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文化馆、六盘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六盘水市教育局共同承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音乐类决赛,在六盘水市凉都大剧院歌剧厅圆满落下帷幕。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安顺市文化馆选送的地戏音乐作品《故乡千里望》凭借深邃的文化内涵
多彩贵州网讯 日前,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文化馆、六盘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六盘水市教育局共同承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音乐类决赛,在六盘水市凉都大剧院歌剧厅圆满落下帷幕。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安顺市文化馆选送的地戏音乐作品《故乡千里望》凭借深邃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的艺术表达,成功摘得音乐类决赛二等奖的桂冠。
《故乡千里望》这部作品深深植根于“屯堡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它借助声光交融的现代舞台 语汇,对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地戏艺术精髓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舞台上,演员们佩戴着传统的“脸子”(地戏面具),在铜锣与战鼓的铿锵节奏里,迈着独具特色的“跳神”舞步,生动地演绎着屯堡先祖“调北征南”的史诗传奇。编曲者巧妙地将军傩腔调与当代和声体系相融合,让古老的弋阳腔在山地音符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搭建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的情感桥梁。
演员们身着绚丽戏服,挥舞着鲜艳旗帜,将力量与美感完美融合
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核心内容与重要象征,堪称“屯堡文化”的 “活化石”与 “精神图腾”。它不仅是屯堡人所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更承载着屯堡族群的历史记忆、信仰体系以及文化认同,是“屯堡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故乡千里望》能够获奖,其背后彰显的是安顺市多年来深耕“屯堡文化”,致力于打造城市独特文化名片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取得的卓越成就。
深挖屯堡奏响地戏新声
《故乡千里望》的创作灵感源于安顺地戏文化。六百多年前的“调北征南”之举,让安顺与南京在千里之外结下了不解之缘。安顺市文化馆副馆长、该作品主创之一吴发健介绍,创作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独特的联系,以现代人的视角,将家国思念与忠诚之情融入到作品当中。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团队大胆创新,融合了原生态、民族、通俗以及rap唱法,精心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情景歌舞,为古老的地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在音乐编排环节,创作团队深入地挖掘地戏元素的精髓。地戏脸谱那神秘的色彩、服装独特的形制、唱腔韵律独有的韵味以及兵器打击节奏所蕴含的激昂力量,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之中。他们还对传统地戏剧目进行了大胆的解构与重组,使得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现代舞台之上。歌词中“八仙桌上垒起厚厚的城墙,攻城略地,寸步也不让”,便是将高台地戏中八仙桌这一标志性元素巧妙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年征战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这首歌的创作起源,是知名词作家玉镯儿在安顺采风时,被地戏深深触动,尤其被其几百年来代代传承的坚韧精神所打动,于是尝试用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讲述地戏故事。歌词历经多年精心打磨,在2023年,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组织创作,与四川音乐人阿说阿木、曲别布前携手合作,最终创作出了这首大气豪迈的作品。作曲老师还精心添加了方言说唱部分,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丰富的情绪变化,进一步拉近了地戏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破解困境传承地戏文化
安顺地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它缺乏兴趣,传承人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另一方面,资金匮乏也极大地限制了传承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安顺市积极探索,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安顺市文化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挂牌设立了多个示范基地,将花灯、屯堡山歌、芦笙等多元文化相融合,为地戏传承夯实基础,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
《故乡千里望》的演员团队合影留念
在培养年轻传承人方面,《故乡千里望》的演员团队构建起了老中青三代“传帮带”的模式。在排练过程中,五六十岁的资深老艺人与充满活力的00后年轻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老艺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而年轻人则以创新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元素,逐步形成了传承的强大合力与广泛共识。此外,安顺市还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不断扩大地戏的影响力,让古老的地戏文化以更时尚、更亲民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除此之外,安顺市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持续发力,还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为“屯堡文化”产业化开辟新的道路。多年来,安顺以旅游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屯堡文化。同时,精心规划屯堡文化主题旅游路线,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其独特的魅力。如今,这些举措已经初显成效,屯堡文化成为了安顺的特色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借鉴经验雕琢非遗转型
吴发健指出,《故乡千里望》的成功,为非遗项目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像屯堡花灯、布依民歌、苗族民歌这类表演艺术类非遗,在转型过程中,持续提升与打磨作品质量是关键所在。创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创作者坚守初心,深深扎根于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例如在音乐编排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表演形式上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在保留非遗核心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改编,让非遗突破地域和时代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群星奖”在群众文艺领域意义重大,它是基层文化作品重要的展示窗口,更是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强大动力。对于基层文化建设而言,“群星奖”不仅给予了文化作品被大众看见的机会,也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与同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推动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
吴发健表示,未来将持续精心打磨《故乡千里望》这部作品,从剧情节奏、表演细节到舞台呈现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力求使其成为经典之作。同时,文化馆会加大深入基层的力度,挖掘更多独特的文化元素,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通过定期开展文化调研、举办创作交流活动等方式,避免作品“昙花一现”,持续为群众文艺事业添砖加瓦,助力更多优秀作品诞生。
规划蓝图推动地戏发展
目前,安顺市文化馆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规划。在传承下沉方面,大力开展地戏巡游、戏剧进乡村等活动,让“屯堡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基层群众,深入百姓生活。同时,持续打造“敬酒歌·帮帮唱”“跟着音乐玩乡村”等文化活动品牌,通过精心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旅游产品新业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在全民艺术普及方面,积极实施市民艺校培育计划,举办各类公益培训,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整合资源,扩大安顺市文化馆公共文化云的影响力。创新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开展“七进”活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安顺市将不断深化“屯堡文化”城市名片的打造,让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市贡献坚实力量。
作者:张小维 编辑:王超 责任编辑:陈泽赟 终审:谭力
来源:黔中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