再攻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7:22 2

摘要:在与大陆的关系上,虽然金门舆厦门大小相若,但由于厦门位 于大陆舆金门岛之间,距离大陆极近,因此其相对金门而言就占据 了地利之优势,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相对金门也要重 要得多。

作者:王洪光

在与大陆的关系上,虽然金门舆厦门大小相若,但由于厦门位 于大陆舆金门岛之间,距离大陆极近,因此其相对金门而言就占据 了地利之优势,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相对金门也要重 要得多。

也正如此,从侵华日军到国民党军,都在厦门岛上构筑了 坚固的防御工事。

而金门岛在1949年6月,厦门要塞新任司令胡克 先派周书庠率厦门要塞炮兵第2总台兼金门要塞炮兵总台进驻前,没 有一兵一卒,更没有任何防御工事,在军事意羲上是一座空岛。

而 原负责厦门守备的第22兵团李良荣部,则是在汤恩伯和刘汝明到任后,于9月3日奉命移驻金门。青年军(第80军)第201师(欠第603 团)则是分三拨到达。

该师到达初期的部署情况是:

第601团先于9 月2日到达大金门岛,驻防沙美;

师部于9月6日抵金,驻防埕下;

第 602团于9月7日到达,驻防陈坑、湖前附近,担任机动打撃任务。

第 12兵团增援后,第201师的部署又进行了调整。

由于金门扼守厦门通向外海的咽喉,实际上舆厦门是唇齿相 依、互为犄角的。有金无厦、孤岛难存,有厦无金、入海无门。而 历来大陆政权对台澎用兵,皆以金厦为基地,先取澎湖、再下台 湾。我军登岛部队的作战命令中,也有「夺取金门,解放全福建, 并建立而后攻撃台湾之基地」等类似表述。

国民党军方面对金门战略地位的认识又是怎様的呢?

原国民党金门守军第12兵团19军军长刘云瀚,在1977年曾撰文 说 :

故保有金门,再与北方封锁闽江口之马祖列岛互为犄 角,交叉控制台湾海峡,实为屏障台澎之前进基地。将来 反攻大陆时,又可作为登上大陆之跳板。其所处之战略形 势之重要于斯可见。又金门与马祖犹如台湾之两眼,面向 大陆虎视眈眈……须知海岛作战,退此一步,便无死所, 绝不能坐以待毙。

战时金门守军实际的总指挥、第22兵团司令官李良荣,是怎么 认识金门的呢?

时任金门要塞总台长的周书庠曾撰文称:

李良荣将军每于汇报中,或谈论间,无不表露其刚毅 意志,与金门共存亡之决心,金门在军事上是一死地,如 不死里求生,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由此可见,李良荣既已来此,就报定决一死战的信念。

在国民党决策层方面,早在1949年4月间,蒋介石在上海就曾经 对汤恩伯说:

台湾为民族复兴的基地,舟山、马祖、金厦等地至为 重要,必要时应增强其守备。

可见,「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已知局势无可挽回,做好了占 据大陆近岸岛屿、固守台湾的心理准备。金门,作为大陆沿海岛屿 之一,与大陆距离适当,并扼守厦门湾出海的门户,其军事价值那 时已经进入蒋介石的视野。

半年后,蒋经国在1949年10月22日的日记中,也曾写下这様一 段话:

金门岛离共军大陆阵地,不过一衣带水,国军退守此 地之后,父亲以其对军事和政治,均具极大意义,必须防 守。

可见,此时蒋介石已经树立了「占领大陆近岸岛屿以为台湾 本岛之屏障」的思想,决心坚守。

时任第19军军长刘云瀚在「追述 金门之战」 一文称,民国44年(1955年)蒋介石曾再次说过:「无 金马便无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陆。」

这虽是金门之战结束数年后之 言,但仍可见蒋介石深刻认识到金马等岛屿对于台湾本岛的军事价 值 。

加强金门防御,拱卫台湾本岛安全,经蒋介石批准,国民党 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陈诚,决定调编制较为完整、新组建的胡琏 第12兵团接替屡遭败绩、建制残缺、兵力薄弱的李良荣第22兵团防 守金门。

金门距离大陆毕竟有一段不宽不窄的海峡,不像厦门离大陆那么近,还是便于组织海岛防御。只要控制住金门,就可将台湾 本岛的防御前沿推至大陆沿岸。一旦金门、马祖等近岸岛屿失守, 台湾当面将直接暴露在大陆面前,将遭受大陆的直接打撃,防御前 沿将被迫压缩至距台湾本岛极近的澎湖。

因此,无论是从客观的地理位置上分析,还是从国民党方面对 金门重要性的认识上看,金门此时都已经成为蒋家王朝退守台湾这 一最后之地,必须坚决守住的一个屏障。

失去这一屏障,则如1960 年8月蒋介石答美国记者问时所说的:

如果我们失去了外岛,即使第7舰队,亦无法保卫台湾;事实 上,即使你们再加派第6舰队来,也无法挽救在此一地区情势的恶 化。

国民党军方面是如此,我军呢?

