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菇作为一种高温型食用菌,具有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的特点,而玉米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常见废弃物,是栽培草菇的优质培养基料。采用玉米芯地栽草菇模式,既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又能为种植者创造经济收益,其核心技术要点如下:
草菇作为一种高温型食用菌,具有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的特点,而玉米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常见废弃物,是栽培草菇的优质培养基料。采用玉米芯地栽草菇模式,既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又能为种植者创造经济收益,其核心技术要点如下:
一、栽培前准备
1. 季节选择:草菇适宜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生长,栽培季节需满足日均温度稳定在25-32℃,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我国南方地区可选择5-9月,北方地区则以6-8月为宜,或通过大棚温控设施实现反季节栽培。
2. 场地与土壤处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向阳且远离污染源的地块,优先选用肥沃的沙壤土或腐殖土。栽培前15天,需对场地进行深耕翻晒,同时每亩撒施50-80kg生石灰,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及杂菌,之后耙平做畦,畦宽1.2-1.5m、高20-25cm,畦间距30-40cm,便于后期管理与通风。
3. 玉米芯预处理:选用无霉变、无异味的干燥玉米芯,将其粉碎至3-5cm的小段,随后进行浸泡或蒸煮处理。浸泡时需用清水没过玉米芯,加入1%-2%的生石灰,浸泡24-36小时,直至玉米芯充分吸水、质地柔软;若采用蒸煮,需将玉米芯装入蒸锅,保持100℃蒸煮2-3小时,达到灭菌与软化的双重效果。处理后捞出沥干,控制含水量在65%-70%(手握料团不滴水、松开不散为宜)。
二、播种操作
1. 菌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草菇菌种,如V23、GV34等优良菌株,确保菌种菌丝洁白、粗壮、无杂色斑点,菌龄控制在15-20天,避免使用老化或污染菌种。
2. 播种方法:采用“分层播种法”,先在畦面铺一层5-8cm厚的玉米芯料,均匀撒播一层菌种(菌种用量为料重的5%-8%),再铺一层5-8cm厚的玉米芯料,覆盖剩余菌种,最后在表面覆盖1-2cm厚的经灭菌处理的菜园土或腐殖土,轻轻压实,使菌种与料层紧密接触,利于菌丝萌发定植。
3. 覆盖保湿:播种后,在畦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薄膜四周用土压实,形成密闭环境,以保持料层湿度与温度;同时在薄膜上方搭建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料温过高,遮阳率控制在70%-80%。
三、生长期管理
1. 温度管理:播种后1-3天为菌丝萌发期,需将料温控制在30-32℃,若料温低于25℃,可通过覆盖薄膜、减少通风等方式提温;料温高于35℃时,需掀开薄膜边角通风降温,防止菌丝灼伤。出菇期需保持料温28-30℃、空气温度25-32℃,确保子实体正常分化与生长。
2. 湿度管理:菌丝期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若畦面干燥,可向薄膜外侧喷雾补水,避免直接向料层浇水;出菇期需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至90%-95%,每天早晚掀开薄膜,向畦面及周围环境喷雾,喷雾时需使用清水,避免水温与环境温差过大刺激子实体。同时,需及时清理畦沟内的积水,防止场地湿度过高引发杂菌污染。
3. 通风管理:菌丝期每天通风1-2次,每次15-20分钟,保持场地空气新鲜;出菇期需增加通风频率,每天通风3-4次,每次20-30分钟,避免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导致子实体畸形。通风时需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凉爽时进行,防止冷风直吹料层。
4. 杂菌与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栽培前的场地消毒与料层灭菌是关键。生长期若发现料层出现绿色木霉、红色链孢霉等杂菌,需及时挖除污染料块,并在病斑周围撒生石灰粉隔离;虫害主要为菇蚊、菇蝇,可通过安装防虫网、悬挂黄色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治,避免使用高毒农药,确保产品安全。
四、采收与后续处理
1. 适时采收:草菇生长速度快,从子实体形成到成熟仅需5-7天,当子实体菌盖呈钟形、菌膜未破裂、菌柄粗壮时,需及时采收,若采收过晚,菌膜破裂后孢子散落,会降低商品价值。采收时用手握住菌柄基部,轻轻旋转拔出,避免损伤周围未成熟的子实体。
2. 后续管理:头茬菇采收后,需清理畦面残留的菌柄与碎料,向料层喷洒少量清水,覆盖薄膜保温保湿,促进二潮菇生长。一般可采收2-3潮菇,总产量可达玉米芯干重的20%-30%。全部采收结束后,将栽培料与土壤混合,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生态循环。
来源:淇泉老翁