我军对金门之战事先有着怎样 的考虑呢?

可以说,如果不是李良荣的第22兵团在福州战役后退守 金门,金门是绝对不会进入解放军的作战计划的。李良荣兵团的到 来,提升了金门的军事价值,迫使我第10兵团必须考虑进攻金门的 问题。

因此,当第10兵团在泉州同安召开作战会议时,一改传统上金 厦一体的观念,把厦门和金门作为个相对独立的作战目标提出来 了 。

此时,驻守厦门的是有「水、旱、蝗、汤」河南四害之称的汤 恩伯。此公在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时任国民党京温杭警备总司令,舆 华中的白崇禧共同防御长江一线,而且还据于主要防御方向,结果 不经打,一败涂地。

汤恩伯在国民党内多年来名声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 治军不严、内战中败多胜少是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任陆军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时,于1947年率部进攻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军 五大主力之首、全副美械重装备的整编第74师被华野以5个纵除全 歼,蒋介石一怒之下将他撤职查办。

后又于1948年重新启用他, 让他出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渡江战役期间兼任京沪杭警备总司 令。

上海战役中,由于守军迅速崩溃,汤恩伯担心后路被堵、全 军覆没,于是将自己的指挥部转移到吴淞口外的军舰上,而将上 海市内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的副手刘昌义。这让蒋介石极焉为 火。

事后,在打金门时,蒋介石命令他「必须就地督战,负责尽 职,不得请辞易将」,也是受此事影响。但是汤恩伯还是把自己 指挥部的一半设在军舰上、一半设在金门县城边上的水头村。

金门战后,汤恩伯退居二线,转任战略顾问。1953年,他改 任台湾当局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几个月之后即被免职。

无奈之 下,这个因在抗日战争中有功而走上个人职业生涯巅峰的汤恩伯, 不得不在朋友帮助下寄居东京,而不愿再回到已经不需要他的台 北。

1959年,汤恩伯因胃病入住日本庆应大学医院,在手术台上结 束了自己的生命。蒋介石闻讯后不仅不悲,反而说汤恩伯还不如当 初战死在上海。可见,汤恩伯惧战逃跑之举深深刺激了蒋介石。

真实的汤恩伯,真的是那様草包吗?事实上,他也有过军事上 的辉煌时期,不是在国共内战时期,而是在抗战期间。

他舆蔡锷、蒋介石、冈村宁次本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 校友。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后,蒋任校长,汤投奔师兄蒋介石,任 黄埔军校军事教员、学生总队大队长,为蒋介石所器重。我军很多 黄埔军校毕业的高级将领,说来还是他的学生。

在抗日战争中,汤恩伯屡立战功。今之北京昌平县南口镇周边 地区,当时是东北舆华北两大战区交界处,是当年日本关东军从东 北进入华北的门户。

1937年,汤恩伯率第13军在南口一带,阻撃日军十天,全军牺牲近半,立下赫赫战功;1938年3月,台儿庄会战期 间,在鲁南率第20军团打败日军一个旅团;1938年10月武漠会战末 期,率第31集团军打败日军第3师团。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汤恩伯 在对日作战中屡战屡胜,职务迅速擢升。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南 京卫戍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1兵团司令,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 发前,再兼任陆军副总司令。

可谓位高权重!

历史人物就是如此复杂、如此真实。

到了1949年8月,战败后的汤恩伯被蒋介石任命为福建省主席兼 厦门警备司令,但代总统李宗仁没有批准这项任命,这让汤恩伯 很尴尬。所以直到金门之战时,他只能继续以京杭警备总司令名 义实施指挥,其指挥部被守军简称为「汤总部」。

虽然汤恩伯的任 命未获通过,但蒋介石毫不理会,对汤恩伯加以勉励,要求其实质 代理该职务。于是,汤恩伯率领刘汝明的第8兵团和李良荣的第22兵 团,驻防厦门、金门地区。

其中驻守厦门的是刘汝明第8兵团55军全 部、李良荣的第22兵团5军166师、68军残部,总数2万余人。

具体部 署是:

以齐装满员的第74师3个团守厦门北半岛;

以第181师守卫东 面五通道;

以第166师守卫东南面石围头;

以第29师1个团和要塞守 备总队、68军残部守厦门市区;

以第29师两个团守鼓浪屿。

再看李良荣第22兵团刚到金门地区时的具体部署:

由第5军军 长高吉人9率领军部、第200师驻防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 约3000人;

由第25军军长沈向奎率第40师4500人守大嶝岛、第45师 4500人守大金门岛;

李良荣亲率第22兵团司令部和第25军军部、军 直属队共6000余人同时驻大金门岛。

总兵力1.8万,其中大金门岛约1.1万。

后来大嶝岛失守、第25军重建、第201师和第12兵团增援, 使得金门地区守军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但这是后话了。

敌人分兵把守,我军就要分兵进攻,或先后进攻,这就存在一个作战次序的问题。

攻金作战的基本着眼点是在沿海及内陆尽可能 多地消灭蒋军,以减少我军对台湾本岛作战的困难。根据中央这一 总的战略意图,第10兵团于9月30日在同安召开作战会议研究部署漳 厦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方针。

会上第28、29、31军首长依次发言,兵团首长叶飞、刘培善和 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陈铁君等也都有发言。会议除了介绍研究敌情 和打法、供给问题外,重点研究了进攻方案的问题。

第29军段焕竞副军长在发言中曾提出3个军准备好同时打。

兵 团陈铁君副参谋长指出,按照地形、敌情,稳重一点,应该先打金 门。但打下金门,向小金门攻撃时,汤总10和厦门敌可能逃窜。

先 打厦门,但第29军船运困难,第31军准备船只不足,厦门岛的西 部和西南部是敌人的防御重点,同时侧背受到兵舰威胁,战防炮 能驱逐外,其余困难。这様可歼其一部。

金厦同时打很好,兵力足 够,但第82师船只不够,第29军就要调船。

接着,兵团司令员叶飞发言说,必须首先把作战方案确定下 来,其他问题才好处理。

最先的方案是先打金门,所以调第28军82 师参战。金门有2万人,厦门也差不多,小金门有6000人,火力和防 御工事方面,厦门比金门要强一些。现在中心问题是各军的船只问 题。如果从厦门西南面发起进攻,受敌舰威胁较大。

叶司令员认为比较稳当的方案,是首先攻取金门,尔后集中兵 力会攻厦门。金门工事弱,解决小金门比较容易,且会动摇敌人的 指挥。

同时厦门敌人的弱点是东部和东南部,从厦门岛东南侧的小 金门方向发起攻撃,会同厦门岛西部、西北部方向的攻撃部队,形 成三个箭头会攻厦门,就可使敌人暴露自己的弱点。这様一来,兵 力上要增加一个团,榴炮可先集中攻金,尔后全力攻厦。坏处是厦门敌人很大可能会逃走。

叶飞还提出,如果立足于金厦齐攻,那么10月10日后可否同时 进行?

关于航渡工具问题,叶飞说要设法解决,实在不够的可以做 救生圈、木排等。叶飞还说,林总攻松花江没有船,就是用三角 板解决的。

会议最后由兵团司令员叶飞下最后的决心,决定金厦同时打, 要求在10号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11号开始攻撃,7号开始攻撃大小 嶝岛,最好再提前二天。

对叶飞的决心,第28军提出补充两个基数的弹药;

第29军黄火星政委说,同时打有利地方多,一鼓作气。先打金门后打厦门敌人 容易逃跑,且船在东边容易损失;

第31军提出,船只来不及准备, 要求延迟到13号或15号再打。

兵团副参谋长陈铁君提出由第29军黄火星政委统一调整第28、 29军的船只、船工。

会议最后,由叶飞作总结指示。

他说,作战方案以同时打更 为有利,主要是解决渡海工具问题,需要各部队尽量的想办法解 决。渡海主要靠小船,小船掌握容易(做小桨,每边两把),要很 好的做起来,很好学习。船工除了继续找外,要自己训练。除了小 船外,还要想法做木排或其他东西。85师和92师要特别多想办法补 助。攻撃时间,13号或15号,12号再会报,根据情况再决定。大小 嶝攻撃时间由28军自己决定,但要在9号以前。

叶飞强调,这是解放战争兵团的最后一仗,要认真的来抓; 这是解放全福建的最后一仗,对今后攻台有其更重要意义。夺取金 厦后,台湾便完全暴露在我们面前,要将这种重大意义特别的指出 来传达给部队官兵。

提出这个问题,便要克服部队的轻敌骄傲, 要接受血的教训,然后要反对的是依赖炮火的倾向(也是看过敌人工事之后没信心的表现)。只依赖炮火不从其他方面去想办法是不 能解决的。应该在部队中很好纠正过来,然后积极的来研究,根据 敌人的工事情况来提出研究打法(这里不比长江,也不比平潭,这 里敌人工事比什么地方都强,登陆不等于解决问题),求得实际的 解决。

战术手段的采取,要部队上下共同考虑,究竟是强攻或是偷 袭为主,还要很好的研究。主要的是要选择敌人的弱点、薄弱的地 方、结合部或不容易登陆的地方,敌人认为它安全从而不加以注意 的地方登陆,在这些地方可采偷袭配合强攻。

关于登陆问题,叶飞说,渡海攻岛作战,不比长江和平潭岛, 不限于狭险经验(敌人兵力多海岛小,不但加强边沿,还有纵深配 备)。

第一要突破,第二占领后要巩固,只有巩固了,突破后再向 前发展了七八里路才能算巩固,不会再被打下来。

攻厦总的三个箭 头,每个箭头也可分二个箭头,因此要很好使用兵力。突撃团前面 使用一加强营,不要把他全部撒开。突撃营可用二个或三个箭头, 总会有一个箭头胜利的。

一般使用小船好,小船灵活、轻便,受 损失不大。

抢占滩头阵地及纵深战斗都要攻地堡,要吸收渡江及吴 淞战斗的经验,进到地堡群的战斗经验。因此要很好学会爆破,特 别加强突撃部队,要求每个战斗小组都有二个人。

炮火组织,步炮 协同主要的是通讯联络,特别是和炮兵群之联络协同,炮的调整警 戒由炮兵团来组织(山炮以上)。炮兵团要有一个团干部于集美方 向任炮兵联络群长。联络主要靠报话机,部队具体的指挥不要靠这 个 。

经过数日准备,10月3日,第10兵团将此案整理后正式上报野 司 。

4日,第10兵团正式下达了金厦作战预先号令并上报三野前委, 决定以第31军3个师和第29军2个师攻厦门,以第28军指挥第82、85师进攻大金门岛,在解放度金两岛的同时争取全歼两岛守军。

作战预令指出,为全歼金厦守敌,解放全福建,建立我军今后 攻撃台湾之基地起见,决于本月中旬(内定13日)对金、厦两岛守 敌同时发起攻撃。

10月5日,三野在向中央军委和在京开会的粟裕报告的电文中提 出:预定本月13日至15日发动总攻厦门、金门。

10月10日晚,在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及若干次军内重要会 议的粟裕,收到三野代参谋长袁仲贤及三野副参谋长周骏鸣转报第 10兵团10月7日电所报歼金厦之敌部署。

11日,粟裕复电袁仲贤、周骏鸣:

七日电十日收悉。同意你们来电部署,依战役及战 术要求最好是按来电同时攻歼金厦两地之敌。

但请你们考 虑:根据金厦两地敌之兵力及敌之内部情况(刘汝明)、 王修身(之关系如何)及我方准备程度(尤其是船只), 如以五个师攻厦门(有把握)同时以两师攻金门是否完全 有把握?

如考虑条件比较成熟,则可以同时发起攻撃。 否则,是否以一部兵力(主要加强炮火封锁敌舰阻援兵 与截逃)钳制金门之敌,首求攻歼厦门之敌。此案比较稳 当,但有使金门之敌逃跑之最大壊处。

究如何,请你们以 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之,总以充分准备有把握的发起战斗为 宜。

在第10兵团下达作战预令之后,各部队随即紧锣密鼓地到处 找船。但是10余万大军一到金厦,早就吓得福建沿海未经我教育的 渔民们躲的躲、逃的逃,有的甚至不惜就地毁沉船只。国民党的长 期负面宣傅、前期破壤,第10兵团部队在征船工作中存在的偏激行为,以及我党新建的地方政权的不作为,都导致后来第10兵团船只 征集行动极大困难。

几天下来,第10兵团3个军只搜集到一次装运7个多团的船只。 其中的第29、31军各找到可装载3个团的船,而打金门的第28军只找 到能装运1个多团的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恰在此时,兵团收到野司转发的粟裕11日指示。

考虑到船只准备尚不充分,同时攻取金厦的条件并不成熟,兵 团决定按照粟裕指示先打厦门、再攻金门。

12日,兵团将这一最终决心报告三野司令部。

17日,也就是第10兵团攻克厦门当天,三野副政委唐亮和袁仲 贤、周骏鸣报中央军委、华东局电称,因船只不够,不能同时发起 攻撃,故决定先攻厦再攻金。

就这様,从最初兵团提出的「先金后厦」,到9月30日同安作战 会议上决定的「金厦同时打」,到最后根据粟裕指示调整为「先厦后金」,第10兵团的进攻金厦的作战方案终于确定了。

对进攻方案的连续两次调整,充分体现了兵团的主观期望舆客 观制约因素间不断权衡的曲折过程,其决策可谓艰难。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